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k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kf

博文

黄炎培“谋个性之发展”与人格教育均需提升五元智能【未定稿189]

已有 4125 次阅读 2012-9-21 07:48 |个人分类:五元智能开发|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个性, style

“2012'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论文”【未定稿18912

黄炎培“谋个性之发展”与人格教育均需提升五元智能

   ------二谈黄炎培职业教育“谋个性之发展”与五元智能开发

                                  刘学浩

    本文吸纳了《黄炎培论职业教育谋个性之发展对开发五元智能深化素质教育的贡献》、《以人为本应以人的五元智能开发为本》等文(见《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上)--提升国民五元智能创新体系文选》2012版),结合“谋个性之发展”与人格教育的选题要求而撰写。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

   黄炎培(1878-1965)老先生在“一分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的大量实践基础上,提出“办理职业教育者,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黄老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念,体现出“谋个性之发展”与人格教育同开发五元智能的联系至今对我国职业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国民五元智能、对新形势下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现实指导作用。

          二、个性与人格五元智能紧密关联

   何为个性与人格?,说法不一而令人捉摸不定。如:西方心理学认为人格即“个性”。本文作为学术研究探索试图从理论上加以梳理:

      (一)个性与人格及五元智能的含义

  【1】什么是个性:说法不一,如:

=1个性是个人的一种特殊的外在表现

=2真正的个性,是你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对待问题的态度只有长久的表现才算是个性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这叫个性,人们通过各种言行、打扮、穿着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区别着每个人的不同,包括眼光和做事态度、爱好等等,都属于个性。

=4心理学认为:个性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为所有研究者共同接受的明确定义。

=5现代汉语词典05年修订版: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叫个性。

=6五元智能理论认为:个性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相对稳定的、主要是外显行为特征的系列表现

  【2】什么是人格

=1教育学、心理学里人格和个性是等同的,人格即“个性”人格指个人之特质--接近于“人的性格”。如《心理学大词典》:“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道德上的人格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人格卑下高尚的人格主要指道德品质有道德即有人格缺德就没有人格

=3文学上的人格---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

=4哲学上,伟大的哲学家的人生在于塑造完美人格可以不建立严密的理论只须活出一完美人格的形象

=5.在法学中人格是一种权利,“人格权”,表示法律给予保障的法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相当于“人的资格”。”

=6国古代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有‘人品’、‘为人’、‘品格’这些词。

=7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修订版中,人格“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8五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格一词与品格同义,德高望重则人格高尚。人格的含义完全可融入五元智能元素之5---品行的个性品位中

  3】什么是五元智能?

  五元智能是每个人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时须具有的智能五种元素,即:领悟知识、熟练技能、开发智力、锻炼能力、优化品行(其中的个性品位包容了个性与人格的全部含义)。它们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是人们解决任何现实问题时,必不可少、必须用到的人本元素与本质能量。人们说,全民教育以人为本实质应以开发人的五元智能为本这是黑龙江省从事中外比较人才学研究的学者们首先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和知识产权的五元智能理论创新的定义。

    (二)个性、人格、五元智能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1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靠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上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是在个体生活过程---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

  【2】人格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既有生物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

【3】五元智能形成的基础与条件

 1个体的遗传基因只是五元智能的生理基础;

 2在人脑和行为中既彼此独立又相互渗透、紧密结合而存在;

 3 人才的五元智能开发来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所受的教育或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三)个性、人格、五元智能特征、特性

  【1】个性的特征、特性

=1个性是在思想、情感意志、态度、品质、性格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个性是“个人所有有别于他人的行为”。

=2“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个人行为系列的整个机能

=3个性在西方又称人格=人格也称个性;是个人的行为-身心倾向、特性和反应的统一表现。

=4个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化和发展的--个性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塑性-发展性。个性结构的成分或要素,又因人、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个性特征千差万别的变化。

=5个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性的社会性是个性的最本质特征。

【2】人格的特征、特性

=1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

=2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

=3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

=4西方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包括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性情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心理品质特点的总体。

=5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

    【3】五元智能的理论特征:

=1是支持素质教育的心理学、教育学与人才学的理论创新,强调智能包括的能力应该突出解决实际问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2 倡导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主体发展的思想;相信每个人都有可开发的潜能。

=3 能促进人人有效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个性品位(包容了上述个性与人格的实质)。

   (四)个性发展与人格教育常见的问题

=1个性等同于性格:如,个性“要强”、“固执”、“坦率”或“文雅”、“平和”、“柔弱”等,有的人个性孤僻不爱和别人来往,这些实际上是心理学中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性格,而不是个性的全部内容。

=2人格心理学表述概念的方式: 

