|||
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 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9年11月27日发布(第23156篇)
10卷本丛书名: 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
宁宗一:《走进心灵深处的<红楼梦>》
陈洪:《红楼内外看稗田》
赵建忠:《畸轩谭红》
鲁德才:《<红楼梦>——说书体小说向小说化小说转型》
滕云:《<红楼梦>论说及其他》
李厚基遗著,林骅、郑祺整理:《<红楼梦>与明清小说研究》
汪道伦遗著,宋健整理:《<红楼梦>与史传文学》
孙玉蓉:《荣辱毁誉之间——纵谈俞平伯与<红楼梦>》
孙勇进、张昊苏合著《文学·文献·方法—— “红学”路径及其他》
罗文华:《红楼与中华名物谭》
丛书主编: 赵建忠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印刷: 北京九周迅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9年8月第一版
印刷: 2019年8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 880毫米X1230毫米 1/32
ISBN: 878-7-6545-0
感谢赵建忠主编提供导言和书影
新时代天津红学研究的集中检阅
——《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导言
赵建忠
2017年岁末天津师范大学与中国红楼梦学会联合举办的“京津冀红学高端论坛”上,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名誉会长、南开大学宁宗一教授在“为新时代天津《红楼梦》研究进言”的致辞中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珍重、维护和强化《红楼梦》研究共同体,使《红楼梦》研究群体得以健康发展;第二,红学永远在进行时,为此,反思旧模式,挑战新模式是必然的前进过程;第三,为了拓展《红楼梦》的研究空间,我们亟需创造性思维。”那次会议以后,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就在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展示天津红学的成果向新时代献礼?经过天津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10部以红学为主的书稿编辑整理工作终于完成,并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推出,这是天津红学史上值得特书的一件大事。出版社希望我写一篇“导言”性质的文字置于卷首,以便向广大读者介绍这套书的基本内容和特色,作为主编,于公于私都是义不容辞的。以下按照出版社编排次序对收入《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的书稿做些介绍。
除《为新时代天津<红楼梦>研究进言》收录于宁宗一教授《走进心灵深处的<红楼梦>》论集外,他的红学文章还包括《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追寻心灵文本——解读<红楼梦>的一种策略》等,作者强调:“《红楼梦》心灵文本的追寻,使这部旷世杰作的多义性成了它艺术文化内涵的常态,而对《红楼梦》任何单一的解读都成了它艺术内涵的非常态。事实上,对《红楼梦》心灵文本的追寻,极大地调动了读者思考的积极性。每一位读者都有可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思考《红楼梦》文本提出的问题并且得出完全属于自己的结论。”
天津文联主席、南开大学陈洪教授《红楼内外看稗田》收录的《由“林下”进入文本深处》篇,通过互文研究的方法,找到孳乳《红楼梦》的文化、文学的渊源。与此相联系,作者运用“互文”的思路,在《红楼“碍语”说“木石”》篇中对小说成书背景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新收获。而《<红楼梦>中癞僧跛道的文化血脉》一篇,也是把目光向文化传统的深层透视,认为“癞”与“跛”承载了讽世、批判的思想内涵。至于《<红楼梦>脂评中“囫囵语”说的理论意义》篇,则是站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发展史的角度去论证,而在贾宝玉囫囵难解的话语中,最有代表性,与全书主题密切相关的,莫过于“水、泥论”,印证这观点的,正是作者的《<红楼梦>“水、泥论”探源》。
《畸轩谭红》系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赵建忠教授红学论文选,分四个专题:1、红学新史迹, 近年来作者一直致力于红学史方面的探索,并获批2013年度国家项目“红学流派批评史论”,有些思考形成了文章发表,如《红学史模式转型与建构的学术意义》等;2、红学新观点 ,如作者提出的《红楼梦》作者问题的“家族累积说”等;3、红学新文献,本专题侧重收录了一组与《红楼梦》续书新文献相关文章;4、红学新视角,如收入本专题的《大观园“原型”探索及<红楼梦>研究中的两种思路》《<红楼梦>小说艺术的现当代继承问题》等。为方便读者明了红学发展史的轮廓概貌、脉络流变,书末附了“曹雪芹与《红楼梦》研究史事系年”。
