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谷花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zizhang 张欣,或称子张,山东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习。

博文

我赞赏的读书“姿态”

已有 3613 次阅读 2010-5-17 23:46 |个人分类:教育:青春作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引言:

校学生会参与图书馆的“百部经典读书征文评选”,委托我做评委,无奈穷忙,今晚才将十三篇电子稿看了一遍。一悲一喜:悲的是参与读书征文的学生太少,喜的是虽少而有精者。这十三篇中有四五篇不错,其中一位理学院学生的征文我尤其赞赏。

我就想把他的征文贴出来,请大家看吧。我就不做评论了。

                                                        张欣  2010、5、17夜

我的人生因‘四书’而改写

                                  理学院应数0701班丁振

                                      

2009年夏,一次偶然的际遇使我决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那个暑假对我来说特别长,算起来总共有四个月之久,这个决定是我所有反思的最终结果。8.18号返校,我从图书馆把《论语》、《大学》、《中庸》借来,究其原因则是前者以往稍有接触,而后两者较短,由此入门应该较易。有句古话是这么讲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书背百遍,其义更会自见。况且我越来越感觉出一个问题,我知道的东西仿佛有点,但有多少东西是自己的呢,我越想越恐惧。于是乎我选择读原文,而非大家的解说,哪怕我始终搞不懂抑或曲解其意,我也义无反顾,因为我实在对先入为主的观念奴役害怕至极。

说干就干,从大一跑步至今的经历极大强化了我的贯彻执行能力。我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了一位朋友听,他觉得非常有道理,就加入了此行列。我花了三天时间将《大学》背会,又用了一周方又把《中庸》搞定,说实话全部都是硬来,许多句子根本搞不懂所言为何物。后来又顺便把千字文、弟子规拿了下来,不过这两篇较为明了简单。晚上则是跑步,顺便交流心得。我们准备了两本笔记本,基本上把四书之内容完完全全的抄写了一遍,整天带着,随时随地翻出来看。我们除了上课之外,一心扑在了这上面。一见面聊的话题几乎全为孔孟之道,生活琐事很少涉及。不知不觉一个学期过去了,时间走到了2010年寒假。

一天重又想想这一学期的经历,但觉短暂至极。不过想想开学初的自己的模样,只觉相当模糊,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传说似的一样陌生。有种做梦的感觉,不过觉得最是幸福。孔孟讲‘仁义’,墨子倡导‘兼爱非攻’,在那个乱世里,诸侯国之间经常相互征战,每次开战,死亡少则数十,多则成百上千,血流成何,尸横遍野,惨不忍睹。试想如果我不了解战争的残酷和死亡意味着什么,我就不可能真正懂他们兼济天下的胸怀。况且汶川地震刚过不久,海啸矿难频发,更是亲眼目睹身边的亲人正值壮年却不得不撒手人寰,我不能不去思考‘死亡意味着什么’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从图书馆借了两本书,一本是死亡哲学简史,另一本为西方死亡哲学。从1.132.5,整整三个周,我就与这两本书为伴。广B四楼的教师休息室是我的根据地,整幢楼就我一人,所以一到晚上显得尤其的安静。有一晚,我突然看到了真正让我恐怖的场景,不由自主地浑身颤抖,出冷汗,我立刻抱着书一路全身发抖到寝室……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在害怕中度过。朋友劝我不要那么投入,或者看点别的。我自认为是个勇敢的人,经常晚上在山里跑步,看着有危险袭来,我都不会眨一下眼睛。但是那一次我确是真真切切的怕了,我突然明白了一些东西。

寒假在家待了半个月,我不知道是什么感觉,有一点很明显,昔日所谓团聚的幸福快乐我已无法安然享之。我必须弄明白一个问题:“此生应该如何过,方才对得起自己?毕竟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朋友说我变了,自从上个暑假回来,特别明显。其实我也感觉出来自己的确变了,但何以至此,我也想不明白,一切的发展却是如此的不可思议,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变成今天这个鬼样子!我俨然成了一个偏激古怪之人!我越来越喜欢孔孟,经常梦里,我梦见自己交流学习论语,不过我还从来没有梦到过孔夫子。记得孔夫子曾感叹:“吾衰甚矣,久已,吾不复梦见周公”!其一生坚守推行自己的道而不改,虽早知‘道之不行’。试想如果心中没有强大无比的信念支持的话,就不会有今日的孔圣人。我学习孔孟之道,其精髓在哪里呢?难道只是让我了解一下‘仁义’是什么东西,然后讲给不知道的人听吗?也许是,但我无法接受这种论断。我经常听到有人大谈‘道’之大义,但总觉得少点什么东西。我有些朋友读书较多,差不多好几百本吧,当我向他们请教时,又往往讲不出什么东西,抑或像个机器人一样没有激情的一遍遍重复那些伟大的公式和体系。难道这就是知识最伟大的智慧所在吗?