  (1)罗列式通常采用”人格是…的总和”的形式来描述人格。 

  (2)整体式:强调人格是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 

  (3)层次式: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 

  (4)适应式:把人格看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 

  (5)区别式:区别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强调人格的独特性方面。 

=3此外,还有如:西方的九型人格理论、人格特质理论、十八种人格类型十八种性格

=4职业教育大多偏重知识技能的培养,不注意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个性的养成;忽视培养学生处理情感的能力。

    (五)个性、人格、五元智能的价值意义

【1】个性的价值意义

=1有人认为:个性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个性左右了志趣所在、职业前程和人际关系。

=2西方有人认为:个性身心倾向、特性和反应的统一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不单纯是行为和理想,而且是制约着各种活动倾向的动力系统。 

=3个性品质反映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它在实践中形成,也表现在实践活动中。 

=4如何应对生的顺逆,面对挑战和失败时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用什么方式人交往等等。这些个性差别在决定一个人能不能成功方面,常常比智力更为重要

【2】人格价值意义

=1健康人格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对所承担的任务--学习和其它活动有胜任感;能充分发挥潜能。

3】五元智能的价值、意义:

  五元智能理论之5--品行元素中的个性品位包容了上述个性与人格的实质--主要是个人的行为特征的总和!个性品位反映出:

=1五元智能开发的个性特点与水平、表现不同;

=2五元智能开发的人格特点不同--各自的格调高低、品位高度不同,取得的社会价值不同。

     三、个性人格五元智能5--品行元素中个性品位的构成因素

  (一)个性

  1个性的构成因素---由体力、思想、认识、能力、情感、情绪、意志、精神力量性格等因素组成的极复杂的合金”--包括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区别于他人的反应方式---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 

  (二)人格

   人格的构成因素十分丰富---个人的能力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个性习惯性格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还有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上述无论哪一点无疑都对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个性与人格的上述构成因素---“个性”的心理与品行倾向及其特征状态、还有心理过程等综合形成系统心理,五元智能可把它们包容在品行元素中的个性品位、美德修养和元素之4--能力中的意志-调节能力的能动作用。 具体说来,有如下述:

   (三)五元智能的构成元素

   一个人的五元智能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行为特质或心理特点。其中:

=1领悟知识是在头脑中的内化。包括:学习活的知识必须和兴趣及特长相结合才能产生最佳效果。教学的重点不在传授某种知识的内容,而在指导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2熟练技能是知识的运用形成头脑中的心智技能--包括1]语言听说读写等技能;2]逻辑-数学口笔运算技能;3]空间成像视听表现技能; 4]音乐—节奏五官活动技能和身体动作的操作技能等等--包容基本生存技能

=3开发智力---育智;智育--获得智慧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是开发大脑结构不同区域的功能--以思维为核心的观察感知、记忆联想等智力在认识领域的运用。

--3-1注意力方面的集中和分散等--连同兴趣 

3-2观察力--具有感觉等机能;有的人知觉事物细致、全面;有的人较粗略

3-4思维力--用自己头脑去思考,通过反思不断认识自我,养成独立思考,具有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善于分析;善于概括预测力鉴赏力、聪慧性: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考能力弱;或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考,学习能力强,思考敏捷正确。在尽可能多的思想交锋中,了解认识世界,驱除偏狭的观念,并最终形成自己所认同的观点信念。

=4锻炼能力五元智能中的能力是现实的实践能力(能力--心理学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特征,也是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 养成独立行动的实践能力---包括自学-探索、表达-表演、健体-操作、社交-管理、革新-创造、情感-审美、意志-调节能力7项要素,是智力结合知识与技能解决实践问题创造产品时的直接功能。

4-1自学-探索能力,含有自由无畏的求知勇气和求知过程中慎重的科学态度;职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掌握自学方法,寻找收集资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技能培养提升五元智能的综合能力。

4-2表达-表演能力:品质、性格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等等

4-3健体-操作能力--包含大脑支配五官与四肢的身体操作技能等等。

4-4社交-管理能力--恰当方式人交往等人相处的能力;知已知彼,宜人性乐群组织和管理团队能力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等等。

4-5革新-创造能力--包含喜欢创造和保护美好的世界等等。

4-6情感-审美能力--包含:用自己的心灵体验,有同情心;敏感性区别于他人的表现于外的情感方式-情绪反应方式特征等

4-7意志-调节能力,包含自我意识—自己对身心状况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自我控制自我塑造、独立积极,有信心应对生的顺逆挑战和失败自我负责;做事尽职,奉公守法力求妥善合理遵循社会的规则,调节自身的行为,有安全感,有自由感自尊心、自信心使个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5优化品行--包括理想信念、精神气概、美德修养、行为习惯、个性品位5项要素,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这个司令部发号施令--选择、调节、计划、监控与自我完善的积极行为。显然,品行包含:品质、性格等表现于外的行为方式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5-1理想信念--最重要的是个人的信念、是非观,有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标准,并按这些价值观和标准生活--确定自己的生活道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用理想支持人格尊严;担负起对自身社会的责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和谐发展的人。

