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上去阵容强大,似乎力度也不小,许多重量级的学术期刊都支持淡化影响因子的做法。但是这些杂志其实都是影响因子的受益者,我非常怀疑这是作秀,而不是真正的反对。其实将影响因子作为一个学术期刊是否成功和影响力的指标,简单明了。搞一个所谓引用分布曲线无非是将营养因子进行改头换面的做法,或者说对期刊影响力更准确的判断,但是并不能避免有学术机构和个人将杂志影响力作为学者和论文影响力的判断指标。这样的研究显然是利用普通学者反对影响因子的潮流,宣传自己杂志影响力的一个造势做法。看看都是什么人参与这个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许多反对影响因子的文章是典型的贼喊捉贼做法。
对出版影响力评价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正在破坏科学评价。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是过去两年内杂志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本身是作为评价杂志质量的评价指标,但是科学家经常使用这个指标作为论文质量的评价指标,并进一步作为论文作者水平的评价指标。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你能在某个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就说明你的论文水平高,论文水平高,就说明你的学术水平高。这显然不合适,并导致杂志成为绑架学术的现象。
包括《自然》的婆婆SpringerNature等一些重要学术出版机构的资深编辑,7月5日在bioRxiv上发表一篇文章,号召学术期刊淡化杂志影响因子。美国微生物学会7月11日将在其8个会刊的社论中宣布从这些杂志网站上去掉杂志影响因子的标志,也不会在市场宣传和广告中标示影响因子。
著名学术评价学者,美国微生物学会首席执行官Stefano Bertuzzi说,“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淡化影响因子,我们想让那些俗气的人会不好意思谈论影响因子”。Bertuzzi是前美国细胞生物学会执行主任,该学会禁止在年会上谈论影响因子。
汤森路透发言人海蒂-西格尔说,影响因子是对杂志评价都不是一个精确的指标,不能作为任何论文和作者水平的评价指标。但是汤森路透相信,作为期刊重要性评价的指标,期刊影响因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结构生物学家史蒂芬柯里说,许多科学家、资助者和期刊并不只是将期刊影响因子只作为期刊质量的评价指标,而是将杂志影响因子作为论文和作者水平的评价指标,他担忧影响因子可以影响大学招聘委员会和资助机构的决策。
研究证据表明,将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某一篇论文影响力的方法是错误的。为了说明影响因子的局限性,柯里小组对2013年-2014年11份著名学术期刊,包括《科学》、《自然》、eLife和三本 PLoS杂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这些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作为2015年杂志影响因子的计算数据。研究小组中包括SpringerNature、eLife、PLoS、、英国皇家学会和EMBO等著名出版机构的资深职员,也包括7月1日从《科学》主编职务辞职的Marcia McNutt。
结果发现,这些杂志中的大多数论文贡献的引用次数非常少,例如《自然》74.8%的论文都低于38次(影响因子38.1),《科学》75.5%的论文都低于35次,PLoS Genetics 65.3%论文低于6.7。少数高引用论文是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自然》单篇论文最多引用次数是905次,《科学》是694次,PLoS ONE是114次(影响因子只有3.1)。
某些期刊如皇家学会和EMBO出版也公布了引用次数的分布情况。柯里等建议期刊淡化影响因子,取而代之用引用分布曲线作为评价指标,因为引用分布曲线提供了更全面的杂志论文引用信息。论文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制作引用分布曲线的方法。
《自然》发言人说不久将对杂志网站进行修改,采用更好的评价指标。《科学》杂志代表也标示将会在这篇论文正式发表后采用这种方法。
莱顿大学文献计量学家Ludo Waltman说,引用分布曲线确实比影响因子更理想,但是他并不认为影响因子没有意义,作为学者选择文献来源的依据仍然很方便。目前否认影响影响因子的做法意味着否认过去整个期刊出版领域的评价系统,意味着否认过去期刊编辑和同行评议工作的质量控制系统,这并不合适。影响因子的反对方认为,减少影响因子的危害需要时间,这是文化层次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