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如何让年轻有为的博士尽快浮出水面?

已有 6585 次阅读 2011-2-22 11:04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 style, 老师

    几乎所有的单位在考核老师的业绩包括晋升职称时都要考察两项重要指标:项目与论文。对毕业不久的博士而言,只要不是水货,大多会有一定数量的论文,这个问题是不必为博士们担心的,如果一个博士毕业几年了,还是没能出东西,除了极特殊的学科,真的不能怨别人,也不能愿单位不给你机会。虽说不应该单纯以论文与项目作为衡量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标准,但正如一位长者所说:“你就是放屁,也该放一个出来给大家听听,看你放的响不响啊?”话虽听起来不雅,但不无道理。

    博士们事业征途上唯一的拦路虎是项目,对现在99%的博士而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虽然每个学部都设有青年基金,但其命中率比面上基金高不了太多,而且其中的酸甜苦辣与一些重大项目一样。青年基金与面上基金相比比较特殊,面上基金面向的群体一般都是科研界的“草根”,因为大牛们不会太看重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设立重大项目对“草根”们有好处,否则“草根”们更得哭爹喊娘。青年基金不同,一些特殊身份的博士一时还难以独立主持面上项目,对他们而言,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参加老板的重大项目,如果是子项目的负责人,可以等同于普通项目的主持人,另一种选择是申请青年基金。我没有做过统计,获得青年基金的人中都具有怎样的身份,其实是很容易做这件事的,如果谁有兴趣把所有的青年基金获得者名单在科学网公布一下,几乎每所大学都有人在科学网开博客,各自再把基金获得者的身份明确,真像立刻大白于天下。说这些的目的无非想说,青年基金未必能让大多数有能力的出身“草根”的博士们“出人头地”。

       如何解决年轻博士们的项目问题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处作出了榜样。众所周知,数学处设有一类基金,它叫“天元”,这类基金不仅用来资助一些会议、培训,还每年设立很多项的“天元”青年基金项目,申请者年龄好像也是不超过35岁。这项基金资助额度并不大,只有三万元,但对于毕业伊始的博士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不仅解决了他们科研经费的燃眉之急,也为他们的业绩考核与晋升职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毕竟也算国家级项目嘛。设立这项基金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让博士们静下心来做点真正的学问,不必再去为如何获得项目、缺少研究经费挖空心思、愁眉苦脸了。大牛的弟子们虽然也可能涉足这些基金,但他们更大的兴趣是通常的青年基金,那个资助额度比较大。

    就目前的情况而论,能在比较好的二本以上高校求得一席之地的博士大多数都算得上有点含金量的博士(个别身份特殊者例外),如果用数字来说话的话,实力排在国内前250所左右的高校聘入的博士还算过得去。所以让他们多些机会独立承担一些项目是有好处的,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设立这些项目花不了多少钱,数学处每项3万,别的需要做试验的学部不妨高点,我们就以平均每项5万来计算,每年到高校求职的博士有多少呢?没做详细的统计,不妨做个估算,每所学校100左右肯定是过高估计了,就按100/校算,250所高校共有25000名博士就业,中国现在每年有5万左右的博士毕业生,假如实际情况果真如此的话,中国的博士就业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另外还有大批的二本高校与企业,更何况,官方统计每年有半数的博士进了政府机关当公务员。就算这25000名博士人人得到资助,25000乘上5万等于多少?十个亿多点而已,对一个国家而言,这个数字大么?人人都说中国的希望在年轻人,那就多给他们一点机会不好吗?即使这点钱浪费了,打了水漂,与别的渠道浪费的钱相比,区区十个亿算什么?

    如果国家基金委各个学部、教育部、各省基金委都增设面向刚就业博士的研究基金,叫启动基金也好,预研基金也罢,若干年后,或许这些后起之秀就真的成了要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的后浪了。这有什么不好呢?后辈们强大了,不也是前辈们的光彩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415370.html

上一篇:做学问又有学问的人
下一篇:卡片机的魅力
收藏 IP: 219.137.172.*| 热度|

27 刘洋 余世锋 曾庆平 徐耀阳 孙静宇 刘庆丰 吴飞鹏 刘立 姜洪洲 王号 唐常杰 马磊 丁甜 朱志敏 宁佳 马红孺 杨秀海 罗淼 刘建彬 金小伟 张亮生 霍艾伦 罗帆 武京治 xiaxiaoxue86 xd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5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