5-2精神气概:包括创造精神等等。

5-3美德修养--包括:德行道德,明智善良等等。

5-4行为习惯---包括:小到一个人的个性习惯等等。  

5-5个性品位,包括:

=个性--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外在表现

=人格--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做人方式、德行与权利义务主体风格。其中,含有下列的性格、气质:

=性格--对现实环境和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对人对己对事物(客观现实)的基本态度及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综合特征。如,谦逊,顺从,通融,恭顺,独立积极坦白,直率,天真精明能干。心平气和,闲散宁静 

安详,沉着,有自信心自立自强,当机立断矛盾冲突,不顾大体自律谨严。

  性格-性情有好坏、对错之分。消除依赖,随群附众;或忧虑抑郁,烦恼自扰紧张困扰,激动挣扎;或贪婪、虚荣、好强固执好权、专断、盲从、狂热、恐惧、嫉妒、仇恨等品性

 五元智能理论认为性格反映现实的品行及其特征。

==气质,一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大部分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后天的教育,不同气质的人反映出各自独特的一面;气质无好坏、对错之分。心理学把气质列入心理活动的动力

   五元智能理论把气质溶解在个性品位里---其中含有动力因素。

四、“谋个性之发展”与人格教育均需提升五元智能

个性与人格的构成要素均可溶解在五元智能中的个性品位里。

   (一)五元智能的特性及其理论特征:

1、五元智能的特性:

=1五元智能的独特性--每个人五元智能的表现都具有区别于其它人的独特性、独立性和差异性。

=2五元智能多面性:是由生因素、心理,社会经验和人倾向等因素形成的,也是五元智能在多方面的具体表现。

=3五元智能具有积极性、能动性,统帅全部身心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4五元智能的发展性--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其身心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发展、完善

   2 五元智能理论的特征

=1五元智能理论倡导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主体发展的思想;相信每个人都有可开发的潜能。

=2五元智能理论是研究人研究人生的理论,能促进人人有效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个性品位(含个性及人格发展)。

   (二)职业教育怎样提升个性品位(含个性与人格发展)

  1 职业教育以人的个性发展开发五元智能为宗旨,树立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目的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个体实现自我的价值。为此,专业课教学要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形成这种“美妙的和谐”课堂---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会获得充分发展。

  2 让学生理解要为提升个性品位---塑造自身的个性-人格-开发五元智能而学习、解决现实问题,把学以致用真正落到实处。

  3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教师学生相处要作为学生的“朋友和共同学习者”,为学生创设融洽、和睦、协调的学习环境。

  4职业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促使他们全面认识自己,提高自我教育--主动开发五元智能的能力,以便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提升个性品位--形成良好的个性,塑造完整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5培养自信心要从扬长开始。要努力挖掘特长、潜能,教师要热情地因势利导并及时的加以肯定、鼓励并创设条件不断强化。

  6要多角度进行评价:每个学生都可有一技---如学生的兴趣特长、社交-管理及组织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表演表述能力、健体-操作及计算动手能力等等,要多角度评价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和特长,积极赞赏和鼓励--多表扬、多激励就会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不断变好---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不足增强自信心,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7体现职教特色,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氛围

  例如,校园的陈设布置与专业设置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职业信念和良好习惯;结合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参加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认识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

  8鼓励学生学在导前,运用学导式加强自我管理,弘扬个性与特长,在自我教育中提高、完善自己。党团组织、学生会、班集体、学生社团要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活动,鼓励、指导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因地制宜开辟活动场所,建设活动设施,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开发五元智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锤炼意志品质,不断提高个性品位,健康成长为具有职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总之,本文从人才学的综合高度依据五元智能开发的理论深入分析,揭示个性与人格的异同、区别与联系,进而论述黄炎培“谋个性之发展”与人格教育均需落实到提升五元智能的个性品位里---这方便实践操作,可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学浩 黄炎培论职业教育“谋个性之发展”对开发五元智能深化素质教育的贡献--二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2】刘学浩 职业教育养成创造与奋斗的精神培养创新人才--三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3】刘学浩 以人为本应以人的五元智能开发为本--五元智能理论对素质教育的创新价值再探,见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1-12月

【4】刘学浩 美国加德纳多元智力=智能理论同刘学浩五元智能结构优化理论比较(之一)

5】刘学浩等 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上)--提升国民五元智能创新体系文选,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12-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51-614934.html

上一篇:刘学浩等新专著《学导式创新素质教育(上)》2012-5正式出版
下一篇:2004--2006学导式创新教学评介=创新体系探究文献1710北琴海鹏
收藏 IP: 123.83.15.*| 热度|

1 张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 0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