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那些学者参加了“文化自信学术报国——冯其庸先生追思会”?

已有 3608 次阅读 2017-4-13 09:35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10-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那些学者参加了文化自信学术报国——冯其庸先生追思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413发布


笔者的《文化自信学术报国----冯其庸先生追思会》博文(2017-4-10 17:51发布)写道:今天上午9:00-12:20,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文化自信学术报国----冯其庸先生追思会》,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红学会、中国人大国学院、无锡学术馆等单位协同举办的系列追思和研究活动之一,正处清明时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红学会、人大国学院、来自京津地区高校和研究单位、来自无锡家乡代表和冯其庸先生家属等三四十位学者与会。

在会上发言的有(按照先后次序)

1,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会议主持人)

2,李希凡(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3,张庆善(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4,乌云毕力格(中国人大国学院常务副院长)

5,冯有责(无锡学术馆馆长)

6,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

7,于殿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8,顾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汉画学会前会长)

9,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10,陈熙中(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

11,张书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曹雪芹研究主编、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

12,段启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

13,赵建忠(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天津红学会会长)

14,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15,朱玉麒(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6,沈卫荣(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17,孙伟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红学会秘书长)

18,冯燕若(代表冯其庸先生家属)

19,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限于时间,一些与会专家没有机会发言,这些专家学者有:廖奔、薛天玮(人民大学国学院)、李肖(人民大学国学院)、陈洁(商务印书馆)、郭延奎(鲁迅美术学院)、高振宇、纪峰、高海英、谭凤缳、张云、何卫国、李虹、任晓辉、胡晴、卜喜逢、章慎生(中国艺术研究院老干部处处长)等。中宣部文艺局文学处胡友笋同志,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周汉萍同志也参加了追思会。参加追思会的还有冯其庸先生的家属冯幽若、乔力。

中华书局柴剑虹编审因处理急事,事先告假,不克赴会。”

“在各位专家发言后,连辑院长做了总结发言,他着重指出冯其庸先生的学术成就是我国当代文化艺术的一座高峰,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榜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1047979

笔者陪同吕启祥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且全程录像和照相,还做了必要的文字纪录。我对不熟悉的与会学者还专门向负责组织这次会议的孙伟科副所长兼中国红学会秘书长核实,高海英也提供了帮助。惟其如此,我相信博文提供的实际参加的与会人员名单是符合实际的。我们知道这次会议名单上并没有不在冯其庸治丧小组最后名单上的现任红学所所长SYM,而在会议结束时主持会议的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同志专门请组织这次会议的孙伟科发言,孙伟科代表会议组织方发言,这里传递的信息的清晰明确的。

我们不能把邀请与会名单和实际参会的专家学者名单混为一谈,否则就是不实新闻的误导。例如中华书局柴剑虹编审是邀请名单上的,但是临时因故请假难以参加,实际上中华书局并无人参加这次追思会,但是红楼梦学刊公众微信号和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报导时均称与会的有中华书局的学者,是与事实不符的。还有既然报导了一些单位的名单,同样与会的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和多名常务理事参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津师范大学、鲁迅美术学院为何不提呢?新闻的生命线在于真实性,实事求是第一位的。


还要指出连辑院长做了总结发言,他着重指出冯其庸先生的学术成就是我国当代文化艺术的一座高峰,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榜样。在我看来,强调冯其庸先生这座学术文化高峰实在是这次会上最重要的总结。

******************8

文化自信学术报国——冯其庸先生追思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

2017-04-11 13:00

2017410上午,文化自信学术报国——冯其庸追思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来自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大、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冯其庸先生家乡无锡市的文化界、学术界人士和冯其庸先生的家属共四十多人出席了追思会。

冯其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红学家、艺术家和文史学者,于20171221218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冯其庸出身贫寒农民家庭,经历坎坷,初中学习时他立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志。冯其庸曾回忆说,当自己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被这位圣僧万死不辞的勇气和精神所感动,这精神不知不觉在他年少的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1954年,调任中国人民大学,1975年国务院文化组成立红楼梦校订组,任副组长,198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新校本出版,此书至今已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五百多万册,成为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发行量最大的普及本。19791980年主持中国红楼梦学会和国际红楼梦学术会议的成立和召开事宜,创办了《红楼梦学刊》和组建了红楼梦研究所。1986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在红学方面,冯其庸著作颇丰,他还曾任中国红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红楼梦大辞典》主编。他的研究领域并不止于红学,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历史考古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他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极富战略眼光的创立西域研究所。著有考证丝绸之路和玄奘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988月,冯其庸以76岁的高龄,第二次上帕米尔高原,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古道为玄奘回国以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20055月冯其庸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2009年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馆长。201112月,冯其庸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201210月,冯其庸获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吴玉章终身成就奖。冯其庸先生以九十四岁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途,以行走天地间遍历名山大川涉险求真的坚实脚印,造就了一个文化学术的传奇。他以超人的意志力和创造力表现出惊人的杰出成就,以三十五卷逾千万字的著述和量多质优的书法绘画及摄影作品,收乾坤于笔底,气象万千。

