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zhanc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zhanchi

博文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三)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

已有 5136 次阅读 2010-10-30 10:12 |个人分类:牧地资源生态|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牧地资源

题记:本篇专论写于2000年,原为《中国非耕地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的第二章《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第一节《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3)。

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出版发行,现作为历史资料,以博文形式发表。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3


(三)牧地资源评价

牧地资源评价是为了揭示各类牧地和各区域牧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质量水平和环境状况,是对牧地自然和经济特征的深入探讨,因此是合理利用和经营管理牧地资源的科学依据。

3.1 牧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评价

(一)    评价体系

   牧地资源包括牧地植被及其生境。生境为家畜和饲用植物提供了生育空间,能量和营养物质。植被与生境相适应,是气候、地貌、土壤和水文等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是家畜直接利用的对象,所以是评价牧地资源的重点。牧地植被的特征表现在种类组成、密度、盖度、高度和生物产量等诸多方面,其中第一性生产物是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因此把牧地资源的第一性生产能力作为评价的第一类指标。然而,生产饲用植物并不是最终目的,还必须饲养家畜,取得第二性生产物,因此把第二性生产能力作为评价的第二类指标。以往,对牧地生产能力的评价多囿于以产草量所表示的生物生产力和据此计算出的理论载畜量作指标。但仅用这二个指标进行评价似不全面,也不尽合理。因为对家畜代谢活动真正起作用的是营养物质,特别是代谢能和蛋白质,所以本文将采用以能量和营养为核心的多指标评价体系。第一性生产能力从植物地上部生物生产能力和营养生产力两方面进行评价。前者主要从干物质和热能反映出来,后者主要表现在以代谢能和蛋白质为主的各类营养物质方面。第二性生产能力从适宜载畜能力和畜产品生产能力两方面评价。其中适宜载畜能力,亦称理论载畜能力,以往常用一只绵羊对饲用植物的干重或鲜重的年需要量进行计算,本文用代谢能取而代之。根据有关实验结果,每只绵羊一年供给5050MJ代谢能较为合理;依此计算出适宜载畜能力。载畜能力仍用绵羊单位表示。为便于比较畜产品生产能力的高低,本文统一用羊的产肉能力及其热能进行评价。目前,羊的年产肉量取10kg/只,羊肉热值取8280KJ/kg比较适中。生产能力包括生产力和生产量二类指标。生产力指单位面积的生产量,生产量指某类型(或区域)的总生产量。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归纳如下:

I 地上部第一性生产能力

()生物生产能力

(1)干物质:干物质生产力(亦可称产草力)和干物质生产量

(2)热能:热能生产力和热能生产量

()营养生产力

(1)代谢能

(2)可消化蛋白质

(3)粗蛋白质

(3)粗脂肪

(4)粗纤维

(5)无氮浸出物

(6)粗灰分

II 第二性生产能力

(1)适宜载畜能力:适宜载畜力和适宜载畜量(以下均简称为载畜力和载畜量)

(2)产肉能力:产肉力和产肉量

(3)肉热能

() 自然区域评价

1.生物生产能力评价

(1)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评价

由表26可见,全国天然牧地的干物质和热能三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1226kg/hm2.a21213.5MJ/hm2.a;人工牧地明显高于前者,分别为天然牧地的344.2%342.2%,分别为成片天然牧地(不含零星草丛)422.4%420.2% 从三大区看,天然牧地的干物质及热能生产力均以南方亚热带和热带牧地大区(以下简称南方大区)最高,北方温带牧地大区(以下简称北方大区)居中,青藏高寒牧地大区(以下简称青藏大区)最低。 其干物质生产力依次为全国平均值的221.8%81.7%44.5%;热能生产力依次为全国的238.1%86.2%45.5%。人工牧地的干物质和热能生产力亦是南方大区>北方大区>青藏大区。其干物质生产力依次为全国的144.3%92.1% 66.3%;热能生产力依次为全国的157.7%93.2%66.2%。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以青藏大区差别最大,前者为后者的5倍之多;南方大区差别最小,约2.3倍。就八个自然区而言,天然牧地的干物质和热能生产力依次为华中湿润暖热性灌草丛区(以下简称华中区)>南部湿润热性灌草丛区(以下简称南部区)>东北半湿润温性草甸草原和草甸区(以下简称东北区)>华北半湿润、半干旱暖温性灌草丛区(以下简称华北区)>北部半干旱温性草原区(以下简称北部区)>青藏东部半湿润、湿润高寒草甸区(青藏东部区)>西北干旱温性荒漠区(以下简称西北区)>青藏西部半干旱、干旱高寒草原区(以下简称青藏西部区);最低者仅为最高者的12%。人工牧地的干物质和热能生产力依次为南部区>华中区>华北区>东北区>北部区>西北区>青藏东部区>青藏西部区;最低者为最高者的29%左右。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青藏西部区相差最大,前者为后者的6.5倍;华中区相差最小,约2倍。

从表6还可看出,全国天然牧地的干物质和热能生产量分别为40634.8t/a 7029790MMJ/a;人工牧地显著低于前者,仅为天然牧地的8%。就三大区而言,天然牧地的干物质和热能生产量以北方大区最高,南方大区次之,青藏大区最低,依次占全国总量的43%42%15%。人工牧地亦为北方大区>南方大区>青藏大区,其干物质和热能生产量依次约占全国总量的71%25%4%。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青藏大区差别最大,前者仅为后者的1.9%;北方大区差别较小,前者为后者的13.3%。从各自然区看,天然牧地依次为华中区>东北区>北部区>西北区>青藏东部区>南部区>华北区>青藏西部区;最低者约为最高者的16%。人工牧地依次为北部区>华中区>华北区>西北区>东北区>青藏东部区>南部区>青藏西部区;最低者仅为最高者的0.5%。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以青藏西部区相差最大,前者仅为后者的0.2%,华北区相差较小,前者约为后者的25%        

(2)第二性生产力评价

7的数据表明,全国天然牧地的载畜力、产肉力和肉热能生产力平均值依次为1.243/hm2.a12.43kg/hm2.a102.92MJ/hm2.a;人工牧地显著高于前者,为天然牧地的394.6%,为成片天然牧地(含零星草丛)514.7%。三大自然区比较,天然牧地以南方大区最高,北方大区居中,青藏大区最低,依次为全国平均值的211.8%86.9%54.3%;人工牧地亦是南方大区>北方大区>青藏大区,依次为全国平均值的159.8%92.8%68.0%。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青藏大区差别最大,前者为后者的494.4%,南方大区差别较小,前者为后者的297.7%。各自然区比较,天然牧地的载畜力、产肉力和肉热能生产力依次为华中区>南部区>东北区>华北区>北部区>青藏东部区>西北区>青藏西部区,最低者为最高者的16.0%。人工牧地依次为南部区>华中区>东北区>华北区>北部区>西北区>青藏东部区>青藏西部区,最低者为最高者的30.8%。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青藏西部区相差最大,前者为后者的6.4倍,华中区相差最小,约2.5倍。      

