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视野》缅怀111岁言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1月16日发布
周有光(20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也是我国年龄最长的一直活跃在学术战线的学术老人。为了缅怀这位令人敬佩的学术老人,《光明日报光明视野》5版(2017年1月15日)用整版篇幅发表四位学者的纪念文章,并配图9幅。值得推荐阅读。
1,
2,
3,
4,
5,
6,
7,
8,
9,
10,
××××××××××××××××××
逝年如水百年有光
——追忆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
作者:本报记者靳晓燕 柴如瑾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5日 05版)
周有光先生晚年留影。 郭红松摄/光明图片 |
周有光与夫人张允和 光明图片 |
1927年,上海光华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的毕业纪念册中的周有光(周耀)专页。光明图片 |
|
|
|
|
周有光部分著作 光明图片 |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文字改革的推动者、《汉语拼音方案》主要创制人之一周有光先生14日去世。就在1月13日,他刚刚度过自己的111周岁生日。
“来时迎,去时送,万事顺应自然,万事莫要勉强,就是最好的了。”周先生曾说:“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每天都是赚的。我99岁生日就是在医院里过的……病愈回家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通过门玻璃看到先生安详地躺在那里”
周先生曾戏语:“上帝糊涂,把我忘掉了。”人愈老,愈加童真。他把81岁视为1岁,从头开始计算年龄。他92岁时,收到一份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老先生高兴得不得了。
“13日下午4点我还看到他,那时处于半昏迷状态,但是我们不知道,以为他在睡觉。今天早上知道他故去,心里一直很难受。”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陈章太自1984年住在周先生楼下,与周先生成为邻居已经32年。
周有光先生的学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苏培成给记者讲述了他与老师的最后一面:“12日,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30多人一起去给周先生祝寿。保姆说先生在休息。怕带了病菌,我们就没进去,只在他的门外,通过门玻璃看到老先生安详地躺在那里。”
“我只是一个设计者”
只有怀念。
走入21世纪,人们愈加发现这位世纪大学者不一般。是返老还童?如此年纪,思路敏捷、思想深邃、观念前沿。100岁之后,他陆续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拾贝集》《周有光文集》等书籍。
“他一生追求治学,为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贡献,不考虑名利,就是想做实事一辈子,不断地耕耘、写作、创新。”陈章太说,周先生是一位语言文字学和社会文化学的大学者。
“他是人民的语言文字学家。用智慧改善了国人的语言生活,提升了国家走向世界的能力,促进了国家信息化的水平,值得国人向他致敬!”在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看来,周先生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者和国际传播者,开创了现代汉字学。
50岁,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勤奋耕耘,终成语言学大家。1955年,他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担任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他主持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制订,提出正词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在矛盾。1979年—1982年,他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文献技术会议,使该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拼音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 7098)。他还参与国家不少重大的文化建设工作,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译、《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撰、《汉语大词典》的编写等等。
在诸多成就中,大家最了解的就是汉语拼音,社会上总有人说他是“汉语拼音之父”。“我问过周先生,他说:‘这句话不妥,我只是一个设计者。’”陈章太告诉记者。但是,周先生确实在汉语拼音的制定、推行中贡献最大,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最完善的汉语拼音方案,而且最早主张采用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他不仅在汉语拼音的制定和推广、比较文字学等方面贡献卓著,在语言规范化、现代化发展和汉语拼音应用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语言学家陈光磊看来,周先生看问题有两个眼光:“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世界眼光,就是要有空间的概念;历史眼光,就是时间的概念。他的文章都是从古讲到今,他的学术研究,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做得比别人深。
