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伪审稿专家正毒害学术出版

已有 39364 次阅读 2014-11-27 13:33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一些头脑灵活的不良学者,巧妙利用学术杂志推荐审稿人的方便,大肆伪造假同行,达到绕过审搞人自我审稿的目的,这一现象已经造成许多杂志的名誉蒙受损失,从已经被调查清楚和公布的资料看,这一问题普遍存在,显然存在更多没有被发现的更隐蔽的伪审稿人。这一问题已经受到学术出版机构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技术手段限制和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大多数学术期刊编辑都知道劝说工作繁忙的学者评阅杂志有多难,这也是为什么The 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会遇到韩国金容大学一名学者Hyung-In Moon伪造专家自审论文的尴尬。

这些审稿过程表面上没有问题,而且也会有如何改进稿件的建议,比较奇怪的是审稿速度很快,经常在24小时内完成,杂志主编Claudiu Supuran开始怀疑这些审稿存在异常。(如果不是那么快,大概就非常难发现了)。2012年,他知道Moon所以审稿很快竟然是因为自己给自己审稿。

Informa Healthcare公司的许多杂志都邀请作者建议审稿人,这种方式也在学术期刊中被普遍采用,Moon投稿时给杂志提供审稿人姓名,这些人有的是真实的,有的虚构的。邮件地址是他自己或同事的。他的这一行为导致Informa 公司杂志的28篇论文被撤回,一名杂志编辑辞职。

更有名的一位是台湾的Peter Chen78日,Retraction Watch网站公开了这一丑闻的部分细节。SAGE 公共事务负责人Daniel Sherman说,此事最早在20135月被发现,该杂志的一名作者收到2个对他在JVC提交的论文质疑的邮件,这名作者将此邮件转发给SAGE。两位质疑者声称在某一大学任职,但没有用该学校的官方邮件,而是用Gmail邮件,SAGE随后通过两位学者其学校邮件和他们联系,发现至少其中一位学者没有使用Gmail帐户,是被人冒充。这引起了出版社的警惕,随后SAGE进行了秘密调查,调查发现这个人曾经多次使用同一Gmail帐户在SAGE ScholarOne投稿系统上投稿。质疑邮件中,也提供了关于这些论文的共同作者和建议审稿人信息。当对这些审稿提交时间核对后发现,有时审稿意见竟然在要求审稿后几分钟内提交。

调查发现JVC的审稿系统出现混乱,很少几个审稿人相互审稿的情况反复发生,有的曾共同发表过论文。对其中60篇论文的130个作者电子邮件联系,没有任何一个邮件回复。这些论文的共同作者是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Chen-Yuan Chen,论文作者署名Peter Chen20145月,SAGE通知这些地址,这些论文将会在7月被全部撤回,但仍没有任何回复。根据SAGE的官方声明,Chen今年2月就已从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辞职。事件导致一名台湾教育部官员也因为这一事件受到牵连。

真相是这样的,这名台湾的Chen教授,利用伪造的专家身份,自己冒充其他专家的名义,审阅自己投稿的几十篇论文。根据SAGE的审稿政策,作者投稿时可推荐审稿专家,但是这些被推荐专家身份并没有被JVC认真审查,自动被采纳。JVC主编一直是弗吉尼亚理工学院退休物理学教授Ali Nayfeh担任,也因为该丑闻已经辞职。Sherman说,允许作者建议审稿人是杂志采用的普遍方法,对某些相对冷门的研究领域,这一作法十分有用,能给编辑提供很大便利。但SAGE有明确规定,任何审稿专家的身份必须审核。确实如此,许多杂志如《科学》和《自然》等顶级杂志,也会让作者投稿时建议审稿人,但不会完全依赖作者的推荐。最终决定某一学者是否可作为审稿人,有严格的资格条件,而且身份认证并不复杂。

MoonChen虽然十分恶劣,但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过去2年内,至少有6例同类案件被发现,超过110篇论文因伪审稿人问题被撤回。所有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编辑按照计算机系统盲目接受作者建议的审稿人。除了Informa,这些情况在Elsevier SpringerTaylor & FrancisSAGEWiley等大型出版公司也先后发生。

这一尴尬问题让许多出版公司高度重视,并制定响应的应对措施,最近收到BMC公司给各位杂志主编的一封邮件,也对大家提出要重视这个问题。

2012年,Elsevier的杂志journal Optics & Laser Technology撤回了11篇因为主编帐户被偷窃非法委派审稿人并最终接受的论文。Elsevier随后启动了预防伪审稿人行动,包括对100个杂志帐户安全性保护的措施,这显然可以减少这种恶意冒充主编行为的发生。

为确定审稿人身份,Elsevier已经加入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ORCID是一种识别学者个人身份的合作系统,能将作者在所有学术机构发表的论文集中检索出来。ScholarOne已经计划加入ORCID组织,但每个杂志将自己决定是否采用该系统。由于并不是所有学者都使用ORCID,这限制了利用该系统寻找审稿人的全面性。作为一种开发系统,ORCID也有可能被黑客伪造。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长。没有任何绝对保险的工具避免这种龌龊行为的发生。

一些专家建议停止作者建议审稿专家的做法,由编辑委派。学术出版伦理委员会主管Natalie Ridgeway认为,避免伪审稿人的最好做法是经常检查姓名地址等信息,并定期联系他们。

http://www.nature.com/news/publishing-the-peer-review-scam-1.16400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46699.html

上一篇:诱导干细胞有望治愈一种罕见皮肤病
下一篇:癌症免疫治疗进行时
收藏 IP: 116.246.19.*| 热度|

51 曹建军 信忠保 张南希 水迎波 薛宇 徐耀 唐寻 赵霞 徐明昆 杨正瓴 冯兆东 武夷山 郑永军 蒋国华 王振亭 曹聪 任胜利 许文龙 张云扬 强涛 马耀基 陈筝 张骥 汪晓军 钱磊 何学锋 徐索文 蒋永华 郑玉峰 陈桂华 王守业 何红伟 黄育和 周向进 谢普 唐凌峰 程起群 高建国 章成志 xchen eastHL2008 QHUACAD shenlu qzw shuxuewangzi HeartOfPRC biofans zhouguanghui yjxia yunmu xubaidu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