7的数据还表明,全国天然牧地的载畜量、产肉量和肉热能生产量分别为41143万只/a411.43t/a34066.5×106MJ/a,人工牧地显著低于前者,其各项生产量指标仅为天然牧地的9.3%。从三大区看,天然牧地以北方大区最高,南方大区居中,青藏大区最低,依次占全国的43.9%37.4%18.7%;人工牧地亦是北方大区>南方大区>青藏大区,依次占全国的71.3%24.9%3.8%。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青藏大区相差最大,前者仅为后者的1.9%,北方大区相差较小,前者为后者的15.0%。各自然区比较,天然牧地依次为华中区>东北区>北部区>青藏东部区>西北区>青藏西部区>南部区>华北区,最低者为最高者的16.6%;人工牧地依次为北部区>华中区>华北区>西北区>东北区>青藏东部区>南部区>青藏西部区,最低者仅为最高者的0.5%。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以青藏西部区相差最大,前者仅为后者的0.2%;华北区相差较小,前者为后者的31.1%

2.营养物质生产力评价

如表8所示,全国天然牧地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可消化蛋白和代谢能生产力依次为120.636.3431.7532.2105.698.3 kg/hm2.a10408MJ/hm2.a,人工牧地显著高于前者,分别为天然牧地的508.2%284.3%314.7%317.4%357.6%459.3%336.7%。为简明起见,下面仅对粗蛋白和代谢能生产力进行评述。三大区比较,天然牧地的各类营养物质生产力均为南方大区>北方大区>青藏大区,其粗蛋白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201.9%92.2%56.2%,代谢能分别为全国的205.6%94.3%51.2%。人工牧地亦为南方大区>北方大区>青藏大区,其粗蛋白分别为全国的156.7%96.7%69.7%,代谢能分别为全国的159.0%99.6%68.0%。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比较,青藏大区差别较大,前者的粗蛋白和代谢能生产力分别为后者的15.9%22.4%;南方大区差别较小,前者分别为后者的25.4%38.4%。各自然区比较,天然牧地的粗蛋白和代谢能生产力均依次为华中区>东北区>南部区>华北区>北部区>青藏东部区>西北区>青藏西部区,最低者分别最高者的18.1%16.0%;人工牧地的粗蛋白生产力依次为南部区>华中区>华北区>东北区>北部区>青藏东部区>西北区>青藏西部区,最低者为最高者的30.9%;代谢能生产力依次为南部区>华中区>东北区>华北区>北部区>西北区>青藏东部区>青藏西部区,最低者为最高者的30.8%

6  各自然区的牧地地上部第一性生产能力评价

                                                       干物质生产能力                              热能生产能力

                                   --------------------------------------        ----------------------------------

                                              干物质生产力       干物质产量          热能生产力        热能产量

                                                    kg/hm2.a               t/a                  MJ/hm2.a           MJ/a(x106)

天然牧地

                                              1226                 40634.8               21213.5              7029790

北方温带牧地大区                     1002                  17559.2               18282.6              3024170

1.东北温性草甸草原区                 1802                   6387.9                31256.6             1108460

2.北部温性草原区                         1091                   4835.6                 18789.1             833020

3.西北部温性荒漠区                      559                    4065.4                  9478.1              689580

4.华北暖温性灌草丛区                1766                   2270.3                30570.1              393110

青藏高寒牧地大区                      546                     6133.1                 9653.6            1085280

5.部高寒草甸区                              732                     4012.6               12953.7              710130

6.西部高寒草原区                          368                      2120.5                6512.8              375150

南方亚热带、热带牧地大区   2719                  16942.5               50515.4           2920340                

7.华中暖热性灌草丛区                   3049                 13714.2               52579.4           2365670

8.南部湿润热性灌草丛区               2519                   3228.3                43270.9            554670

人工牧地

                                                4220                   3266.6               72586.8             561880

北方温带牧地大区                       3904                   2331.3                67642.9            403991

1.东北温性草甸草原区                 4626                      273.1                80547.2             47555

2.北部温性草原区                          3839                   1005.4                 66836.7             175059

3.西北部温性荒漠区                      3084                     474.3                53602.2                82435

4.华北暖温性灌草丛区                  4723                    578.5                80775.3                98942

青藏高寒牧地大区                      2796                     120.2                48034.4                20664

5.东部高寒草甸区                          2816                     115.1                48376.6                19781

6.西部高寒草原区                          2414                        5.1                 41465.7                   883

南方亚热带、热带牧地大区     6091                    815.1               114443.9              137225

7.华中暖热性灌草丛区                  6006                    776.3                101184.1             130780

8.南部热性灌草丛区                      8493                      38.8               141024.6                  6445

   注:本文的第一性生产能力指第一性产物的收获量,可称之为有效生产能力或可利用生产能力,不包括枯死凋落量和刈后残留量。(下同)

7  各自然区的牧地第二性生产能力评价

                                                             载畜能力           产肉能力           肉热能

                                           ------------------------    ---------------------    ----------------------

                                                       载畜力   载畜量     产肉力  产肉量    生产力   生产量  

                                                       /hm2.a  万只/a      kg/mh2.a  t/a  MJ/hm2.a  MJ/a(x106)

天然牧地

                                              1.243    41143.0     12.43    411.43     102.92    34066.5          

北方温带牧地大区                       1.081    18075.8     10.81    180.75      89.47     14966.9

1.东北温性草甸草原区                  1.815     6508.9      18.15     65.09      150.28     5389.4

2.北部温性草原区                           1.066     4777.4     10.66      47.77       88.23     3955.7

3西北部温性荒漠区                        0.633     4655.2      6.33      46.55        52.39     3854.6

4华北暖温性灌草丛区                    1.641     2134.3     16.41     21.34        135.90    1767.2

青藏高寒牧地大区                      0.675     7674.3      6.75        76.75         55.89    6354.3

5.东部高寒草甸区                           0.911     5047.7      9.11      50.48        75.39      4179.5

6.西部高寒草原区                           0.451     2626.6      4.51       26.27        37.34     2174.8

南方亚热带、热带牧地大区    2.633     15392.9     26.33    153.93     218.01     12745.3

7.华中暖热性灌草丛区                  2.822    12841.6     28.22    128.42      233.70    10632.8

8.南部热性灌草丛区                      1.968      2551.3     19.68     25.51      162.97     2112.5