从未停止思考的“周百科”
与周先生相熟的语言学家李行健沉浸在悲痛之中。“在多年的交往中,先生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淡泊名利、为人随和。他知识渊博,特别是对现当代世界百科知识的掌握,现有的语言学家恐怕少有出其右者。沈从文先生曾戏称先生为‘周百科’。”
1988年漫画家丁聪先生给周有光和张允和画像,标题是“新潮老头,白发才女”。于是,“新潮老头”就传开了。李行健认为:这个概括是很恰当的。
尘世岁月,思考不止。退休后,周先生在斗室里看书、读报、会友,以书为伴,以文寄思。2009年,复旦大学语委《雅言》名誉主编潘佳第一次拜访了周有光先生。他说:“那一次改变了我的命运。”因为先生“平实的语言和缜密的思维,让我一下子认清了语文现代化的历史、职责和方向,使我从懵懂的报纸学生主编走进了语文现代化的大事业。”
学思知行,百余年沧桑幻化的思考,在先生的字里行间流转,让后来者彻悟——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温故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他在自己的书中谈感悟:“与时俱进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能与时俱进,就能站立在时代的前沿。不能与时俱进,必然被时代所淘汰。”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在一时之长短
与周先生接触过的人总会记得他孩童般的笑。经常是讲着讲着,周先生便笑出声来,乐不可支、合不拢嘴。
“这一百多年,我遇到许多大风大浪,颠沛流离二十年。但不都过去了吗?我年轻时候,身体不好,健康不佳,生过肺结核,也患过忧郁症。我结婚时,我们家的老妈妈就偷偷地算了一个命,算命先生说,不行啊,这一对夫妇只能活到35岁。我当然不信了,可是觉得很有趣,现在两个35岁也不止了。可见生死不要太在意,每一天好好活着就好。”人们还记得他的讲述,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要太在乎一时之长短。
人们会饶有兴趣地听周先生慢慢说道怎么就成了“观赏动物”:“2003年冬天到2004年春天,我重病住院,人们听说这里有一个百岁老人,就到窗子外面来偷偷看我这个老龄品种,我变成医院里的‘观赏动物’。”
什么是举杯齐眉?“我和老伴有一个好习惯,每天上午10点钟喝咖啡,喝咖啡的时候我们都是举杯齐眉。古代人举案齐眉,我们是举杯齐眉。举杯齐眉就是相互敬重,夫妇当然要相互爱,但光是爱,还是会发生矛盾,还要相互敬重。”
今天,人们想起了周先生的更多往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文说起周先生和王力先生的交谊,周先生一直将王先生当作自己的老师;陈光磊还记得周先生得知复旦的学生办了一份语言文字小报《雅言》后,主动寄来稿子;苏培成教授记得周先生给他的75封信……
“朝闻道,夕死可矣。”周先生曾说,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柴如瑾)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7-01/15/nw.D110000gmrb_20170115_1-05.htm?div=-1
××××××××××××××××××××××××88
对周有光的尊敬,也是对历史的敬畏
作者:肖 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5日 05版)
1月14日,周六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1月14日凌晨3点半,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1月13日,他刚过完111周岁生日。这位生于清朝、长在民国,把壮年的汗水和智慧全部献给新中国汉语拼音事业,80岁之后又重新焕发学术青春的世纪老人,最终走完了自己多彩斑斓的一生,留给在世者无尽的追念和怀想。
东晋时人王珣感叹:“人固不可以无年。”一个人的威望声名,和寿命确有莫大的关联。长寿者取得成就的机会更多,积累的社会贡献更大,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公平。因为他们同时也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承担了更重的艰辛,背负了更多的沧桑。翻看周有光先生的百年口述,仿佛进入历史的漫长隧道之中,世事变幻、沧海桑田,老先生竟以一人一身之力经之历之,今天我们对于这位高寿者表达的尊敬,其实也正是对于历史的敬畏之情。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活成大家认可的历史。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只能叫活着,很难将他的生命历程与历史挂上些许关系。这样的人,纵使长寿,在大历史的坐标中,也很难找到他们的名字。而“有光一生,一生有光”则不然,无论是读书时期对新知识的孜孜以求,还是大学毕业后跟随孟宪承投身民众教育;无论是东渡日本寻求国富民强之途,还是加入救国会追求民主进步;无论是游历英美仍心系建设新中国,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服从祖国需要放弃经济主业转攻汉语拼音,乃至80高龄之后仍笔耕不辍,先生把自己每一时刻的生命,都同当时那个时代的潮流和主题紧紧拥抱在一起,把自己个体的生命,投入到历史的大潮流之中,身处漩涡中心不逃避,站立时代潮头不动摇。这样的人生,方才值得人们如同铭记历史一样,永远地追忆。
周有光的一生,与他所处的那段历史高度合拍,集中体现在他晚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中——“站在世界看中国”。“现在已无法再梦想世外桃源了,只有认真学习地球村的交通规则。”
周有光先生走了,他的遗体将按照他的生前意愿捐献出来供科学研究之用。从平民教育到经济救国,再到汉语拼音方案,直到晚年依旧大力提倡启蒙、科学、常识、进步,思考中国文化走向,周有光走的路,不正是100多年来,一代代杰出知识分子一直走、接力走的道路吗?