孔夫子粉丝众多,但有多少人真的懂夫子之心,以至于在梦里都会梦到他老人家呢,至少我没有做到。从这一点上讲,夫子是孤独的,人鲜有得闻其性与天道之妙。程颐先生说:“人之前此等模样,读过《论语》之后仍是此等模样,那便是不曾读过”。孔夫子绝对不是个满口只讲‘仁义道德’的人,夫子曾被嘲笑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甚至多次被‘隐士’讽刺挖苦,却依然矢志不渝推行自己的仁义之道。他曾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焉”。夫子向人们讲述仁义,更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他自己的理念,如此七十子心服孔子,甘愿一生追随。

孔孟之道真正吸引我的地方不是他们到底说了什么深刻的道理,而是他们的人格与气质。孔子自评‘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则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我想这才是最值得我学习和孜孜以求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我离真正懂还差得很远很远……我从来不担心自己会多少的偏激,很简单,我所谓的‘偏激’是建立在我真的去践行了的基础之上,而且我也不认为我能够做到极端。假想我真的做到了,我应该为自己庆贺,我终于懂了!

我发现自己做事情从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纯粹投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前只是想知之,到现在的好之,以之为乐,发自内心的想要求知。一切都结果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本只是想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文化,却出现了那么多不可思议的结果。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渐渐得到了重构,一切都不一样了……

好几位朋友问我我是怎么样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我不知道该如回答,说我是读四书的结果吗?但是我亲眼见到一些人也读过,却并没有多少改变。一位朋友说我思考致之,我想有这个因素,但总觉得太抽象,搞不清楚,我是无论如何不喜欢说玄乎其玄的话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我不想说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懂的话,否则只让人觉得恶心。

杭州三月,春暖花开,格外美丽。清明节那天风日晴和,人意也不错。图书馆边的草坪上聚集了许多的人,多是情侣,也有小孩子。天上各种各样的风筝自由飘荡,煞是让人欢喜。中午去吃饭路过那边,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追逐着,风筝渐渐升入天空,我当时真的太感动了,于是驻足观看了好一会儿。再去看那些大人也有很多人同样在放风筝,但总觉的缺少一种冲动和心动。

后来我问了好几个朋友:“小孩放风筝,大人放风筝,你们更喜欢哪个?”

他们的回答可谓是异口同声:“小孩”。

“为什么”?我又问。

“小孩可爱啊”!……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小孩子做这些游戏充满了真情投入,单纯而自由,况且对于小孩子来说,每一次游戏都诠释着尝试的勇气和探索未知的激情。真正感人的不是风筝,而是洋溢于其中的情,当然以纯粹的真情为最。而大人们则多多少少缺一些,自然难以动人。莫名奇妙的心动正说明我的本性是与‘纯粹简单’挈合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没有什么比最无意的细节更能诠释一个人的真正的本性了。

有很多朋友说,现在搞的很多活动太没意思了,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加者,我很少听说非常开心的。一群不可爱的人组织活动时面无表情、机器人一样准备布置工作,另一群人则是百无聊赖、抑或心中激不起半点涟漪地赶来参加活动。结束后,举办方宣布解脱,参加者但觉失望,发誓永不再参加,总而言之一句话:“恶心”。归根结底是我们已经不再可爱,亦无可爱之情怀。我们看了太多的‘很正常’‘理所当然’,心渐渐麻木堕落,不再充满激情和有趣。让我们用演绎的心态来看一句话:“哀莫大于心死”,最让人悲哀的事莫过于心灵的死亡,内心的冷漠与麻木。

我曾咨询朋友:“你觉得人间天堂杭州如何”?

“没有什么特别的,偶尔出去放松一下”。

真正的幸福快乐来源于内心,景随心动。如此不可爱之心,就算是生活在月球也不会有多少美的体验。

如果有一种学问可以由内而外彻底改变一个的话,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担此重任,再具体一点就是圣贤之道,体现在纸上的就是‘四书五经’。近日我恍然大悟,原来‘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并不只是孔夫子勉励后人的话语而已。我内心坚信夫子是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人,肯定不为‘己之昏昏,使人昭昭’之事。一天早上醒来,但觉眼睛格外明亮,就像换了一双一样,难道我熟睡之时经历了换眼手术?放眼望去,对于所见之花木顿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我无法抑制内心的冲动,甚至想扑上去和它们一一拥抱!我真的太心动了,我会呆呆看着哪怕一片叶、一朵花,但总觉得看不够,留下幸福的遗憾。更奇特的是课堂上的语言字母竟也总在跳动,我总会禁不住傻笑起来。身边的一切竟是如此有趣,学之自然也是极其开心快乐,我的内心的狂热使我总是处于一种激情状态,所以我必须想法设法给它降温,跑步自是一种不错选择,但不足够,少了‘叫’我也会受不住的。但奇怪的是每当我将其释放出去后,又一股激情热浪重又袭来,而且比之前次有过之无不及。

这一切都我出乎我的意料,到现在我都感觉像是在梦游……回想往日,我觉得肥沃最大的感触并不是我对于中国哲学之原理了解多了一些,而是真正塑造了我的专一投入的纯粹精神。一天24小时,想的念的都是它,甚至梦到还是它……

《康诰》曰:如保持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即所谓诚则明矣。

孔孟圣贤之学何以像今天一样沦为‘纸上文化’,而非真的切切实实塑造人的文化,我很奇怪。那么优秀的精神宝贝只是顶在头上当成装饰品,拼命求道于其他,我不知为何。但我越来越坚定了学习中国文化之志,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想剧烈碰撞和科技飞速前进的时代,是一个可以有所作为的时代,我觉得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很幸福!

四书五经不是落后封建,只是我们从来不曾真的懂它。孔孟之道不是造就‘满口仁义’的教书先生,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81-325603.html

上一篇:四月诗情一章
下一篇:路旁杜鹃惹人怜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苗元华 sanxingx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