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k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kf

博文

2004--2006学导式创新教学评介=创新体系探究文献1710北琴海鹏

已有 2685 次阅读 2012-10-14 12:00 |个人分类:学导式创新教学|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教学, 创新, style

2004--2006学导式创新教学评介=创新体系探究文献1710北琴海鹏

                                                   北琴海鹏

2004:

【】学导式教学异彩纷呈的多样化变式,2004- ,1

【】学导式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与企业员工的培训

【】我国学导式学习型社会的展望
    1/用学导式开发企业管理人才、优化智能结构;
    2/用学导式开发党政人才、优化公务员的智能结构;
    3/用学导式开发老年人才,完善终身学习机制;

【】浅谈学导式学习型组织(学导式组织)学导式组织的人才开发与管理,《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P.245~254,标题为《老有所乐,发挥专长,提倡推广学导式人才开发与管理》

【】高雅莉著《成人教育教学论——课程设计研究》介绍学导式教学模式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4.3 P.110】载引如下
学导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在研究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成人教育教学中应用得较为广泛。学导式教学模式由于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动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模式比单靠教师讲授向学生进行单通道输入信息的效果更好。该模式的特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以教师的为主线,再配合解疑和演练过程,最终实现了以为主的转变。其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自学。教师提示自学要点与要求,学生依据自学计划自学教材,写出自学笔记,找出疑难问题。   

(2)解疑(两种方法)。学生查阅参考资料,教师个别辅导(书面或口头)。
  (3)精讲。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教材的关键部分精讲(或示范、演讲、操作),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演练。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作业训练,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在导前,学导结合,教师的教集中在,而不是注入

【】军校巡礼创新教学法 构建新体系

   济南陆军学院近年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教改贴近实战,取得可喜成绩。 

  ......他们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员、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学导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结果转向过程,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对学员通过阅读、思考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理论性课程或内容,改由学员自学,教员只作重点提示、指导学习和答疑,并在规定的时间组织考核验收。 

  他们系统优化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的培训层次、培训类型和培训对象,对教学流程进行了科学筹划,系统调整,使其更符合不同学员的成长规律。战术课教学,由课题式的程序化教学向要素式的技能化教学转化,由单课分步细训向多课合成教学转化;连排课题的战术课教学实行基地化集中训练,把改革创新的现地作业新五步法运用于战术教学并按战斗行动的诸要素,实行要素组合、技能环链式教

实行要素组合、技能环链式教学;把考试的重点放在了考理解运用、考创新能力、考综合素质上。教学与实战的距离更近了,战术课突出了使命课题的教学,按战斗行动的基本要素设置教学内容,适应了新理论、新装备、新技术、新战法训练要求,突出了实兵、实装、实打、实爆训练,构建了单兵综合演练、单课题演练、特种课题演练、多课题综合演练相配套的实兵演练新体系。

【】碧波中学林伟老师的专著《思维学导式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实践》 , 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4 年 2 月举办的首届全国优质教育成果评选中荣获论著类二等奖 .

【】魏书生谈学导式教学法(王芳)载引如下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学导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如下:
   (1)学生略读课文、讲义,尝试练习,初步体验一下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这一步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如果每节课以45分钟计算,也可以在这一堂课的、头3~5分钟进行;或者在前一次课的后面3~5分钟进行这一步)。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单元或这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这些工作内容,可用3~5分钟进行,也可以在前一次课上利用下课之前的部分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答案。

(2)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各自带着思考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然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这些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进行),向同学请教或反映给教师(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第三次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已为数甚少,确实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

(4)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精讲,再把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与开发智能的进展情况加以讲评。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师要讲清它的来源,说明它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对并列的概念,可以只讲清一个,以便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避免抱着学生走路。同时,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这是教师在以45分钟为例的一节课中,集中讲解重点内容,解除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示范演示的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可用10~15分钟。如果加上在上课的开头阶段教师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示范操作,提出这一节课的目的要求所用的3~5分钟。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主要由教师或学生分别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大体为四比五,也就是说,主要由学生进行独立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多于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讲授、示范的时间。同时,在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示范的时间里,也要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注意观察,认真思考,记忆,想象的智力活动和简易的模拟动作,教师也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尽量饱满的情绪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智能。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情感、意志等相应能力的发展。

(5)教师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提问,检查学生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作出必要的评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掉错误,正确领会完成课后作业的要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记忆、巩固和熟练的目的(一般可用5~10分钟时间)。

学导式教学法有广泛的适应领域和适应性能,而且完全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灵活变通的发挥效能。当然,这不是说可以把学导式教学法作为僵化的模式套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变式才能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要经过一番逐渐过渡和师生双方逐渐适应的过程。【http://www.wsbedu.com/jia/cnedu-69-wjq.html】【魏书生的学导式教学法_为您服务教育网

 

   2005学导式创新教学评介=创新体系探究文献1710北琴海鹏

                                                   北琴海鹏

【】学导式学习型社会=学导式社会之一--突出自学与智能开发

【】用学导式建设学习型和谐家庭

【】田径普修课用学导式和自练式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年第12期 作者:邓卫权 ; 杨丽萍 

【以上见《刘学浩学导式国际文库》或《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上)---提升国民五元智能创新体系文选》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2-5】

 

    2006学导式创新教学评介=创新体系探究文献1710北琴海鹏

                                                   北琴海鹏

【】彼得·圣吉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局限性 同学导式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广泛适用性的比较,《刘学浩学导式国际文库》2006

【】启发式教学应向学导式发展,中国首届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成果获奖论文集,2006(9),北京;中国教育走向 ,2006-10;

【】美国加德纳多元智力=智能理论同刘学浩五元智能结构优化理论比较(之一)

【】学导式是学、教、工作、管理、社会生活的创新方式》【见《科学与教育探索》2006(8)

【】“建构主义”理论 与学导式教学模式与学习理论的粗略比较
【】用创新的模式--- 学导式 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第二届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论文 (2006-12-30

【】实行学导式创新教育 用奖励性评价求学者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给2006.1全国科技大会的建议;《中国教育走向》2007

【】刘学浩学导式研究入编中国当代思想经典,《中国当代思想经典》,2007版,中国科协《发现》杂志社编

【以上见《刘学浩学导式国际文库》或《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上)---提升国民五元智能创新体系文选》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2-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51-622433.html

上一篇:黄炎培“谋个性之发展”与人格教育均需提升五元智能【未定稿189]
下一篇: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的游学信息1011
收藏 IP: 123.83.2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2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