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顾问、南开大学鲁德才教授《<红楼梦>——说书体小说向小说化小说转型》,“红学篇”中《<红楼梦>读法》特别强调,第一回至五回是《红楼梦》的总纲,并具体指出:“第一回,开篇作者就明确向读者提示小说的创作意旨,不否认和作家的经历有关,可又特别强调将真事隐去。”“第二回,积极入世的贾雨村充当林黛玉教习,不过是为日后由他护送株黛玉至荣国府做引线。”“第三回,透过林黛玉的视点介绍荣国府。”“第四回,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社会背景,贾家由盛而衰的历程,也影响了人物发展的轨迹。”“第五回,小说家虚构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看金陵十二钗正副册,听唱红楼梦曲子予示了贾宝玉与众裙钗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论说及其他》系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顾问、天津日报原副总编辑滕云著,该书内篇讨论红学,值得注意的是,收入作者论集中的《抽丝剥茧说脂批》这篇长文认为:“脂批不具备李卓吾、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之批所显示的各自的世界观、历史观、政治观、哲学观、文学观、小说观尤其是社会现实观的大理识。”但作者也承认脂砚斋作出了贡献,体现在:“第一,脂评本有传承并开来的贡献。”“第二,雪芹思想的另一种载体,记录雪芹初创《红楼梦》时措笔情形和想法的另一种亲笔,获得保存。”“第三,脂批提供了有关雪芹生平的若干信息。”“第四,脂批提供了有关《红楼梦》八十回后情节的若干信息,包括贾家及一些人物的命运变迁。”
《<红楼梦>与明清小说研究》系天津师范大学研究员李厚基遗著,由林骅、郑祺先生整理。论集中《从金钏儿事件看<红楼梦>艺术构思》,体现出作者治学特色。诚如作者论述的:“虽然景不盈尺,但令人游目无穷。一个情节包涵了多少丰富的内容:不仅清晰地写出了这个天真的少女惨遭残害,以此对封建社会提出强烈的抗议;通过这个事件也巡视了许多人物的思想性格,烛照了他们(她们)的灵魂;同时,从一旁有力地推进了全书的主要矛盾线索,用来揭示出恋爱婚姻悲剧的必然的社会原因,反映出这个行将崩溃的封建贵族家庭的真实的生活面貌。自然,还必须从整体来看,曹雪芹所创造的每一个情节、故事,每一个人物,既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又互相依存。”
《<红楼梦>与史传文学》系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汪道伦遗著,由宋健先生整理。红学篇主要由:《<红楼梦>风格浅论》《<红楼梦>思想赘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学与<红楼梦>》《中国封建伦理文化的解体与<红楼梦>女冠男亚的新座次》《<红楼梦>彼岸世界中的文化雏形》《<红楼梦>的真假两个世界》《<红楼梦>中的隐线脉络》《<红楼梦>哲理内涵探微》《<红楼梦>“注彼而写此”的艺术手法管见》《<红楼梦>塑造形象中的人物相生法》《谈<红楼梦>中的虚幻手法》《<红楼梦>平中见奇的艺术》《论林黛玉性格内涵》《<红楼梦>对曲艺的融会贯通》《试说“说不得”的贾宝玉》等文章组成,文章侧重于《红楼梦》的艺术理论研讨。
《荣辱毁誉之间——纵谈俞平伯与<红楼梦>》,系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玉蓉著,上编重点谈了俞平伯的学术经历及与友朋的交往,下编为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年谱。作为“新红学”的开创者之一,俞平伯晚年对自己曾主张的“自传说”进行了反省,他感到自己对高鹗保全《红楼梦》的功劳评价得还不够,认为《红楼梦》续书的版本很多,唯有高鹗是成功的。不管怎么说,《红楼梦》现在是完整的,如果只有前八十回,它是否能有现在的影响都很难说。他为高鹗辩护说:续书中有败笔,不能求全责备。前八十回就没有败笔了吗?他要重新撰文评论后四十回的价值,给高鹗一个公正恰当评价,然而,晚年的俞平伯已力不从心。
《文学·文献·方法—— “红学”路径及其他》,系由南开大学两位青年博士孙勇进、张昊苏合著,需要说明的是,这次入选《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的作者多为天津学界耆宿,显示了津门红学悠久而深厚的传统,但发展还要寄希望于后昆。正如两位作者的导师陈洪教授所言:论丛“展示一下年轻学者的成绩,相信将使其面貌更显完备,并增加一些勃勃生机。”其中“勇进篇”包括《无法走出的困境:析索隐派红学之阐释理路》等;“昊苏篇”包括《百年红学的经学化倾向及其学术史意义》等。
《红楼与中华名物谭》系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天津日报高级编辑罗文华所著,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文物收藏和鉴赏,因而从屏风、如意、茶具、钱币这四种《红楼梦》中的重要名物为主题和角度切入就得心应手。作者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源,不仅提示和解读了《红楼梦》中一些很有价值的文化问题,而且在更加广阔深厚的中华文化背景下证实了这些名物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从解读《红楼梦》的角度看,作者写出了名物在标志人物身份、塑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作者还通过很多名物与《红楼梦》文字之间关系的解读,证明《红楼梦》写作于乾隆时期,有力地支持了曹雪芹对《红楼梦》的著作权。
《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是对天津地区红学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老、中、青三代学人的10著作,基本代表了天津该领域学人研究的总体水平,反映出天津《红楼梦》研究的发展历程及方向。当然,作品究竟如何,最终还要接受读者的检验。 (《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已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本文为其“导言”摘要,作者系本套论丛主编、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照片16张 拍自该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