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预防非传染性疾病需要国际合作

已有 4248 次阅读 2014-7-10 10:49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全球化给传染性疾病的大规模流行带来重大影响。癌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也已经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断活跃,导致空气污染、运动减少和酒精、烟草、热量摄取增加,这种趋势不断恶化。即使在非洲等落后国家,癌症、心脏病和糖尿病也已经超过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和孕产意外,成为人群死亡的更主要原因。非传染性疾病造成死亡和后遗症导致工作时间减少的原因超过50%,也是65%的人类死亡原因。在低中档经济收入国家,每年3500万死亡人数中大约80%属于非传染性疾病。2030年前,全球因为劳动人口健康问题和医疗保健带来的经济损失将会达到47万亿美元。

经济状态改善带来的丰富食品、吸烟、酒精和悠闲的生活方式,也同时带来健康的危害。恶劣的经济状态往往伴随着营养不良、繁重的劳动和感染性疾病。然而城市化和全球化已经将大部分地球人带到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从美国城市达拉斯到孟加拉首都达卡,城市内充斥着各类快餐店,不健康食品和酒类商品的广告牌,这种不健康的状况状况必须有所改变。

研究已经证明,在预防非传染性疾病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是最有效的方法,这在全球控烟运动中已经获得证据。

全球性机构应该成立预防非传染疾病的基金,用于改进食品营养、增加体育锻炼设施建设,推动政府等组织参与预防非传染疾病的热情。

在控制烟草使用方面,2003WHO实施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是一项历史被认可度最高的公约,178个成员国已经成为该公约成员,承诺严格限制烟草使用,在税收、限制广告和禁止公共场所吸烟等方面制定多渠道措施。

虽然《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存在一定不足,但已经被一些国家法庭作为判断烟草控制方法的依据,是许多国家制定香烟包装政策的依据。51个国家已经将该公约内容纳入国家法律,更多国家已经制定了控制烟草的法律。烟草控制过去50年估计已经挽救了800万美国人的生命。这说明,通过国际社会共同行动,在推动健康生活方面能产生明确的效果。

虽然在控烟上有些成效,但在其他因素的控制方面,全球行动几乎毫无建树。例如关于肥胖的问题,最近一项研究所涉及的188个国家肥胖发生率全部都在持续增加。WHO每年将预算中的8%用于非传染性疾病,而39%的比例用于传染性疾病控制和消灭小儿麻痹后遗症。这种不平衡的分配部分原因是一些捐助的慈善机构,如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强制将捐助用于爱滋病和疟疾等有明确效果指标的疾病类型。这显然比较容易获得量化成就,但是对全球健康控制没有太大意义。

至今国际上没有形成预防非传染性疾病的潮流。联合国20119月前没有举办过预防非传染性疾病的峰会。在这以前,曾经举办过3次关于爱滋病的峰会。和爱滋病峰会不同,关于预防非传染性疾病的峰会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目标设计、具体行动和基金投入都无从谈起,心理健康问题几乎完全被忽略。

新世纪开始联合国制定的“千禧年发展目标”中完全没有非传染性疾病的议题。

20125月,WHO设定的全球目标中,到2025年将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减少25%,并启动了全球检测框架和行动计划。WHO也采纳了饮食调整、体育锻炼、减少酒精摄取和提高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策略。但是这方面的手段都是自愿性的,而不是象控制烟草和传染性疾病的强制手段。例如注射疫苗和禁止公共场所吸烟,但并不强制你每天必须体育锻炼和控制饮食。

2013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经表示,国际上对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仍明显不足,而且不同国家相差比较大。这种政策方面的动力不足部分原因是各国政府优先考虑商业利益。农业产业会游说政府给一些不健康作物更多政府补贴,例如一些高果糖玉米等。食品和酒精企业游说获得低税收,例如纽约关于软饮料的税收问题。工厂对有害气体排放,企业和媒体对抗广告限制等。各国政府会发现,对国境附近他国企业进行监管非常困难。这需要采取国际联合性行动,当然首先要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

http://www.nature.com/news/non-communicable-diseases-healthy-living-needs-global-governance-1.155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10562.html

上一篇:低温疗法可给缺氧新生儿带来长期效果
下一篇:食药同源古今中外一概如此
收藏 IP: 101.95.4.*| 热度|

4 许培扬 徐向田 divingmed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7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