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b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bby

博文

科研中的欺诈有多普遍?

已有 4047 次阅读 2014-2-13 10:49 |个人分类:科学感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对霍勒斯·弗里兰·贾德森(Horace Freeland Judson)著、张铁梅和徐国强译《大背叛:科学中的欺诈》(The Great Betrayal: Fraud in Science)的阅读让人感慨良多。

    作者把科学欺诈分为愚弄(hoaxing)、捏造(forging)、拼凑(trimming)、炮制(cooking)四种类型。从历史上考察了牛顿、孟德尔、达尔文、巴斯德、密立根、弗洛伊德、黑克尔、伯特等,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情节的科学欺诈行为。如牛顿曾调整过关于声速和岁差的计算,以及月球轨道的数据,以便达到精确;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数据几近完美地接近理论值,不符合统计学中偏差计算;达尔文在《人与动物情绪的表达》中用于验证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情绪所使用的人面表情照片是更改过的照片;密立根对于计算e值时油滴观察数据的挑选;巴斯德原始笔记记录与发表论文之间的不一致;弗洛依德的每个病例都毫无价值,充满了捏造和伪饰等。

    作者进而考察了过去三十多年间的数十起科学欺诈案例。虽然这些案例存在于不同领域中,但绝大多数案例来源于生物医学。包括最著名的巴尔的摩事件(巴尔的摩事件/巴尔的摩事件)。  学术欺诈案例中,高产的奇才最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些人年纪轻轻就高频率、大数量发表论文甚至是高水平期刊论文,往往被导师视为奇才而加以宠爱,但其实这类人最需要加以注意,尤其是需要大量或长期的实验或大范围的调查才能获得数据的学科。还有一类是好到失真的情况,有时甚到取得革命性或颠覆性的结果,但却得不到他人研究的证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767084.html

上一篇:马克思本人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
下一篇:怎么赢都算赢
收藏 IP: 150.255.14.*| 热度|

4 张骥 刘敏 苏光松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