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关于寒门子弟的问题在科学网掀起了一股狂潮,科学网甚至请了几位专家与大家在线交流。我现在是越来越佩服记者的鼓动能力,《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穷孩子没有春天? 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立马让大家“中招”。科学网上的博友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很大原因也许是在这里厮混的大多寒门子弟,富二代、官二代没时间也没兴趣在这里泡,即使来了,也不会泡得开心,因为很难融进这个群体。我突然想,在今天的中国,谈这个问题有意义吗?有多大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教育什么时候对穷人公平过?新中国好多了,至少我们有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多数孩子可以享受到中小学初级教育。人的需求总是无止境的,喝上了稀粥就想吃干饭,希望没钱也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我只能说这永远是一种妄想,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这个世界上许多应该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许多不应该的事情却发生了,有什么好奇怪的?有观点认为,穷人家的孩子离北大清华越来越远,请问,北大清华什么时候离穷人近过?能给你一个公平参加高考的机会已经不错了,你还想怎么样?在大学只能推荐保送的时代,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能上大学?有些事情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就能想明白,想明白了你就不会着急上火了。
在中国实现教育公平只能是个美好的梦想,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富二代、官二代与穷二代的差别上未免目光太狭隘了,说白了还是没能跳出个人视角,我们只要想一想,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可能公平吗?边远地区与中原地区可能做到教育公平吗?如果从全局的角度看都做不到教育公平,还奢谈什么教育公平?你想教育公平,先把农村与城市、边远与中原及沿海的师资与硬件资源弄公平了再来谈教育公平。令人感到滑稽的是,正是我们这些谈论教育公平的人不愿意到边远地区甚至农村去,总想留在城市甚至大城市工作与生活,我们有什么资格谈论教育公平?谁不愿意到待遇好、生活好、机会多的大城市工作?大家都不愿意到农村去,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怎么办?优质教育资源都跑到城里去了,谁来搞农村教育?既然我们自己都不愿意呆在农村,那就不要妄谈什么教育公平。从根本上讲,教育公平的前提是农村与城市的公平、社会不同群体间的公平,如果后者得不到解决,那么中国的教育公平永远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即使同在一座城市,寒门子弟难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也很常见,造成城市内部不同群体教育公平缺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金钱与利益。以广州初级中学为例,所有的公办初级中学对老百姓都是开放的,这些学校的收费标准都大同小异,你不能说政府制造了教育不公吧?同样是这些学校,办起了所谓的民办初中,把优秀的教师派到了这些中学,而这些中学的收费就不是月收入不过数千元甚至数百元的穷人能承受得起的。很多家长勒紧裤带也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入这些学校,为的就是圆重点高中继而重点大学的梦想,请问这是谁的错?
人与人有时是比不了的,在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到来之前的任何社会,有钱人永远只会是少数,只要存在贫富差别,就不可能做到万事皆公平,教育也是如此。你总不能不让有钱人把钱投到孩子的教育上吧?话说回头,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寒门出贵子”,富人再有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还真的未必能成功,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有一个小学同学,他母亲是大队支部书记,父亲是厂里的厂长,那时我住在下大雨时墙常被雨打塌的土坯房子里,他家则是一前一后两栋宽敞高大的瓦房,中间围城一个院子。高考的那几年,他的父母把他锁在家里,要他好好复习备考,可他乘着父母不在,请朋友翻高墙进来陪他打牌,终究没能考上大学。这类例子说明,学习的事情其实更多地还在个人,经济条件只是个外因。
我认为,在一个贫富不均的社会里,教育永远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公平,你今天说穷人家的孩子上不了北大清华,可如果官二代、富二代去了普林斯顿、哈佛呢?你还要比吗?所以谈论这个问题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可以关心的与教育有关的一种不公平现象是就业的不公平。这与贫富、官民有一定关系,当然真正优秀的寒门子弟根本不必担心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寒门子弟唯一的出路是自强不息,学好过硬的本领。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武汉大学那个放弃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又辞去公司职务到农村去寻找真正教育的大学生,如果我们多一些这样的人,也许中国可以向真正的教育公平迈进一步。对于寒门子弟而言,如果你觉得上大学是你唯一的出路,那就更应该珍惜获得的机会,北大清华固然可以出人才,别的学校未必就出不了人才,只要你是真正的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