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在中国做一个导师不容易 精选

已有 8885 次阅读 2009-11-14 22:16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很多人瞧不起本土的导师,觉得这些导师水平太差了,骂本土导师的人大多也是本土的导师,也许这正是中国特色吧。的确,本土的导师整体水平比洋导师低是事实,你不骂大家也都知道,你骂并不代表你的水平就一定比别人高多少,更何况不同学科也没有可比性。

在中国做导师其实比洋鬼子或假洋鬼子在海外做导师要难得多,难在哪里?难处多着呢。

难处之一:非学术问题太多。相信每个导师对此都深有体会,每年的考核、各种各样的评审、项目的申请、生活上的操劳等等不一而足,恐怕中国的导师是全世界最疲于奔命的导师,真正能心无旁骛地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有多少?中国人并不比洋人笨,“红芯出墙”者的表现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即使在国内,如果大家真的可以安下心来做学问,也可以做出好的工作来,我认识几个朋友,他们基本不需要为业务之外的事情操心,尽管身在内地同样摆脱不了所有导师需要面临的问题,但他们依然做了很好的工作。

难处之二:出色的研究生不多。据说某个著名学校最好的本科生全出国了,招进来的大多是其他学校考来的或保送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中很多也并非原学校最优秀的学生,因为最优秀的学生被保送为本校的研究生了。别的很多学校又何尝不是如此?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学生也大多如此,但凡觉得学得不错的学生,都希望考一个比本校更好的学校,或者干脆出国,地方高校更不容乐观,能找到工作的优先工作,有信心考更好的学校的便另攀高枝。

难处之三:课负太重。周济部长下台前教育部的最后一个重大举措似乎是把教师的工作量由原来的每年三百左右提高为每年四百,老师的周学时要达到10学时才能满足这个要求,也就是说,每天都得上两节课,基本和中学一样。什么学术休假,纯属扯淡的事,谁能每年都在一学期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工作?这么重的教学任务还怎么搞研究?怎么指导学生?

……

用“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来形容中国的导师们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导师们不是没有米,而是米太多了,米多本来是个好事,不会挨饿嘛,只是米多了就只能做大锅饭,做大锅饭就不免会夹生。学生们总指责导师剥削学生,导师也指责学生太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看既不能怪导师,也不能怪学生,是谁把那些本不愿做导师或不适合做导师的人赶鸭子上架般弄成导师?又是谁把那些成千上万本不想读书或不适合读书的人弄来读书?你可能会说我在胡说八道,做导师多风光,谁不愿意做导师?未必然,如果培养制度完善,有严格的“质检”程序,请问那些已经是导师的人有多少还愿意做导师?那些还不是导师的人有多少削尖脑袋想当导师?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有合适的出路,还有多少大学生愿意读研究生?有多少学生是真正为了求学问而读书的?

讲中国有多少不合格的导师或不合格的学生恐怕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以目前的招生规模与软硬件条件我们只能认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客观上已经远远不是精英教育,别对导师与学生抱太高的期望,导师能把学生顺利的带毕业、能协助学生找份合适的工作、将来不至于让社会骂学校或骂导师就算不错了,学生能尽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尽量无愧于硕士或博士这个头衔就算没有白白读这几年的书。做导师者充其量只能做好自己,因为决策权不在你的手里,你发再多的牢骚没有用,我们总在强调学生该如何做好学问,愿望是好的,但客观上做得到么?我们可以算一笔再简单不过的帐,很多学校要求博士生在毕业前必须在SCI或权威刊物上公开发表两篇“高水平”论文,以数学为例,学生入学第一年通常要学习公共课与专业课,真正可以做研究差不多要从二年级开始,完成两篇“高水平”数学论文需要多长时间?恐怕是因人而异、因质量而异,至少一年的时间应该不算多,完成后投到相关杂志,从审查到发表又需要多少时间?快则一年,慢则两年甚至三年或更长(大多数要两年甚至更久)。完成不了就是导师或学生水平不高吗?这样的逻辑实在有点荒唐。为了完成这两篇“高水平”论文,导师与学生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想对策,在这样的情境下果真能做好学问么?

导师和学生都不是时代的宠儿,惺惺相惜、彼此尊重或许比相互指责、相互埋怨好!科技水平与能力的根本提高并不取决于导师与学生。《红灯记》里李玉和有一段唱:“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这句话大是耐人寻味!你想骂娘可以,只是千万别再骂导师,也别再骂学生。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271048.html

上一篇:钱学森是伟人,但伟人也是凡人
下一篇:从事交叉学科研究有风险
收藏 IP: .*| 热度|

34 曹俊兴 李侠 武夷山 赵星 苏青 张志东 孟津 刘兵兵 陈龙珠 梁进 刘进平 王德华 赵霞 陈安 吴渝 钟炳 杨秀海 陈国文 刘立 崔佳乐 陈苏华 刘颖彪 熊李虎 吕喆 魏东平 刘畅 李志俊 李红周 iwesun hao scnlong zhangcz07 taojinwuhan stern7444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