人工牧地

                                              4.905     3814.9     49.05     38.14      406.13      3158.8    

北方温带牧地大区                       4.551     2720.3     45.51     27.20      376.86      2252.4

1.东北温性草甸草原区                  5.448      321.6      54.48      3.22       451.08      266.3

2.北部温性草原区                          4.520     1184.0     45.20     11.84      374.30      980.4

3.西北部温性荒漠区                      3.579      550.5      35.79     5.50       296.37       455.8

4.华北暖温性灌草丛区                  5.422      664.2      54.22     6.64       448.96      549.9

青藏高寒牧地大区                     3.337       143.6      33.37      1.43      276.34        118.9

5.东部高寒草甸区                         3.361      137.5      33.61      1.37      278.31         113.8

6.西部高寒草原区                         2.881        6.1        28.81      0.06      238.55           5.1

南方亚热带、热带牧地大区   7.839      951.0      78.39      9.51      649.04        787.5

7.华中暖热性灌草丛区                 7.027       908.3     70.27      9.08      581.88        752.1

8.南部热性灌草丛区                     9.344        42.7      93.44      0.43      524.87         35.4

8  各自然区的牧地营养生产力评价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可消化蛋白         代谢能                        

                                      ------------------------------------------------------------------------------    ----------

                                                                                                       kg/hm2.a                                              MJ/hm2.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然牧地

                                                 120.6    36.3     431.7         532.2         105.6          98.3                 10408

北方温带牧地大区                         111.2     33.8     344.5         475.7          96.5           89.2                  9816

1.东北温性草甸草原区                    189.3     57.2    574.9          830.8         149.4         149.8               16786

2.北部温性草原区                             114.9    37.0    347.1         496.0          95.9           91.0                 10297

3.西北部温性荒漠区                         63.1      17.3    165.6          251.0         61.9           50.6                  5609

4.华北暖温性灌草丛区                    156.1     51.6    712.4         698.2          147.5         134.4               12744

青藏高寒牧地大区                           67.8     19.3     162.1         251.5          53.6           54.9                 5330

5.东部高寒草甸区                            89.6      24.5    219.8         339.9           58.3          72.6                 7067

6.西部高寒草原区                             47.1      14.3    107.1         167.4           49.1          38.1                 3677

南方亚热带、热带牧地大区         243.5    74.7    1167.4        1205.1        240.8        202.7               21395

7.华中暖热性灌草丛区                     260.1    79.3    1187.0       1269.8        252.6         215.5               22962

8.南部热性灌草丛区                         184.9    58.6    1098.6        978.0        199.4          157.8               15897

人工牧地

                                                  612.9    103.2   1358.5      1689.0        377.6         451.5                35040

北方温带牧地大区                           592.9     93.2   1324.8      1687.0        332.9         420.3                34915

1.东北温性草甸草原区                      661.4     95.0   1447.9      1937.5        343.3         463.1               38918

2.北部温性草原区                              583.1     95.1   1296.0      1507.6        314.7         369.1               32294

3.西北部温性荒漠区                           428.8     73.0    935.4      1270.4        305.7        318.6                25570

4.华北暖温性灌草丛区                       676.3    102.8   1589.2    1824.7        405.5         479.3               38736

青藏高寒牧地大区                            426.9     67.3    876.7      1106.1        242.8          332.6              23842

5.东部高寒草甸区                              429.9     67.8    883.0       1113.9        244.5         335.0              24012

6.西部高寒草原区                              368.5     58.1    756.8       954.8          209.6         287.1              20582

南方亚热带、热带牧地大区          960.2    177.9   2117.9     2721.5       584.2          745.7              55723

7.华中暖热性灌草丛区                      860.7    169.9   1860.7     2483.2       606.1          743.2              50203

8.南部热性灌草丛区                        1190.7    198.4   2694.4     3445.8       728.3          750.7              66752

()类型评价

为了既能说明问题,又不过烦琐,现将全国天然牧地归纳为11类,人工牧地归纳为5类,只进行生产力评价。

1.生物生产力评价

(1)地上部第一性生产力

9的数据表明,天然牧地的干物质生产力以零星草丛最高,其次为热性灌草丛,最低的是高寒荒漠。最高与最低者相差约28倍。各类型的干物质生产力主要受土壤水分和气温两个生态因子影响,因此,草甸>草原>荒漠;热性灌草丛>暖热性灌草丛>暖温性灌草丛>温性草原>高寒草原。人工牧地的干物质生产力以热性中生型人工牧地最高,平均达9100kg/hm2.a,寒温性旱生型人工牧地最低,平均为2578kg/hm2.a,前者为天然热性灌草丛的334.8%,后者为高寒草原的944.3%

各类天然牧地的热能生产力差别极大,从高到低的前三位依次为零星草丛、热性灌草丛和暖热性灌草丛,最低的是高寒荒漠,仅为零星牧地的3.4%。人工牧地的热能生产力明显高于与其水热条件相似的天然牧地。各类人工牧地比较,以热性中生型人工牧地的热能生产力最高,达156631MJ/hm2.a,为热能生产力最低的寒温性旱生型人工牧地的340.7%          

(2)第二性生产能力    

亦如表9所示,各类天然牧地的载畜力可分为4个等级:>2.0/hm2.a的有零星草丛和沼泽;1.02.0/hm2.a的为温暖热性草甸、三类灌草丛和高寒草甸;0.51.0/hm2.a的只有温性草原;<0.5/hm2.a的为温性荒漠、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人工牧地的载畜力遥遥领先,均在3.0/hm2.a以上,其中,热性中生型人工牧地最高,达10.26/hm2.a,为天然牧地载畜力最高的零星草丛的270.7%,为热性灌草丛的748.9%

   各类天然牧地的产肉力及热能生产力与载畜力是一致的,亦可分为4个数量级:年产肉力大于35kg/hm2.a,其热能大于300MJ/hm2.a的为零星草丛;二个指标分别为1535kg/hm2.a150300MJ/hm2.a者有沼泽和温暖热性草甸;515kg/hm2.a40150MJ/hm2.a包括三类灌草丛、高寒草甸和温性草原;分别小于5kg/hm2.a40MJ/hm2.a者有温性荒漠、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人工牧地的产肉力及热能生产力明显高于天然牧地,可分为3个数量级:年产肉力大于100kg/hm2.a,热能大于800MJ/hm2.a的有热性中生型人工牧地;二个指标分别低于35kg/hm2.a300MJ/hm2.a的为寒温性旱生型人工牧地;介于上述之间者包括热性旱生型、温暖性中生型和寒温性中生型人工牧地三类。