会上,大家追忆了冯其庸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对他在学术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立志学术报国的精神追求,与会代表给予充分研讨,对冯老研究古代典籍与古代文化,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水平所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冯其庸先生所著《瓜饭楼文集》三十三卷及《瓜饭楼》是学术史及文化史上的重要收获,冯其庸先生一生追求学术报国、对追求学问与真理奋进不止、坚韧不拔的时代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附部分会议照片:

李希凡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

张庆善先生

冯其庸先生长女冯燕若

http://mt.sohu.com/cul/d20170411/133253103_484808.shtml

**********************88

“文化自信 学术报国——冯其庸先生追思会”在京举行

2017年04月11日 10: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胡子轩 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

内容摘要:本网记者胡子轩/摄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胡子轩)2017年 4月 10日,“文化自信学术报国——冯其庸追思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来自中国作协、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冯其庸先生家乡无锡市的文化界、学术界人士和冯其庸先生的家属等40余位代表出席了追思会。专家学者们认为,冯其庸先生所著《瓜饭楼文集》三十三卷及《瓜饭楼》是学术史及文化史上的重要收获,冯其庸先生一生追求学术报国、对追求学问与真理奋进不止、坚韧不拔的时代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1954年,调任中国人民大学, 1975年国务院文化组成立红楼梦校订组,任副组长, 198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新校本出版,此书至今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五百多万册,成为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发行量最大的普及本。

关键词:冯其庸;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先生;学术界;学术报国;文化界;学刊;记者胡子轩

作者简介: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胡子轩/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胡子轩)2017年4月10日,“文化自信 学术报国——冯其庸追思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来自中国作协、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冯其庸先生家乡无锡市的文化界、学术界人士和冯其庸先生的家属等40余位代表出席了追思会。

  会上,与会代表们追忆了冯其庸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对他在学术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立志学术报国的精神追求展开了热烈研讨,对冯老研究古代典籍与古代文化,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水平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专家学者们认为,冯其庸先生所著《瓜饭楼文集》三十三卷及《瓜饭楼》是学术史及文化史上的重要收获,冯其庸先生一生追求学术报国、对追求学问与真理奋进不止、坚韧不拔的时代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冯其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红学家、艺术家和文史学者,于2017年1月22日12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冯其庸出身贫寒农民家庭,经历坎坷,初中学习时他立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志。冯其庸曾回忆说,当自己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被这位圣僧万死不辞的勇气和精神所感动,这精神不知不觉在他年少的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1954年,调任中国人民大学,1975年国务院文化组成立红楼梦校订组,任副组长,198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新校本出版,此书至今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五百多万册,成为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发行量最大的普及本。1979—1980年主持中国红楼梦学会和国际红楼梦学术会议的成立和召开事宜,创办了《红楼梦学刊》和组建了红楼梦研究所。1986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在红学方面,冯其庸著作颇丰,他还曾任中国红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红楼梦大辞典》主编。他的研究领域并不止于红学,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历史考古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他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极富战略眼光的创立西域研究所。著有考证丝绸之路和玄奘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98年8月,冯其庸以76岁的高龄,第二次上帕米尔高原,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古道为玄奘回国以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2005年5月冯其庸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2009年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馆长。2011年12月,冯其庸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2012年10月,冯其庸获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吴玉章终身成就奖。冯其庸先生以九十四岁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途,以“行走天地间”遍历名山大川涉险求真的坚实脚印,造就了一个文化学术的传奇。他以超人的意志力和创造力表现出惊人的杰出成就,以三十五卷逾千万字的著述和量多质优的书法绘画及摄影作品,收乾坤于笔底,气象万千。

http://www.cssn.cn/ysx/ysx_ysqs/201704/t20170411_3482083.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48600.html

上一篇:从《红楼梦学刊》和《曹雪芹研究》最新一期的封二说起
下一篇:陶然亭湖面一瞥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1 蒋永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