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谈做好美国问题中文书目提要工作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年4月9日发布(第21381篇)
12年前笔者撰写的《做好美国问题中文书目提要编纂工作》(全文见下),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现实意义。只是在“量化”学术和政治学术的氛围下,目前做这类基础工作的实在太少了,规划项目、立项视为科研成果的太少甚于没有、这类被认为是“力气活”学人也不在少数,急功近利者颇多,很少有人主动做这样的工作,尤其是在职的专业美国史工作者,这是令人遗憾的。
笔者重申博文中的见解:“时至今日,从事这样的工作只是孤军奋战,极难立项,当然也没有科研经费资助,费时、费力但是收效甚微。尽管如此,笔者本着“愚公移山”挖山不止的精神,常常做、按专题和时间段一逐个地做,日积月累,终有小小结果的,现在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基础性资料,能否在有生之年做完它,不好说,这取决于身体健康的保障、工作计划的得当、资料收集的进展和财力支持的程度。现在有了电脑并不需要每本书看后整理抄录下来,但是却需要录入电脑,许多书在图书馆,图书馆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例如允许拍照)并非易事,需要跑图书馆并“输血”,还要有一个便捷查阅的软件能够资源共享惠及读者,要一个人来做其付出的精力和财力可以想象,对我这个未富先退的学者来说,表态是一回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则是要排除万难的,但是我相信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有人来专心致志地集中做好这样的工作。
近年来,我想到仅仅简要的列出书目的几项必要的资料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较为详尽的书目提要,其中包括提要、前言和后记的摘要、目录及代表性的书评,以至书影等。这样的书目提要汇总起来,其数量比起一般的书目容量要大得多,但是对于通过网络发表来看则问题并不大,是可以承载的,也是读者所欢迎的。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笔者在学术交流网和黄安年的博客中开辟了这样的专栏,冀图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如果一天一篇,一年就是365篇,十年就是3650篇,二十年就是7300篇等于7000多本书的书目提要,如果能够坚持到那时,我90岁,如果坚持不到也会搞多少是多少,留给后人来做,我借此呼吁有志者共同来完成此利国、利民、利学的基础性资料工作。”
我国常说走向世界和国际接轨,如果学术基础工程做好了,那将未和国际接轨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尤其是美国史研究会一类的学术团体和机构。
****************************************
做好美国问题中文书目提要编纂工作
黄安年文, 2007年3月9日
首发在学术交流网美国论著研究栏目
学术创新离不开对中外前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美国问题研究的创新离不开160多年来美国问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编纂一部我国美国问题中文书目和提要工作同样是学术研究所必须而基础性的工作。长期以来我国美国问题中文书目的编纂工作,一直处于无规划的分散自流状态,这种状况越来越难以适应美国问题学术研究的需要,造成这种局面不能不说是和我们现行急功近利的科研“立项”和评估机制有关。因为从事这样的基础性资料工作费时、费力,需要加大组织协调的力度,难以或者几乎不能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限来“立项”,企图在短期内靠一两个人或少数人的努力是难以做好的。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作为专业性的学会例如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还能够较好的发挥组织重大基础性科研项目,那么,随着“量化”评估机制的愈演愈烈,和研究经费分配将专业性的学会实际上排除在外,专业性的学会的科研项目组织协调作用已经大大弱化。就学者个人来说,只有在摆脱“量化”评估影响下,才能潜心从事这项费时费力而难以“立项”的工作。像汪熙、(日)田尻主编的《150年中美关系史目录(1823-1990)》(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中美关系研究丛书》第23辑,2005年1月复旦大学出版社)能够出版,并且还宣布“希望今后,每隔二十年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或历史系都能相继有这样一本在时间上相衔接的‘目录’问世。”(汪熙《前言》)显然是凤毛麟角、令人鼓舞的。如果没有经费、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没有复旦美国问题研究学人会同国内某些志同道合者“十余年来努力”的结果,是难以出版这样一部目录书的。遗憾的是这样的书现在实在太少,这样的立项也实在太少,做这样基础性资料工作的学者也为数不多。
笔者呼吁从事这项基础性资料编纂工作已经有十来年了。在1993年举行的“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上,我提交了《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新成果----90年代前三年研究评述(1990-1992)》论文稿,曾建议“组织美国问题基本工具书的编辑出版, 开展对中国美国学的研究。”(《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研究/2002年5月14日首发)
2002年8月22日学术交流网发表我的《重提建立历史学目录提要信息库的建议》一文,文章说:“九年前在白寿彝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曾提出关于建立历史学信息库的建议。六年前,笔者曾专门就此事写给当时参与为编制国家‘九五’社科规划世界史部分决策依据的某负责人,具体论述了开展此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现在白先生已经去世一年了。而他所关注的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落实。”“历史学是基础学科,说起重要来许多人都会头头是道给你讲出一大片道理来。设想如果有朝一日我们看到上面所设想的历史学光盘面世,则无论是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世界的过去和现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普及中外历史知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历史教学和研究水平,推动学术批评的开展和学术事业的繁荣,都是会起促进作用的。但是一提到落实,谁都会把经济效益和急功近利放在首位,谁来投资和操作?现在我只是旧事重提,希望能够引起必要的回应。”文章附上1995年2月《关于建立历史信息库的建议》,其中写道:“为了使这一项目可行, 我草拟了《关于建立历史学信息库的构想(1992.8.30)》, 拟定了《中国美国历史研究信息库目录索引(1990-1993)》(含著译作,论文资料及博 士论文), 《中国美国史历史信息库软件(1990-1992)制作和使用说明》(1992.9.11), 《中国美国史历史信息库凡例》(1992.9.11)。并请人制作了中国美国史信息库(1990-1992)软件, 所有这些都是自费进行的, 同时自己动手编录了一些条目,这使我更感到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绝非纸上谈兵。”“根据我的体会,做好这一工作的最佳方案, 应是纳入国家规划作为风险科研投入, 成功后则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开展这一工作是社科文献检索部门、专业历史工作者和计算机软件制作专家三结合的事。如果单由文献检索部门来进行很难保证专业业务的质量, 因为对条目的编排、提要、翻译等绝非技术性工作, 务必由有相当水平的专业工作者来进行或把关才行。”