2.营养生产能力评价

现以代谢能、粗蛋白和可消化蛋白为主要指标进行评述,可将各类天然牧地的营养生产力分为高中低三级。营养生产力高者包括零星草丛、沼泽、温暖热性草甸,其粗蛋白 >180kg/hm2.a,可消化蛋白 >140kg/hm2.a,代谢能 >15000MJ/hm2.a;营养生产力低者有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和温性荒漠,上述四类营养物质依次小于50kg/hm2.a35kg/hm2.a、和5000MJ/hm2.a;其余5类天然牧地,即温性草原、高寒草甸和三类灌草丛介于上述之间,营养生产力属中等水平。营养生产力最高者为零星草丛,除其粗纤维较低外,其余各种营养物质的生产力均为最高水平;而高寒荒漠,各种营养生产力均属最低水平。粗纤维生产力以热性灌草丛最高。人工牧地的平均营养生产力远远高于各类天然牧地,即使营养生产力最低的寒温性旱生型人工牧地,其粗蛋白和可消化蛋白生产力亦高于高水平的天然牧地;营养生产力最高的热性中生型人工牧地与天然牧地中的零星草丛相比,粗蛋白前者为后者的352.9%,可消化蛋白为290.3%,代谢能为236.7%5类人工牧地比较,热性中生型人工牧地的粗蛋白、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和代谢能的生产力均为最高;热性旱生性人工牧地的粗脂肪生产力最高;温暖性中生型人工牧地的可消化蛋白生产力最高;寒温性旱生性人工牧地的各项营养生产力均为最低。寒温性中生型人工牧地的各项营养生产力均居中。(10)

 

9 各类牧地地上部的生物生产力评价

                                                                     第一性生产力                     第二性生产力

                                     ---------------------------------     -----------------------------------------

                                          干物质生产力   热能生产力     载畜力     产肉力   肉热能生产力      

                kg/hm2.a       MJ/hm2.a      /hm2.a    kg/hm2.a     MJ/hm2.a

天然牧地                  

                                           909           15685.9            0.81            8.1             67.3        

                                                   273           4844.7              0.33            3.3             27.3

                                                   360           5641.2              0.45            4.5             36.9

                                                   117           1993.4              0.15            1.5             12.7

   温暖热性草甸                                             1759          30615.0           1.97           19.7           162.9

    甸                               882          15661.0            1.13           11.3            93.7

   暖温性灌草丛                                              1731          29919.5           1.36           13.6           112.5

   暖热性灌草丛                                              2491          42427.1           1.34           13.4           111.2

   热性灌草丛                                                  2718          46377.5            1.37           13.7          113.7

                                                                 2198          39135.9           2.14           21.4           177.4

   零星草丛                                                      3344          57972.1           3.79           37.9           313.7

人工牧地                    

寒温性中生型牧地                                         3950         69296.8            4.70           47.0           389.1

温暖性中生型牧地                                         6500         115683.0          7.53           75.3           623.3

热性中生型牧地                                             9100       156631.4          10.26          102.6          849.9

寒温性旱生型牧地                                          2578       45968.2              3.09           30.9           255.8

热性旱生型牧地                                              8000       124024.0            8.78           87.8           727.1

10 各类牧地营养生产力评价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可消化蛋白        代谢能                                    

                      ---------------------------------------------------------------------------------    -----------  

                                                                                                 kg/hm2.a                                          MJ/hm2.a

天然牧地                  

                          95.1      34.0       293.8         410.5            75.5          75.1                 5789

                          35.3     11.7        78.1         123.1             25.2          28.5                 2790  

                          42.2       9.8         95.4         146.0             66.1          34.8                4068

                          18.3       3.2         30.3          50.9              14.4          14.2                1144

   温暖热性草甸                    186.9      48.3      541.5        836.1           146.2         146.9              16684      

                         112.8     31.2      260.3       406.9             71.2          92.2                 8655

   暖温性灌草丛                    129.1      51.3      824.0        586.2           140.8         121.0                9425

   暖热性灌草丛                    110.7      49.8     1317.1       832.2           182.4         104.7             10064

   热性灌草丛                        131.7     52.1     1454.4       885.6           195.7         126.1              10292

                                       245.1      60.2      674.5      1082.0           136.0         190.3             20184

                        355.8      95.0      1034.3      1563.7          295.3         282.3              31287

人工牧地              

寒温性中生型牧地              611.8      97.9     1256.7      1656.2           327.3          466.5             33901      

温暖性中生型牧地            1029.7     184.6     2073.1      2583.5          629.1          822.6            54307

热性中生型牧地                 1255.5    205.5    3046.0      3761.0          832.0          819.4            74052

寒温性旱生型牧地             380.2      65.7      827.5        1081.4          223.0          293.8              22283

热性旱生型牧地                1027.4    211.8    2638.4       3381.8          740.6          762.9              63353

3.2 牧地类型的饲用质量评价

牧地资源的饲用质量评价指标可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类。定量指标主要为包括营养成分含量、营养比、消化能和代谢能等在内的营养价值;定性指标主要有适口性和饲用价值。

()营养价值

1.营养成分含量

营养成分含量是用化学分析方法评定饲用植物的营养价值。从表11可以看出,天然牧地的粗蛋白质和粗纤维恰成负相关,据此可将牧地分为3类:高蛋白质和低粗纤维牧地,其粗蛋白和可消化蛋白含量分别大于11595g/kg 粗纤维小于300g/kg,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温性荒漠属于此类;中粗蛋白质和中粗纤维牧地,其含量分别介于1001157095300400g/kg属于该类的有温性草原,温暖热性草甸和沼泽; 低粗蛋白质和高粗纤维牧地,其粗蛋白和可消化蛋白含量分别小于10070g/kg,粗纤维大于400k/kg,这一类包括热性、暖热性和暖温性灌草丛3类牧地。 上述表明,热量低或降水少的地区分布的牧地,具有高蛋白质和低纤维的特征;热量高、降水多的地区则相反。按照无氮浸出物的含量亦可将牧地分为高中低3类:>460g/kg者为高无氮浸出物牧地,包括温暖热性草甸、高寒草甸和沼泽;介于400460g/kg者,为中无氮浸出物牧地,有温性草原、高寒草原、温性荒漠和高寒荒漠4类;<400g/kg者,有热性、暖热性和暖温性灌草丛3类,属低无氮浸出物牧地。这表明气温高、降水量大的地区,通常具有低无氮浸出物的特征;土壤水分较好的地区(或地段)具有高无氮浸出物的特征。高粗脂肪牧地有温性草原、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其含量大于35g/kg,低粗脂肪牧地包括热性、暖热性和暖温性灌草丛及温暖热性草甸和沼泽,含量小于30g/kg,其余3类牧地为中粗脂肪牧地,含量介于3035g/kg之间。可见,大气和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牧地,一般脂肪含量较低。高灰分牧地包括温性荒漠和高寒荒漠,含量大于100g/kg;低灰分牧地有沼泽、暖热性和热性灌草丛,含量小于80g/kg;其余5类牧地属中灰分牧地,含量为80100g/kg。按大于15g/kg715g/kg和小于7g/kg的钙含量,将牧地分为高、中、低3类,高钙牧地有温性荒漠和高寒荒漠,低钙牧地有温暖热性草甸、沼泽和三类灌草丛,其余3类为中钙牧地。这说明干旱地区的牧地灰分和钙含量较高;湿润地区较低。根据磷的含量也可将牧地划分为3类:高磷牧地有温性草原和高寒草甸,含量大于2g/kg;低磷牧地为热性和暖热性灌草丛、温暖热性草甸,含量小于1.5g/kg;其余5类牧地为中磷牧地。综上所述 ,就我国主要天然牧地类型而言,温性草原属于高脂肪和高磷牧地;高寒草原为高蛋白质、高脂肪、高磷和低纤维牧地;温性荒漠和高寒荒漠为高蛋白质、高灰分、高钙和低纤维牧地;高寒草甸属于高蛋白质、高脂肪、高无氮浸出物、高磷和低纤维牧地;温暖热性草甸为高无氮浸出物和低钙牧地;3类灌草丛均属于低蛋白质、低脂肪、低无氮浸出物、低灰分、低钙和高纤维牧地;沼泽为高无氮浸出物、低脂肪、低灰分和低钙牧地。  

