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教育的根本症结不在教育内部 精选

已有 11875 次阅读 2013-10-12 12:22 |个人分类:教育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因为需要做一个报告,恰好又对中美数学教育感兴趣,所以与朋友讨论后写了一篇初稿《为什么美国中小学生数学水平测试不如中国中小学生》,发出来是想听听博友们的意见,看文章的观点是否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网友们的很多评论对于我们是很大的启发。其实这个话题远远不是一篇文章能够阐述清楚的,目前国内很多人都在从事东西方数学教育比较研究,除了观点是我们的,一些事实并非我杜撰,乃根据一些资料而来。所以观点正确与否有待商榷,但有关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事实应该是靠谱的,有兴趣者不妨参考一下聂必凯等四位先生合著的《美国现代数学教育改革》一书。

中小学教育改革是个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从根本上讲,症结不在教育,相信大家都明白我在说什么。巨大的城乡差别,庞大的人口资源,杂乱的产业结构,有等于无的社会福利保障,这些是导致教育恶性循环的根源。有博友认为根源在中国的学生家长,我认为这个观点是荒唐的,为人父母者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广大百姓而言,读书考高分是唯一的出路。假如我们的社会产业结构就像我们的学校一样是层次分明的,职业学校、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各有各的出路,而且不会因为出路不同而使未来的生活有天壤之别,甚至即使不上大学也可以衣食无忧,家长们还会挖空心思逼着自己的孩子去挤独木桥吗?

有人把中国的教育归咎于人口众多,人口众多肯定是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目前中国人均生活水平不可能很高的关键性因素,但社会严重的贫富不均,让落后地区的孩子不得不往相对富庶的地方拥挤,这是情有可原的。所以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就要从教育外部入手:1、减少城乡差别;2、缩小贫富差距;3、完善产业结构。这三个问题不解决,教育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只能局限在教育内部思考问题,教育外部的问题不是我们所能解决的。

个人认为,目前我们的教育改革并没有真正触及实际的教育过程,这也是我写上篇文章的主要原因。在现有的体制下,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减少点学习的痛苦,增加点学习的兴趣,学点真正可以学以致用的东西,这才是有意义与有价值的。有人对我那句“学生学了很多大多毫无用处的枯燥知识”不以为然,觉得很可笑。的确,知识本身无所谓有用无用,关键看怎么学,学到的是知识,还是知识背后的东西以及你将来做什么。中小学数学差不多都是数百年以上的成熟数学,经过了千锤百炼,其在自然科学、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又有“毫无用处”一说?因为我们过于关注知识本身或者说过于关注解题的技巧,而忽略了知识所蕴藏的深刻思想。也许我们许多老师自身就不具备挖掘这些思想的功力,这正是我主张加强教育过程改革的原因。

高考是根指挥棒,取缔高考显然不现实,可以说,除了细节问题,例如试题的难度,老百姓很少对高考本身诟病,它也许是老百姓唯一可以公平竞争的平台,是最后一块净土。但如何考出学生真正的能力与水平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就能得高分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与其投入财力与精力搞课程标准,不如投入财力与精力研究考试。指挥棒所指方向正确,自然会对教育过程产生根本性影响。

     补充:小邪针对我的博文写了篇烂文:《比,中国万害之源》,虽然他博文的内容主要不是针对我那篇文章,但他显然混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比”与“比较”。前者是为了争强,后者则是为了弄清楚双方各自的优劣,从中找出有价值的参考。说美国不屑与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比,真的吗?嘿嘿,小邪愿不愿跟我赌?赌资:一瓶飞天,如何?如果小邪愿意打赌,我立马给你提供证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732279.html

上一篇:老爷子说:“人民公社好”
下一篇:比,并非中国万害之源
收藏 IP: 202.192.42.*| 热度|

42 郑小康 曹聪 喻海良 陈小润 文克玲 罗利 李天成 武夷山 李学宽 马军 赵美娣 刘洋 韦玉程 王瑞 科学出版社 杨正瓴 闵应骅 钟炳 陈永金 石磊 林中祥 汪晓军 徐耀 徐磊 丁邦平 蔡志全 何金华 biofans ljxm trtr3939 xuexiyanjiu xqhuang clp286 yxh3161 laoyipiao 心静如水 dreamworld hejiye yunmu wgq3867 ncepuztf liangqi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2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