《学术界》2000年第2期又发表了我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美国学的发展——以1998年发表的文章为个案分析对象》一文,文章提出:“今后开展美国史和美国问题研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八,切实做好美国问题的工具书和基本资料的编纂工作。例如编纂美国问题论著书目,这是一件需要有人来做的基础性工作。杨生茂先生称:“书目是为科研服务的基本工具之一,书海浩瀚,探索费难,读者若手执书目,库中宝藏尽收眼底,确为一大快事,编辑也能臻进阅读便利而感到无限欣慰,数月案首劳瘁虽称繁琐,实为裨益于莘莘学子的业绩。”近年来,尽管图书电脑检索为研究者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并没有编制一个完整和满意的美国问题的专题著作、论文目录索引,看来美国史研究者和图书编目工作者以及软件编制者的结合,是个有效途径。除了论著目录的编制,还有基本资料的编纂,例如中国美国问题研究指南的编撰,中国美国问题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目录、50年来中国美国史学术问题论争文选等。”
《史学月刊》2002年10月号发表了我的《2000年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一文, 文中建议:“第八,做好美国问题目录编纂工作,加快美国学信息库建设。编纂美国问题论著目录,目前似乎还没有被纳入各项科研项目规划中,而且似乎也难以作为评定职称和学术成果的重要依据,由于极为费工,对于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来为绝非优选项目。然而这是一件需要有人来做的基础性工作。这件工作做得越早越好。如果有一部90年代以来的美国问题著作目录,又有一部90年代以来美国问题文章目录(根据测算该有40万条左右,至少分上、中、下三卷本),那么无论对于美国问题的研究者、工作者、爱好者都是一件大好事。它既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又易于发现那些已经抄袭或防止刊登抄袭之作,更可以为研究者、爱好者提供极大的方便,如果尽早制作我国学者自己研制的这类美国问题论著目录光盘则会更加方便于美国问题研究了。”
2005年10月,我提交了“20世纪美国史研究与教学的回溯与展望”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章提出建议:“第四,开展我国自主产权的美国问题信息库和光盘建设,纳入各类科研规划 网络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少数人、少数机构来搞难以形成规模,需要各级学术管理机构从有利于学术繁荣出发,参与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而某些单纯以赢利为目的公司设计和运行的数据库,如果没有学者专家的参与和检验,则难以准确反映学术研究的真实状况,如果以此作为“量化”依据,则更会误导学术。作为第一步,首先要组织力量,做好信息资源的整理、索引和联网工作,为此要有足够的经费、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重视。这里特别要提到专题资源信息库的建设,例如中国美国问题研究的数据库,包括美国问题论著和论文、文章索引、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索引、美国问题研究人员信息索引、美国研究单位信息索引、美国问题教学信息等。再如美国问题专家论著信息库等。信息库建设非个人力所能及,需要组织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这方面已经退休的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库应当资源共享,便于查询提供优势服务。这项工作应当列入主管部门的规划,组织力量,分工合作,筹措足够资金推动实施,有条件的学术机构要主动承担责任。”(《学术界》,2006年第1期)
然而,时至今日,从事这样的工作只是孤军奋战,极难立项,当然也没有科研经费资助,费时、费力但是收效甚微。尽管如此,笔者本着“愚公移山”挖山不止的精神,常常做、按专题和时间段一逐个地做,日积月累,终有小小结果的,现在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基础性资料,能否在有生之年做完它,不好说,这取决于身体健康的保障、工作计划的得当、资料收集的进展和财力支持的程度。现在有了电脑并不需要每本书看后整理抄录下来,但是却需要录入电脑,许多书在图书馆,图书馆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例如允许拍照)并非易事,需要跑图书馆并“输血”,还要有一个便捷查阅的软件能够资源共享惠及读者,要一个人来做其付出的精力和财力可以想象,对我这个未富先退的学者来说,表态是一回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则是要排除万难的,但是我相信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有人来专心致志地集中做好这样的工作。
进年来,我想到仅仅简要的列出书目的几项必要的资料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较为详尽的书目提要,其中包括提要、前言和后记的摘要、目录及代表性的书评,以至书影等。这样的书目提要汇总起来,其数量比起一般的书目容量要大得多,但是对于通过网络发表来看则问题并不大,是可以承载的,也是读者所欢迎的。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笔者在学术交流网和黄安年的博客中开辟了这样的专栏,冀图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如果一天一篇,一年就是365篇,十年就是3650篇,二十年就是7300篇等于7000多本书的书目提要,如果能够坚持到那时,我90岁,如果坚持不到也会搞多少是多少,留给后人来做,我借此呼吁有志者共同来完成此利国、利民、利学的基础性资料工作。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论著研究/2007年3月9日首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483.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