各类人工牧地与各类天然牧地的平均值比较,前者的粗蛋白、可消化蛋白、钙和磷含量较高,后者的粗纤维和粗脂肪较高,而无氮浸出物和灰分相近。各类型人工牧地相比,温暖性中生型的粗蛋白、可消化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均最高;热性旱生型的钙和磷含量最高;粗蛋白含量以热性旱生型最低;可消化蛋白、粗脂肪和钙含量均以热性中生型最低;粗灰分含量以寒温性中生型最低;磷含量以寒温性旱生型最低;各类型的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均较接近,最大和最小值相差不到6 %。中生型与旱生型人工牧地类组比较,除钙外,其余营养成分含量的平均值均相近,二者相差不足5 %。二类寒温性与二类热性人工牧地营养含量的平均值比较,粗蛋白、可消化蛋白、粗脂肪和钙以前者为高;粗纤维、粗灰分和磷以后者为高;无氮浸出物相当接近。

11  各类牧地的营养成分 ( g/kg,干重 )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可消化蛋白      

 

各类平均值              98.4       29.6         352.1         434.1          86.0    7.12     1.65     80.1

           104.6     37.4         323.3         451.6          83.1    10.60    2.40     82.7

           129.3    42.9         285.6          450.2          92.1    9.30     1.90    104.2

          117.4     27.2         265.4          406.0         183.9   15.40   1.80     96.7

        156.6     27.4         258.9         434.4         122.7   28.00   1.70    121.5  

温暖热性草甸         106.2     27.2         307.4           477.6          81.6    6.00    1.40     83.0

          127.8     35.3         295.0          461.2          80.7    8.00     2.20    104.5

暖温性灌草丛        74.5      29.6          476.0          338.6         81.3     4.30     1.70     69.9

暖热性灌草丛         44.4      20.0          528.7          334.1          73.2    2.70     1.20     42.0

热性灌草丛             48.4      19.2         535.0           325.8          72.0    2.90     1.20     46.4

                      111.5     27.4          306.9          492.3           61.9    4.60    2.00     86.6                                                                  

各类平均值            148.7     25.4        323.5           412.9          89.6    10.18   2.66    110.7

寒温性中生型牧地 154.9    24.8      318.2            419.3          82.9     9.79    3.34    118.1

温暖性中生型牧地 158.4    28.4       318.9            397.5          96.8    12.12   2.35    126.6

热性中生型牧地     138.0    22.6       334.7           413.3          91.4     5.43    2.25     90.0

寒温性旱生型牧地  147.5    25.5      321.0            419.5          86.5    12.09   1.88    114.0

热性旱生型牧地      128.4    26.5       329.8           422.7          92.6    12.90   5.95     95.4

 

2.营养比和营养类型

营养比即饲用植物中碳物质与氮物质含量的比值, 可用于划分牧地营养类型,显示植物群落蛋白质含量的多寡。比值愈低,表明氮含量愈高,饲用植物群落质量愈好。由表12可见,天然牧地的营养比以热性、暖热性和暖温性灌草丛较高, 大于10,以高寒荒漠最低,小于5,其余各类牧地均介于510之间。营养类型可分为四类:C型牧地,热性和暖热性灌草丛属于此类;CN型牧地,包括暖温性灌草丛、温性草原、温暖热性草甸和沼泽;NC型牧地,包括高寒草原、高寒草甸;NCA型牧地,包括高寒荒漠和温性荒漠。由于在每类天然牧地中包含有许多种牧地型,而不同牧地型的营养比有所差别,所以属于同一营养类型的牧地类,其质量亦有所不同。如温性荒漠和高寒荒漠同属NCA型牧地,但后者的营养比低于前者,所以其蛋白质含量更高。

人工牧地的营养比,除高于高寒荒漠外,通常低于天然牧地的其余类型。各类人工牧地比较,温暖性中生型的营养比最低,其后依次为寒温性中生型 < 寒温性旱生型 < 热性中生型 < 热性旱生型。其中,豆科人工牧地的营养比亦是温暖性中生型最低,热性旱生型最高;而禾本科人工牧地则是寒温性中生型最低,热性中生型和热性旱生型最高。各类人工牧地的营养比虽有所差别,但均属NC营养类型。其中,以豆科饲用植物为建群种的人工牧地,多属N营养类型,唯热性旱生型为NC营养类型;以禾本科牧草为建群种的人工牧地,寒温性和温暖性一般为NC型,热性常属CN型。中生型与旱生型比较,其营养比相近,通常前者仅比后者低5 %左右;营养类型均属NC型。寒温性与热性相比,前者约比后者低10 %;营养类型亦均属NC型。

12  各类牧地的营养比和营养类型

                         营养比  营养类型                                                营养比     营养类型                                          

天然牧地                                     人工牧地      

各类平均值          8.71          CN              各类平均值                          5.36           NC

       8.26          CN              寒温性中生型牧地              5.15          NC    

       6.49          NC               其中:豆科草牧地            4.62           N

       6.27          NC—A                    禾本科草牧地        5.79          NC    

       4.85          NC—A       温暖性中生型牧地              4.95          NC

温暖热性草甸      8.02          CN               其中:豆科草牧地            3.89           N

       6.58          NC                            禾本科草牧地         6.63          NC

暖温性灌草丛     11.88        CN             热性中生型牧地                   5.81          NC

