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读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后记有感

已有 1578 次阅读 2019-8-31 11:29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2017--)|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读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后记有感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9831发布(第22298篇)

冯其庸的《瓜饭楼藏文物录》《后记》,载冯其庸藏錄编著瓜饭楼外集第二卷瓜饭楼藏文物录(下),商务印书馆2019年6月247-248页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下)提要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9829发布(第22279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1195705全文如下:

 

 

本卷是綜合性的,凡不能專題成卷的,都歸入本卷,因數量多,又分為两卷。

本卷的編輯,以史為經,但為便於閱讀,也有相對集中的部分,如秦漢瓦當,漢魏六朝的磚,唐宋元明的瓷器,古墨等類,都以類集中,這樣便於讀者前後比較揣摩。

本卷所部分珍貴文物,已無償捐獻給國家,如戰國時的“陵君”等五件青銅器,已“文革”後期捐贈給南京博物院,明正德皇帝的“罪己詔”,已捐贈給第一歷史檔案館。蒙他們幫助,給我拍來了照片。本卷裏還有若干珍貴的文物,可供讀者研究。

編集本卷,幾乎花了我半年的時間,還多虧老友和專家們的幫助,如彩陶部分是由郎樹德和陳楠先生鑑定的,郎先生是史前文化和彩陶文化研究的專家,是秦安大地灣遺址發掘的主持人。大地灣的發掘,被評為20世紀考古大發現之一,我於大地灣發掘之時,曾去考察過。

陳楠先生是著名的收藏家和鑑定家,他的收藏,以漢畫像石、磚為主,旁及原始陶器、彩陶等。

收在本書裏的唐玄宗投龍簡拓本,有劉銓福的長題,是此件的最早拓本,距出土大約只有十多年。還有刻李香君像有侯方域等人的長跋的硯臺拓本是文革前就收到的,還有一批古墨,有幾錠是友人泰曉陽兄從歐洲買回的,那是一批英法聯軍時從圓明園搶走的皇家藏墨。友人意外在歐洲發現,就成批的買了回來,送了我兩錠,還有一批是我陸續收購到的宮廷藏墨和貢墨。有一件雍正五年的墨,造墨的主人兩江總督范時繹是抄曹雪芹家的人物,而造墨貢墨的那年,也就是抄曹雪芹家的一年,這正是歷史的一點劫痕。

今年春天,我還意外的經友人的幫忙,得到了四錠宋墨,這也是意外之喜。

特別要明的是我收集這些文物,並不是想當收藏家,也不是藏寶,我是為了認識歷史,認識各個時代具體的實物,所以我更多的收藏,反倒是民間日用品,例如我收藏的瓷器,全是各代的民窯,因為這是普通人民生活的真實反映,是歷史的廣闊面和真實面。

在編這卷書以及其他各卷書時,大都是海英為我做的電腦工作,而且她還幫我查閱大量資料,增補多種重要藏品的說明。她現在商務印书館工作,是商務的總把她派回來的,所以我首先要謝謝總、江總,還有經常與我有工作聯繫的編輯同志。同時也要謝謝海英。因為這整整一部書共15冊,都要她從電腦裏做出來,這是一項重大的工程,而且她一直在我身邊16年,熟悉我的學術狀況,更熟悉我的電腦,所以這個幫手,只有她是唯一勝任的!

這部書涉及面實在太廣,幾十件彩陶的鑑定,是柴劍虹兄為我請的以上兩位專家,還有三峽的魏靖宇兄,不僅為我收集和編輯了明青花專集,還為我收集了一批其他文物,如十多件瓷器墓誌銘、兩件磚刻墓誌銘,四錠宋墨等等,都是他和他的女兒魏為我收到的,我要特謝謝他父女倆人。瀋陽的孫煕春賢弟,則一直認真地為我承擔了大量的編輯工作,還與他的學生劉猜猜一起,為我傳拓了全部漢磚漢瓦和石刻造像,而且一絲不苟,因為有他的幫助,我身上的壓力相對減輕了不少。

這部書的另一個重大難題是拍攝,因為這些都是文物,不經過精密的拍攝,是無法成書的,而這一巨大工程,是老友汪大剛、姚偉延為我承擔的,因為不斷的拍攝,竟把大剛的專業相機拍壞了,這也是少見的,足以作為佳話傳頌,但我心裏卻是無限的歉意。他們兩位,除幫我拍攝全部圖片外,還幫我編定了《瓜飯樓藏紫砂壺》、《瓜飯樓藏漢金絲楠明式家俱》。此外本書的全部總設計,也是請他們負責的。

這項工程的另一難題是傳拓和傳拓後的托裱,因為除了實物本身的照片以外,還需要傳拓後拓本的照片,這就少不了托裱這個工藝了,而我這麼多實物的拓本,全都是仰仗郭延奎弟托裱的,工作量之大,工作之難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我也衷心謝謝郭延奎賢弟,是他不辭辛勞,解決了我的這個難題。

最後我還要謝謝徐州的劉輝,為我收多块漢磚,為我傳拓漢畫像石、墓志等。

總之,本書之成,實是成於衆人之力,我只有真誠的各位,將它書之竹帛,傳之久遠。區區之意,敬惟讀者鑒察!

二0一三十四,癸巳中秋前4

六梅草堂,時年九十又一

 

冯老在2013年撰写的后记中专门谈到本书助编高海英:

“在編這卷書以及其他各卷書時,大都是海英為我做的電腦工作,而且她還幫我查閱大量資料,增補多種重要藏品的說明。她現在商務印館工作,是商務的總把她派回來的,所以我首先要謝謝總、江總,還有經常與我有工作聯繫的編輯同志。同時也要謝謝海英。因為這整整一部書共15冊,都要她從電腦裏做出來,這是一項重大的工程,而且她一直在我身邊16年,熟悉我的學術狀況,更熟悉我的電腦,所以這個幫手,只有她是唯一勝任的!”

无论是冯老30多卷本的《瓜飯樓叢稿》,还是《瓜饭楼外集》一、二卷的出版,或者瓜饭楼外集》全部十五卷的出齐,都离不开高海英女士的辛勤奉献。借此机会表达我们对海英的感谢之意。也感谢海英发来《后记》和2006年10月海英和冯老在麦积山拍摄的照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95999.html

上一篇:申报教授必须要在《历史研究》发表文章吗?(云梦学刊2003.5)
下一篇:新学年伊始登仰山、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