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打破量化学术评价魔咒 精选

已有 7170 次阅读 2016-10-28 14:57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学术评价是个硬骨头,国内外都希望打破简单量化的评价模式,一些学术机构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经验,这些改革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了解,以弥补我们在学术评价方面的不足。

量化评价正在科学研究领域弥漫。在这样的大氛围下,那个学术结构都难以免俗。如Rinze Benedictus教授所在的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网站上,自豪地宣布每年发表大约2500篇同行评议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引文率高于平均水平。几年前,一个评估委员会花了大量时间讨论几个教员的晋升问题,最终只批准其中两位获得著名研究课题的教员。中心医生们也每年花费大量时间述职,展示自己在学术和对临床治疗决策方面的贡献。

对临床治疗决策有直接贡献的论文不一定获得更高评价,如果这些论文发表在灰色期刊,而不是官方认可的学术期刊,灰色出版物这里可以理解为非核心期刊,或所谓非SCI期刊。研究人员被动鼓励去追求高引用次数论文,而不是关注真正解决临床问题。这让许多教员,尤其是年轻教员抱怨论文发表压力导致他们放弃关注临床问题,如减少参与患者组织活动和开发有前景的临床治疗新方法。

这显然是南辕北辙,也是国际上的普遍问题。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决定摆脱这种模式,最近刚刚按照新的评价模式完成了第一轮20名教授职务任命,今后每年将会继续采用这种新模式。

2013年,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和阿姆斯特丹大学联合举办了系列研讨会,并发布了一份意见书,提出过分强调文献计量指标,而忽视社会贡献度。这引起了广泛的媒体关注,报纸和电视节目对此解读为科学评价“危机”。其实这份意见书是希望提出两个目标,一是希望制定新政策确保不是用论文数量,而是根据实际贡献评价研究人员。二是评价学术研究要重视社会影响,而不仅仅是科学卓越。

研讨会参加的代表大约20 – 60人,都是来自乌特勒支大学,包括博士生、年轻课题组长、教授和系主任等。会议执行主席Frank Miedema公开接受批评,认为大学存在论文发表压力,科学研究存在不正当的动机和系统性缺陷。与会者对如何协调好奇心驱动科研和临床需求之间的平衡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研究中患者的建议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好博士的定义应该权衡科学新颖和社会意义。会议讨论和接受媒体采访的内容在该大学内部网站和杂志上发表。

2014年,乌特勒支大学对新聘任岗位申请人提交材料方式进行了修改。他们主要借鉴了一些其它学术机构的做法,例如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关于科研、教学和其它成就的要求。此外还要求申请人提供一篇既往经历和未来工作计划的短文。成就包括5个方面,论文发表和基金项目只属于一个方面。首先,候选人要描述他们的学术管理经验和学术任职,如给学术期刊审稿情况和各种委员会的学术职务。其次,候选人要介绍教学工作量,曾经开设的课程和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然后,如果候选人是临床医生,要介绍自己的临床工作、参与临床试验和新治疗和诊断方法的研究。最后,候选人介绍自己创业和社会贡献情况。

他们修改了申请评估程序,委员会的主席负责与每个候选人对所有角度进行正式讨论,这样的做法可以对申请人某些难以量化的品质进行考核,例如把过去重视所谓“有前景的研究结果”变成患者真正需要的研究。

另一个方面,对对多学科研究项目进行评估采用自由的心态,例如一个有80PI组成的大型研究项目,评价方法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由一个委员会根据英国研究卓越流程框架提出的标准进行评价,这也形成了一系列半定量评价指标,成立了评价委员会,建立了评估流程和方法。例如对学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成果的传播等的评价。这些评价不仅能减少浪费,也有利于增加研究人员相互协作和贡献社会的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011416.html

上一篇:澳大利亚学者发现寄生虫分泌的抗炎症分子
下一篇:《科学》:动脉硬化的真正治疗方法
收藏 IP: 58.247.243.*| 热度|

25 张文军 张南希 任博文 强涛 姚伯元 杨正瓴 黄永义 武夷山 王洪吉 王启云 金拓 zhangling xlsd loyalSciencefan xiyu2005 yiwuchu126 jason1857 dyyyrsc zhgshare Njfh Hohai20054181 aaazzzxxx aliala wurong570403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