热性和暖热性灌草丛 19.38      C             其中:豆科草牧地             4.20           N

              7.67      CN                                      禾本科草牧地         8.96          CN

                                                                  寒温性旱生型牧地               5.44          NC

                                                                   其中:豆科草牧地             4.10           N

                                                                                禾本科草牧地         6.66          NC

                                                                热性旱生型牧地                     6.35         NC

                                                                   其中:豆科草牧地              4.94         NC

                                                                             禾本科草牧地        8.93          CN—A

注: 1. NCA分别表示氮、碳和灰分。

2. 营养类型划分标准:<4.75 N型;4.76—7.25 NC型;7.26—14.25 CN型;

>14.25 C型; —A 为含量 >100g/kg

3.消化能和代谢能

能量是家畜完成体内代谢和生产活动的必需物质,对生产性能影响很大。 它的不足会严重阻碍家畜的生长。因此,用能量评价牧地的营养价值被普通采用。

消化能和代谢能含量是评价饲用植物营养价值的主要指标。尤其是代谢能,是家畜从饲用植物中获得的有用能量,所以用其评价饲料等级最为合适。从表13可以看出,在天然牧地中,温性荒漠和高寒草原的消化能和代谢能明显高于其他各类牧地,其含量分别大于12MJ/kg10MJ/kg;热性、暖热性和暖温性灌草丛显著低于其他各类牧地,其含量分别低于7MJ/kg6MJ/kg。其余7类牧地的消化能和代谢能分别介于1012MJ/kg810MJ/kg之间。

人工牧地的消化能和代谢能通常高于各类灌草丛,而低于各类荒漠、草原、草甸和沼泽。各类人工牧地之间相差较小,最高的寒温性旱生型比最低的热性旱生型高10%左右;旱生型则只比中生型高3%  

13  各类牧地的消化能和代谢能含量评价表 (MJ/kg)

                        消化能    代谢能                                               消化能    代谢能

天然牧地                              

各类平均值       10.34       8.48           各类平均值                    10.28        8.40          

     11.42       9.37           寒温性中生型牧地        10.50       8.58                            

     12.45      10.21          温暖性中生型牧地        10.29       8.35

     13.80      11.32          热性中生型牧地             9.78        8.14    

     11.91       9.77           寒温性旱生型牧地        10.69       8.64

温暖热性草甸     11.54      9.47           热性旱生型牧地             9.64        7.92

     11.96       9.81                        

暖温性灌草丛     6.64       5.44                    

暖热性灌草丛     4.93       4.04

热性灌草丛        4.62        3.79

                 11.20        9.18                      

() 适口性

适口性是从植物食性的角度定性评价牧地质量的一个指标。通常分为嗜食、喜食、愿食、可食、少食和不食六级。从各类天然牧地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来看,其适口性级别有明显不同。高寒草甸、温性典型草甸和温性草原以喜食和嗜食的优势植物较多;三类灌草丛和高寒荒漠以愿食的优势植物比例较大;温性荒漠和沼泽以可食和少食的优势植物比例较高;不食植物成优势种者较少。

   人工牧地的优势种均为优良牧草,属于嗜食和喜食植物。

()饲用价值

饲用价值是依据饲用植物的适口性、营养价值和利用性状所进行的一种综合定性评价。一般分为优、良、中、低、劣五等。对我国各类天然牧地中360种优势植物的分析结果表明,优等植物比例最高的为温性典型草甸和温性草原,分别占其优势植物的25.0%20.4%,三类灌草丛的优等植物较少,均小于10%,而沼泽则没有优等的优势植物。良等的优势植物以高寒草甸最多,占其优势植物的58.1%,二类荒漠较少,所占比例小于10%。中等的优势植物以三类灌草丛和高寒荒漠比例最大,均占其优势植物的50%以上,其次为高寒草原和沼泽;温性典型草甸和高寒草甸所占比例较小,小于15%。低等的优势植物比例,以温性荒漠明显高于其他各类,达50.9%,以暖热性、热性灌草丛和高寒草甸为低,小于5%。劣等的优势植物比例最高的为高寒荒漠和沼泽,大于30%;暖温性灌草丛和温性草原的比例较小,小于5%

  人工牧地所选用的饲用植物多为优等牧草,有的为良等牧草。

3.3牧地资源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

任何自然资源都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形成并不断演化的,牧地资源也不例外。  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牧地的生态环境是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牧地的基础工作之一。

牧地作为一种土地类型,主要由大气-土壤-植被-家畜系统组成。家畜的利用对象—植被的生存一刻也脱离不了土壤和大气中的生态要素。其中,日光、热量、氧和CO2为主要气候生态要素,氮和矿物质等是主要土壤生态要素,水分则既是气候也是土壤要素。地貌对牧地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某一地区的气候和土壤要素,进而影响牧地资源的特征。

() 气候

依据我国的热量与水分地带性特征,可区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农业气候大区,即西北干旱区、东南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由于其水热组合明显不同,所以其牧地的形成、种类组成和生产力等特征差异极大。

西北干旱区包括内蒙古中西部、宁夏、晋陕北部、甘肃和青海的一部分以及新疆。本区深居内陆,湿润气流难以到达,绝大部分地方水分资源相当贫乏。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mm,西部一些地方在50mm以下,年干燥度大于3。由于牧地的水分绝大部分来源于大气降水,所以降水量少便造成了土壤含水量低和大气湿度小。水分不仅影响植物的各种生理过程,而且是植物光合生产的基本材料和营养物质的载体,因此,土壤干旱对饲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甚大;大气干旱,加上本区生长季节气温较高,使本区蒸散量大,这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由于干旱所致,本区天然牧地的第一性生产力较低,一般小于3000kg/hm2.a,其中本区西部的极干旱地方,在200kg/hm2.a以下。本区光能资源较丰富,不仅辐射强,而且光照时间长,年总辐射量55006500MJ/m2.a,日照时数25003200h。光量主要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光时反映了植物光合作用时间的长照。可见,这种优越的光辐射条件,加上生长季节较丰富的热量资源,对饲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只要能够增加土壤水分,光热资源的潜力便可得到进一步发挥,牧地生产力即会大幅度增加。

