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叫“野败”?就是一种雄性不育野生稻。都听说过袁隆平领衔发明的杂交稻吧。只因发现了“野败”,才找到了开启杂交稻问世的一把钥匙!再通俗地说,没有冯克珊发现的“野败”,就没有袁隆平领衔培育的杂交稻。
是冯克珊发现了“野败”,或者说是李必湖和冯克珊共同发现了“野败”,这在农业界现在已经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查一查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至新世纪初期的报刊和文献,“野败”的发现与冯克珊这个名字毫无联系!袁隆平从来没有提到过冯克珊这个人,杂交水稻被授予的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哪一个奖项冯克珊榜上有名了?
佟屏亚“发现”了冯克珊!
2002年春季佟屏亚赴海南调研农作物南繁科技史,2月13日造访位于三亚的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梁安琼主任接待,并介绍与在座的冯克珊专家(退休后被南繁办公室聘任)认识。在访谈中他偶然说到了“野败”的发现经过,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早年我做过几年新闻记者,遇事习惯刨根问底追寻来龙去脉。冯克珊最早发现了“野败”,新事!细说之下,才确知冯克珊从没有因为最早发现“野败”获得任何表彰和奖励。
我记录了冯克珊向我叙述的发现“野败”经过。
上世纪70代,全国农村群众性“四级科技网”蓬勃兴起,时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华国锋指示:“要把水稻雄性不育研究交给群众去搞。”袁隆平领衔从事的杂交水稻研究工作成为全国群众性科研实验运动。
1970年春季,袁隆平和他的助手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在当地调查野生稻的生长和分布。冯克珊是1963年农专毕业,时任原南红良种繁育场技术员。冯克珊听过袁隆平的讲课,就联想到农场附近有一种名叫“假禾”的草,很可能就是要找的野生稻。它们一大丛一大丛地匍匐生长,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冯克珊记在心里,时刻留意寻找这种“野草”。冯克珊清楚地记得,1970年11月23日上午,他在南红农场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发现一片野草,感觉其中有的很像袁隆平讲课所说的“野生稻“。当时正值野生稻开花之际,生殖性状比较容易识别。冯克珊十分欣喜,立即找到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他们在野生稻群落中仔细观察,发现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它们的花药细瘦,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禾蔸,是从一粒种子长出、匍匐于水面的分蘖。他们立即把这蔸不育型的野生稻连泥挖起,放在铁桶里用牛车拉回去,然后移栽在试验田里,等待鉴定。
正在北京公干的袁隆平惊喜地收到海南发来的电报,连夜赶火车奔赴海南岛。袁隆平仔细观察稻花样品并在显微镜下行检验,最终确认这是一株十分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大海捞针啊!袁隆平给它命名为“野败”。
“野败”的发现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野败”是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的突破口。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81年5月,中国杂交水稻项目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第一获奖人袁隆平,第二获奖人李必湖,以下没有发现冯克珊的名字。
我和冯克珊交谈后郑重表示,一定要尽力为冯克珊“正名”。
佟屏亚回到北京后,立即认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征求一些水稻专家的意见,并再次与冯克珊交谈落实有关细节,最后写成一篇短文:为冯克珊发现“野败”请功!发表在当时佟屏亚主持的《玉米专家网》上,转帖者众!并将此文以信函发给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后面的结果农业科技界已经都知道了。2004年9月8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的“第三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会议上,“野败”的发现者、冯克珊等人获得袁隆平农业科技奖证书及5万元现金奖励。正名了!
佟屏亚著《中国种业六十年大事记“含要事评论”》书中:从“野败”的发现到杂交稻的诞生,详细记述了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和杂交稻培育的来龙去脉。
图:冯克珊被神农大丰上市公司聘为“独立董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