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的读书特指上大学、上重点大学、上北大清华。
谁都知道,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即使读到博士,也未必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很多人认为,对农村孩子来说,读书是唯一出路,为什么这么说?读了大学,特别是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毕业后就可以留在大城市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了。我一点也不反对农家子弟走这条看起来并不平坦的路,可我们想过没有,名校就那么几所,每年毕业的中学生数以千万计,真正能成功者有几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大家都做了城里人,谁来种地?没人种地大家吃什么?喝西北风?肯定又有人不高兴了,凭啥让我们祖祖辈辈种地?那怎么办?请毛主席老人家站起来再发动一次上山下乡?退一万步说,全中国就办两所大学,一个是清华,一个是北大,两校每年各招五百万,全中国人民都成了清华北大的学子了,那又如何?共产主义就来了?大家就过上好日子了?真是天大的笑话!
大家对官二代、富二代素无好感,不过不管你出于什么心理,官二代、富二代的上一代掌握着绝大多数的资源,你哭爹喊娘无法改变这个现实。曾经有位院士告诉我:“中国大陆资产过亿的富翁有3200多人,(以下省略100字左右)”,若干年前,我从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数字,中国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最近,这个数字更惊人:中国80%的财富集中在5%的人手中,你还有什么不服的?不过我们也没必要灰心丧气,官二代、富二代永远撑不起中国这片蓝天。毛主席老人家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未来的社会主义依靠官二代、富二代是建设不起来的,终究还是需要依靠穷二代的努力与奉献。
我们一个劲地叫嚷教育公平,是否想过,客观上能不能做到教育公平?做到教育公平的前提是什么?我们真正需要的公平又是什么?高校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年招生60万左右扩张到现在的年招生500多万,寒门子弟上大学的机会大大增多了,然而我们又开始不满了,教育质量滑坡,大学扩招太离谱、上大学没用、就业困难等等等等,怎么做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中国是个极其特殊的国度,不仅人口多,分布广,而且区域差别很大,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现实的诸多不平等。如果我们没有走出祖祖辈辈生活的山沟沟,没有看到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也许我们的心态会平和很多。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别,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不平等,我们的内心失衡了。我不反对提倡公平,但更应该提出合理可行的有助于建立公平机制的建议。到目前为止,我除了看到一片叫骂声,没有看到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列位对教育不满的寒门子弟,你能否告诉我们的政府,他们该怎么做到教育公平呢?别泛泛而谈,要说得具体点。
曾经有一个传说,顾秀莲当江苏省省长的时候,有人质疑江苏省,说台湾经济发展那么迅速,为什么江苏省迟迟追赶不上?顾省长说:“如果国家不再让我们背负那么沉重的包袱,我们可以很快赶上台湾”,我不知道这件事孰真孰假,就当一个传说吧,他多少说明了一些问题。我们不妨退一步想,官员都很廉洁,官二代、富二代都比较收敛,不那么嚣张,社会就公平了吗?教育就公平了吗?错!只要社会生产力不提高,物质水平上不去,永远别想什么公平。地域差别、城乡差别决定了贫富差别,也决定了受教育水平的差别,这与任何政府无关,不管你承不承认,它终究是个事实。
如果局限在个人的角度,农村孩子想过上幸福生活,可能只有走读书这座独木桥,至于你能不能走过去,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成功了是你的幸运,不成功怨不得别人,是你运气不好。不过要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别、贫富差距,绝非跳农门,而是变农门为富门。事实上,以现在庞大的招生规模,每年也只有不到一半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大学,而未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中,相信农村孩子占了大多数,这还不包括上不了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所以,改变现实的唯一途径是走农业机械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这是国家繁荣富强、长治久安之计。北上广再大,也容纳不下全中国十几亿人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与农业技术才是强国富民之本。
寒门子弟有没有出路?理论上有,但很遥远,要看政府如何作为,不过不要指望绝对的公平,再好的政府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