东部季风区包括东北、华北以及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与西北干旱区比较,本区的突出特点是湿润多雨,年降水量一般在400mm以上,年干燥度小于3。由于水分条件较好,所以不仅天然牧地第一性生产力较高,而且易于建立中生型人工草牧地。由于本区南北纬度相差极大,所以其水热资源又有显著变化。北部的年降水量4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0℃左右,≥10℃积温约2300℃,因此,生长季节较短,冬季牧草枯黄;适合寒温性饲用植物生长。南部的年降水量可达2000mm,年平均气温约26℃,≥0℃积温在650010000℃之间,这种丰富的水热资源,十分利于植物干物质的积累,适合暖热性饲用植物生长。由于牧草的生长时间长,特别是人工牧草,有的终年不枯,所以对家畜过冬保膘十分有利。本区绝大部分地区的年辐射总量一般在45005500MJ/ m2.a之间,日照时数14002400h,明显低于西北干旱区,特别是重庆地区以及黔北和鄂湘西部一带,为全国辐射低值区,年辐射总量通常低于4000MJ/ m2.a,日照时数少于1400h,而这一地区的中高山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天然牧地,且降水量丰富,所以如何提高该地的区草群光能利率是个重要课题。

青藏高寒区位于横断山以西,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以南。由于本区海拔高,所以CO2的绝对含量较低,通常小于0.4mg/L,比我国东部平原低25%以上,这会降低植物的光合速率。但本区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可达60008000MJ/m2.a,日照时数26003400h;这种光量多、光时长的特点,又可增加光合产量。此外,本区热量不足,年平均气温多在-63℃之间,≥0℃积温通常变动于10003000℃之间,加之紫外线强烈,所以牧草植株较低,不适于割草利用。再者,区内水分条件差异悬殊,年降水量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东南部可达700mm,至西北部仅30mm左右,致使年干燥度变化极大,东部一般为24,西部则在20以上,所以东部以高寒草甸为主,产草量较高,可达1400kg/hm2.a;西部以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为主,产草量约50kg/hm2.a

除上述空间变化之外,我国气候在时间上的变化对牧地亦有较大影响。首先,由于太阳高度和冬夏季风的交替影响,年内太阳辐射、热量和降水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除个别地方外,通常从春季开始,逐渐增高,夏季达最大值,秋季迅速降低,冬季出现最小值。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的气温年较差普遍偏大。夏季气温高,利于喜温牧草,特别是C4牧草的生长,可取得较高的产量;但冬季气温过低,则不利于牧草生长,特别是在温带地区,牧草冬季枯黄,质量下降,数量锐减。降水量集中在气温较高的生长季节,水热同步,对牧草的光合生产相当有利,但过于集中降落的雨水,会对某些地区带来水土流失,甚至洪涝。其次,水热资源的年际变化对牧地也有一定影响。我国各地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分一般可相差23倍,由于牧地的第一性生产力与降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所以旱年牧地的饲草产量显著低于常年,这给畜牧业生产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以年均温、积温、界限温度初终期及其持续日数等指标反映的热量,其年际变化亦相当显著,这除对牧地年产生产力有较大影响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日平均气温≥0℃初日来临的早晚,对牧地植物返青有明显影响。如早春偏冷,牧草返青则迟,便加重早春饲草的匮乏。

() 地貌

地貌主要是通过改变水热光等气候要素间接影响牧地植物群落的特征。 我国的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有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和山地五大类型。通常山地和高原对气候要素的影响显著;平原和丘陵对其影响较小。我国的地勢,东低西高,呈明显的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东为第一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海拔一般在500m以下,其上散布有一些海拔低于1500m的山地。该级阶梯水分条件较好,为我国重要的农耕区,不仅可供家畜利用的农副产饲用植物丰富,而且发展复合农牧地或复合林牧地有广阔的前景。第一阶梯往西,横断山以东、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属第二阶梯,除某些高山海拔在30004000m以上之外,多在5002000m之间,地貌组合复杂多样,兼备高原、山地、盆地和丘陵。这一阶梯不仅是我国大片天然牧地的集中分布区,而且具有多种复合农牧地和复合林牧地。第二阶梯往西,即是称为青藏高原的第三阶梯,其海拔高度平均在4000m左右,为各类高寒牧地的集中分布区。 上述两个阶梯相对高差较大的山体较多,所以山地地貌的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对牧地有明显的影响。一般而论,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无霜期和生长季缩短,植物生育期延长;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所以在同一区域的海拔较高地带的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牧地植被的水分生态类型偏向中生型,比如我国西北干旱区,山体下部是以温性的旱生或超旱生植物为主,构成温性草原或温性荒漠牧地,到山体上部则演变为以寒性的中生植物为主的高寒草甸牧地。但部分山地亦有例外,当达到一定高度时,出现最大降水量,高度继续上升,降水量则减少。

海拔高度还改变大气成分的含量,随着高度上升,气压降低,空气密度减小,与植物光合和呼吸作用密切相关的CO2O2密度就降低。由于在大气条件下光合速率与CO2密度成线性正相关,所以高海拔地区的较低CO2含量,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利的,但C3植物的光呼吸速率与O2含量亦成正相关,所以以C3植物为主的高寒牧地的低氧环境对植物的光呼吸又有抑制作用,这对牧地的光合生产又是有利的。

海拔高度对饲用植物的营养成分也有影响,通常随着海拔升高,粗蛋白含量增加,粗纤维含量下降,其含量与海拔高度成线性关系,例如我国川滇接壤地区,海拔1500~2000m的地带,天然饲用植物的粗蛋白平均含量为5.3%,而海拔3000m左右的地带,其含量为9.9%

海拔对牧地第一性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反映。在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的亚热带山地,由于水分条件较好,所以温度对产量的制约作用较大。其基带通常为暖热性灌草丛牧地,第一性产量平均2070 kg/hm2.a,随着海拔增高,温度逐渐降低,依次出现暖温性灌草丛、温性典型草甸和高寒草甸,其产量亦渐降低,分别为177012701110kg/hm2.a。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温带山地,由于水分条件很差,所以在一定海拔高度范围内,水分对牧地第一性产量的影响为主,而当海拔更高时,温度才成为影响产量的主要生态因子。该地区基带一般为温性荒漠牧地,第一性产量为370kg/hm2.a,向上降水渐增,依次出现温性草原和温性典型草甸,产量分别上升为6201680kg/hm2.a,再向上出现高寒草甸,因气温下降产量降为1080kg/hm2.a

此外,不同地段牧地的坡度差异极大。坡度与牧地草群的适宜利用率关系密切。随着坡度的增大应减小对草群的利用率,以防造成水土流失和牧地退化,当超过35°时,一般不宜放牧利用。坡向通常造成水分的再分配,迎风面降水较多,其上分布的牧地类型喜湿程度高于同一地带的背风面坡向。

