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谷花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zizhang 张欣,或称子张,山东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习。

博文

桐乡寻踪之二:丰子恺与陆费逵

已有 3987 次阅读 2010-2-5 22:06 |个人分类:生活:卜居钱塘|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第二天是星期六,一月卅日,阴。仍坐K101到九堡,10点45分快客,午间到达桐乡。想着中午不便登门,就转乘K201城乡小公共去了石门镇。穿过一条商业街南行,在一石桥旁的小餐馆里吃了一碗大排面,老板娘指给我看:
丰子恺?诺,过去桥走几步,一打弯就是。
果然,“一打弯”,先是一条寂静的小街,约走五六十米又是一座桥,桥那边左手屋舍俨然处,正是“丰子恺漫画馆”的墙门和“丰子恺故居”的入口。故居门关着,我以为中午不上班,趴在窗口往里瞧瞧,结果门开了,说是上着班的,且不收门票。走进院落,首先看到一座雕像,后面是生平业绩展厅,右手二楼也是展厅,展出的是丰子恺书画作品,有几幅是罩在玻璃柜中,大概是真迹。下楼前行,拐入一庭院,才是“缘缘堂”所在,一个长方形的小院落,房子太高,庭院太小,真有点“天井”的感觉——南方旧民居,好像都是这种格局,狭小而精致,但有点憋气。
留恋约半个小时,也就退出,仍然跨过那座雕刻着丰子恺画作、由其女儿丰一吟题名的“木场桥”,回到原来的南北街上,南行几步便是宽宽的运河,河边立一石碑,刻写着“古吴越临界处”六字。
回来查《缘缘堂随笔集》,留意到丰子恺当年因缘缘堂遭逢战火,曾一写《还我缘缘堂》,再写《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三写《辞缘缘堂》,表达对日寇的愤慨。《辞缘缘堂》一篇,写其家乡石门湾和缘缘堂之前因后果最为详细。其中一段是:“缘缘堂就建在这富有诗趣画意而得天独厚的环境中。运河大转弯的地方,分出一条支流来。距运河约二三百步,支流的岸旁,有一所染坊店,名曰丰同裕。店里面有一所老屋,名曰忄享德堂。忄享德堂里面便是缘缘堂。缘缘堂后面是市梢。市梢后面遍地桑树,中间点缀着小桥,流水,大树,长亭,便是我的游钓之地了。”
一条大运河把乌镇和石门湾连接起来,茅盾和丰子恺原是如此近的乡邻,但二人同为新文学名家,人生之路毕竟不太一样。茅盾算是投身革命,革命成功后虽然也被“边缘化”,但总还是“高高在上”;丰子恺却只是纯正的艺术家,右手写画,左手为文,一生未有太大波折,身后也还有统战部送的花圈。只是二人虽是老乡,却没有多少交往,莫非无缘?
 
下午2点半,赶回桐乡市区,在“市府大楼”前下车,找到西侧的“桐乡市图书馆”和“陆费逵图书馆”(实际是一个馆),打电话与苏馆长联系,她刚好不在,但说安排好先由助理接待。果然,一会儿馆长助理沈女士就引我到三楼“地方文献资料室”,安排我查找所需资料。半个小时后,苏馆长回来,我被介绍到她办公室见面,所需资料则由管理员代为复印送来。
苏馆长是一位干练的中年女性,她介绍了图书馆对本地名人的文献收集和研究工作,表示对外地的学者一方面保持联系,一方面尽力提供帮助。比如陆费逵,他们就很早获得中华书局支持,建立了“陆费逵图书馆”,专门收藏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他们也和陆费逵的后人以及研究者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只是相对于茅盾、丰子恺、钱君匋,陆费逵因为离世太早,对他的研究起步较晚,资料也相对匮乏一些。我看了他们“地方文献资料室”中的书柜,果然有关陆费逵的图书相对最少。
与苏馆长随便聊了不少话题,其中包括陆费逵何以自署“桐乡陆费逵”一事。虽然一时没有证据求证其心态,但我想这大概就是通过追认“祖籍”而对自己身世、族裔、传统的某种皈依吧?
大约4点,记下了上海陆费逵研究者王震先生的联络地址,我告退离开图书馆。随后与03级校友沈君到市政广场对面一家咖啡厅稍坐,聊了会工作、生活、同学,我仍复去客运中心乘车返杭了。

桐乡两度往返,算是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若说寻到了什么“踪”,可能还需要慢慢回味一些时候才清楚吧?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81-292955.html

上一篇:一份社区百姓周末读物
下一篇:山中幽兰 开在吾家
收藏 IP: .*| 热度|

1 朱晓刚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