××××××××××××××××××××××××××××
“世界也需要汉语拼音”
作者:冯志伟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5日 05版)
20世纪6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的课程,鼓励我走上了语言应用研究的道路。我永远也忘不了先生。
先生生于1906年,不仅亲历了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还见证了十四年抗战的艰苦。他出版的著作有30多种,涉及经济、语言、文化多个领域。他早年从事经济学研究,中年转入语言学,研究文字改革,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100岁以后还不停地读书,写作。
这里我想谈谈周先生对于汉语拼音国际化的贡献。
1979年,周有光代表中国在华沙的ISO/TC 46(国际标准化组织——信息与文献技术委员会)第18届会议上,提出了把《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际标准的建议。
他的建议得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支持。1982年,在南京召开的ISO/TC 46第19届会议上,正式通过了《ISO 7098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从此,汉语拼音从中国的国家规范成为国际标准。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信息和文献工作新发展,教育部于2011年3月成立了ISO 7098修订工作组,由我担任组长,启动了ISO 7098(1991)的修订工作。经过5年的工作,先后通过了工作草案、委员会草案、国际标准草案,最后全票通过了ISO/TC 46成员国进行的委员会内部投票,ISO 7098的修订工作进入了出版阶段,形成了新的修订稿,叫作ISO 7098:2015。
在这个国际标准的修订过程中,每当遇到难题而束手无策的时候,我都要请教周有光先生,周先生用他的聪明智慧帮助我克服了重重困难。2015年12月15日,ISO总部在日内瓦正式出版了ISO 7098:2015,作为新的汉语拼音国际标准向全世界公布。我向周先生汇报了研制情况,周先生兴奋极了,他对我说:“这是汉语拼音迈向世界的新步伐,将进一步扩大汉语拼音在国际上的影响!”
当时他端坐在椅子上,兴奋之后,显得有些疲倦了,但是还接着说:“我们应当从世界看中国,世界也需要汉语拼音!”
先生的话掷地有声,令我难以忘怀。
(作者系周有光先生的学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有光的一生
作者:李宇明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5日 05版)
2013年1月13日,在周有光先生家,李宇明代表北京语言大学师生祝贺周有光先生生日。光明图片 |
十多年来,每逢周有光先生生日前后,我们都会去拜望他老人家,听他谈天说地,听他赤子般的笑声,也希望沾点瑞气。是他,使很多人生长出长寿的信心。这两天,我们正准备去祝贺他111周岁大寿,然而,噩耗传来。这噩耗,我是不信的,因为先生曾多次对我说,上帝把他给忘了。
先生早年治经济学。50岁后开始专门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是中国语言规划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他把近百年的中国语言生活,概括为“中国语文现代化”,总结出了语言规划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语言的共同化,文体的口语化,文字的简便化,注音的字母化,术语的国际化。这一概括如此精准,与他历经沧桑、见多识广相关,更与他心随时进相关。他是一直使用机器处理文字的长者,百岁之后还关注信息化问题。一次先生曾对我说,过去只有“衣食住”,交通发展起来了,又说成“衣食住行”,而今是信息化时代,应当是“衣食住行信”。
他开创了中国的比较文字学,把人类文字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尚未成熟的形意文字,已经成熟的意音文字,分析语音的表音文字。并由此确定了汉字在人类文字史上的地位,解释了汉字的发展演变规律,特别是解释了汉字简化现象。周先生多次告诉我,不要只从中国看中国,也不要只从中国看世界,要从世界看中国。我现在忽然明白,他的比较文字学,不就是“从世界看中国”吗?
周有光先生不喜欢人们称他是“汉语拼音之父”。他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者,并推进汉语拼音方案在诸多领域的运用,推进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如果不带偏见,人们都承认汉语拼音方案对于推广普通话、扫除文盲发挥了重大作用,汉语拼音方案也是盲文、聋人手语、灯语、旗语等的设计基础,是中国与世界信息交流的重要凭借,是中文信息化的重要保障。
试想,若无汉语拼音方案,我们如何便捷地为汉字注音?如何拼写汉语?如何出入海关?如何与计算机交换信息?如何使用智能手机?一位学者,用智慧改善了国人的语言生活,方便了中国与世界交流,促进了国家的信息化,其功可谓如山高。
周有光先生是人民的语言文字学家,周身是光,一生有光!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的人,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的民族,当永远感谢他,永远怀念他!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7-01/15/nw.D110000gmrb_20170115_4-05.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0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