() 土壤

土壤是牧地生态系统中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为植物提供生活所必须的氮素、矿质元素和水分,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因此土壤类型与牧地类型密切相关。不同的牧地类型,其生物循环过程有显著差别,对土壤特性及其肥力形成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这些均直接影响着牧地第一性生产力的高低。

我国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十分明显。在北部和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区,从东向西依次出现温性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等牧地类型,其相应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和荒漠土。在东部季风区,从北向南,与天然牧地类型温性典型草甸、暖温性灌草丛、暖热性灌草丛和热性灌草丛相对应的土壤类型依次为黑土、褐土或棕壤、黄棕壤、黄壤或红壤以及赤红壤或砖红壤。在青藏高寒区,从西往东依次分布着高寒荒漠牧地的寒漠土或寒冻土、高寒草原牧地的寒钙土或冷钙土、高寒草甸牧地的黑毡土或草毡土。此外,在其他非地带性牧地上还相应分布有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沼泽土、风沙土、盐土和碱土等土壤类型。

各类土壤由于母质和成土过程不同,所以其理化特性有所差异。 黑钙土具有深厚的腐殖层,达3050cm,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58%PH7.0。栗钙土的腐殖质较黑钙土薄,一般在2535cm之间,表层有机质含量也较低,约1.9%3.8%。棕钙土的腐殖质厚度和有机质含量又有所减小,分别为2030cm1.0%2.0%PH值为8.09.5。荒漠土的腐殖质很少积聚,表层有机质含量亦很低,通常小于1%。黑土的腐殖质很厚,一般为3070cm,厚者可达100cm以上,有机质含量在3%8%之间,PH66.5。棕壤或褐土的腐殖质较薄,有机质含量变动于2%9%之间,表层呈中性或微酸性。分布于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的土壤,依次为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这5类土壤均呈酸性,且由北向南其脱硅富铝程度逐渐加强,酸性逐渐增高,含磷量较低。黑毡土和草毡土的土体湿润,腐殖质层一般1525cm,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寒钙土和冷钙土的腐殖层亦较明显,有机质含量1%3%PH7.59.0。寒漠土的有机质含量低、土体薄、PH7.89.2

植物体内水分主要来源于土壤水分,所以土壤含水量对牧地第一性生产力影响极大。不同类型的土壤,因其所处环境和物理性状有所差异,所以含水量明显不同。降水量大的地区及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水分含量高。在上述土类中,通常黑土、黑钙土、黑毡土和草甸土等含水量较高,荒漠土、棕钙土和寒漠土等含水量低。亚热带与热带的土壤虽然有机质含量低,但因经常降雨,所以其含水量一般亦较高。

() 群落小气候

不同类型的牧地,由于其种类组成、群落密度和高度有所差异,所以其叶面积指数及叶分布状况往往有较大差别,致使群落内部的光照、湿度、温度和CO2浓度等与外部有所不同,其中对光辐射分布的影响最为明显,从而影响群落的光能利用率。在建立和人工牧地时,其结构和密度是否合理,群落叶片对光能的截留率是个重要指标。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1990,中国饲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营养价值表,北京:农业出版社。

[2]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1985,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北京:农业出版社。

[3] 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1984,饲料配方手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1991,食物成分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1985,中国自然地理,总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6]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编委会,1996,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95,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北京:农业出版社。

[8] 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1996,中国农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6,全国林业统计资料,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0] 中国草原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编审组,1991,中国草地科学研究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11] 王栋、任继周等,1989,牧草学各论 (新一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2] 王晓江,1996,试论牧用林业在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草业科学,13(5)30~33

[13] 牛德水等,1997,农业生物学研究与农业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

[14] 石玉林等,1991,《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数据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5] 卢良恕、洪绂曾等,1997,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6] 刘起等,1995,中国自然资源丛书,草地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7] 刘巽浩、牟正国等,1993,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

[18] 东北农学院,1994,家畜饲养学,北京:农业出版社。

[19] 北京地区畜牧与饲料科技情报网,1984,饲料手册,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20] 孙祥,1991,干旱区草场经营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1] 李毓堂,1994,草业----富国强民的新兴产业,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2] 李永宏、汪诗平,1999,放牧对草原植物的影响,中国草地,(3)11~19

[23] 李守德,1997,我国草业发展的成就、任务与对策,中国草地,(4)1~4

[24] 任继周、李建龙,1992,试论草业优化开发利用的原则,草业科学,9(2)1~5

[25] 杜占池,1999,关于牧地的概念及其类型划分的探讨,四川草原,第2期,14~17

[26] 陈佐忠、汪诗平等,1998,典型草原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27] 陈敏等,1998 改良退化草地与建立人工草地的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8] 陈山、刘起等,1994,中国草地饲用植物资源,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9] 孟有达、刘建华、李惠兰等,1994,中国草地资源数据,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30] 苏大学、薛世明等,1994,西藏自治区草地资源,北京:科学出版社。

[31] 周立三、施雅风等,1993,中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北京:北京出版社。

[32] 张久海、安树青等,1999,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研究述评,中国草地,(4)52~60

[33] 侯学煜,1988,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中国植被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34] 侯光良、李继由、张谊光等,1993,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5] 洪绂曾等,1989,中国多年生栽培牧草区划,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36] 郭庭双,1995,秸秆畜牧业,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37] 施文正,1996,草原与草业的法制建设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8] 赵钢,1999,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刍议,内蒙古草业,(2)1~6

[39] 贾慎修等,1987,中国饲用植物志,第1卷,北京:农业出版社。

[40] 贾慎修等,1989,中国饲用植物志,第2卷,北京:农业出版社。

[41] 贾慎修等,1997,中国饲用植物志,第6卷,北京:农业出版社。

[42] 章祖同、刘起等,1992,中国重点牧区草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43] 黄文惠、王培等,1992,亚热带中高山地区草地开发研究,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44] 黄文惠、郑卓杰,1997,建立我国农区三元结构生产体系的可能与设想,草地学报,5(3)148~153

[45] 黄文秀、田效文等,1991,西南地区畜牧业资源开发与基地建设,北京:科学出版社。

[46] 黄大器等,1986,饲料手册,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47] 龚克剑、余托林,1981,南方优良牧草栽培,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8] 曹晔、杨玉东,1999,论中国草地资源的现状、原因与持续利用对策,草业科学,16(4)1~6

[49] 道尔吉帕拉木,1996,集约化草原畜牧业,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50] 焦彬、顾荣申等,1986,中国绿肥,北京:农业出版社。

[51] 廖国藩、刘玉红等,1992,亚热带中高山地区人工草地养畜综合试验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

[52] 廖国藩、贾幼陵等,1996,中国草地资源,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64-378581.html

上一篇: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二)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
下一篇:谈“居用房产超标累进税”
收藏 IP: 123.116.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