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篇专论写于2000年,原为《中国非耕地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的第二章《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的第一节《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2)。
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出版发行,现作为历史资料,以博文形式发表。
一.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2)
(二)天然牧地资源分布
天然牧地资源的分布与地理生态因子,特别是水分、热量、大地貌及人为活动等有密切关系。因此探讨其分布特征,是畜牧业合理布局和制定开发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由于目前我国人工牧地所占比例极小,所以此处只论述天然牧地的分布特征。
2.1天然牧地资源分布的一般规律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越纬度约49°,东西横跨经度近62°。从北到南,热量逐渐增加,≥10℃积温,从最北部的1650℃,增至最南部的9775℃,相差8000℃左右,依次出现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边缘热带、中热带和赤道热带9个热量带。从东南向西北,渐远离海洋,大陆度递增,降水量从2000mm从东南向西北、渐远离海洋,大陆度递增,降水量从2000mm降20mm左右,依次呈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4个水分带。牧地分布的海拔高度,从东向西逐渐升高,东部的松嫩平原和黄淮平原不足200m,到西部的藏北高原升至5000m以上。与气候和地貌条件相关联,人为活动对土地的干扰从东向西逐渐减弱。上述水热条件、地貌状况和人为活动强度的规律性变化,使我国天然牧地资源呈现出了有规律的分布。
从水平分布看,我国北部和西部,由于气候干旱寒冷,形成了以原生天然牧地为主的地区;我国南部和东部,由于气候湿润,所以原生植被为森林,但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形成了以次生天然牧地以及粮(经)草和乔(灌)草复合兼用牧地为主的地区。就天然牧地而言,在中温带和寒温带地区,由东往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依次出现温性草甸、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牧地。其生产力逐渐降低,平均干草产量由东部草甸的1720kg/hm2,降至中部草原的900kg/ hm2,再下下降到西部荒漠的360kg/ hm2,但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则呈逐渐升高趋势,西部的草原化荒漠比东部的草甸草原的这二种营养含量分别高出43.3%和104.2%。在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区,由东南向西北,随着干旱程度的递增,依次出现高寒草甸、草甸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其生产力递减,平均干草产量由草甸的880kg/ hm2,降至草原的270kg/ hm2,再降至荒漠的120kg/ hm2;其粗蛋白和灰分含量亦大致呈上升趋势,高寒荒漠比高寒草甸草原各高出31.6%和47.8%。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由北向南,随着热量的增加,依次分布着暖温性灌草丛、暖热性灌草丛和热性灌草丛。其生产力逐渐增大,平均干草产量由暖温性灌草丛的1731kg/ hm2,增于热性灌草丛2718kg/ hm2,而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却分别下降35.0%和11.4%。
从垂直分布看,在海拔1000-1500m以上的地带,主要为天然牧地和乔(灌)草复合林牧地;在低于这个海拔高度的地带,以粮(经)草复合农牧地和乔(灌)草复合林牧地为主。仅就天然牧地来说,上述各水平区域的垂直分布尽管有所差异,但规律性均十分明显。在中温带和寒温带地区,东部的基带为草甸草原,向上依次出现温性草甸、高寒草甸和苔原;中部的基带为草原,向上顺序出现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甸、高寒草甸;西部的基带为荒漠,向上依次分布着荒漠草原、草原、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在暖温带地区,基带为暖温性灌草丛,向上分布有温性典型草甸。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基带为暖热性灌草丛,向上依次分布着暖温性灌草丛、温性典型草甸、寒温性草甸和高寒草甸;向下在局部河谷出现热性干旱型灌草丛;在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基带为热性灌草丛,向上出现暖热性灌草丛和暖温性灌草丛。在青藏高原地区,东部和中部的主体为高寒草甸,向下依次出现温性典型草甸、暖温性灌草丛、暖热性灌草丛和热性灌草丛;西部和西北部的主体为高寒草原,向上分布有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草甸,向下出现高寒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
除上述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天然牧地外,尚分布有“隐域性”天然牧地,主要是低湿地草甸、盐化草甸、暖热性草甸和沼泽。它们虽然主要是随着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变化而相应地出现,但在群落植物组成上往往反映出地带性气候的特征,所以称之为半地带性天然牧地更为合适。
2.2天然牧地资源的自然区域分布
根据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调查结果,我国拥有天然牧地39283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33100万h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41.4%和34.9%。为明了起见,现将前述26类天然牧地(面积很小的寒性苔原类除外)归纳为10类,并加上面积较大的零星草丛予以论述。在各类牧地中,温性草原(包括温性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三类)居首位,高寒草甸次之,高寒草原(包括高寒草甸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三类)和温性荒漠(包括温性草原化荒漠和荒漠二类)分别为第三、四位。这四类牧地之和占全国天然牧地的64.2%。其余各类牧地各占全国天然牧地总面积的比例均不及10%。
根据天然牧地资源所分布的纬度和垂直度的热量带,将全国牧地分为三个大区。在大区内,依据水热条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天然牧地类型,再划分若干区。
依照上述原则,可将我国牧地划分为三个大区八个区,名称如下:
I.北方温带牧地大区
(1)东北半湿润温性草甸草原和草甸区
(2)北部半干旱温性草原区
(3)西北干旱温性荒漠区
(4)华北半湿润、半干旱暖温性灌草丛区
II.青藏高寒牧地大区
(5)东部半湿润、湿润高寒草甸区
(6)西部半干旱、干旱高寒草原区
III.南方亚热带和热带牧地大区
(7)华中湿润暖热性灌草丛区
(8)南部湿润热性灌草丛区
(一) 北方温带牧地大区
本大区地域辽阔,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行政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新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11省(区、市),江苏、安徽、河南和陕西的北部,甘肃中部和西部,以及青海的西北部与东北隅。土地面积514.1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53.6%。该大区天然牧地面积19625.8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16312.1万hm2,分别占本区土地面积的38.2%和31.7%,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20.4%和17.0%,就天然牧地类型而言,以温性草原、温性荒漠和温暖热性草甸面积较大,依次占本大区牧地的36.8%、28.3%和17.0%。依据水分条件,本大区可划分成四个区,即东北半湿润温性草甸草原和草甸区、北部半干旱温性草原区、西北干旱温性荒漠区和华北半湿润、半干旱暖温性灌草丛区。(表1)
东北半湿润温性草甸草原和草甸区的天然牧地面积占本大区牧地面积的21.0%。从牧地类型看,以温性草原面积最大,温性草甸次之,各占该区天然牧地的50.4%和32.7%。
北部半干旱温性草原区的天然牧地面积占本大区牧地面积的25.7%。牧地类型以温性草原占优势,其次为温性荒漠,各占该区天然牧地的68.7%o和15.5%。
西北干旱温性荒漠区的天然牧地面积占本大区牧地面积的46.2%。牧地类型以温性荒漠为主,其次为温性草原和温性草甸,依次占本区天然牧地面积的52.6%、17.9%和14.8%。
华北半湿润、半干旱暖温性灌草丛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地处暖温带,其天然牧地面积占大区牧地面积的7.1%。面积最大的牧地类型为暖温性灌草丛(含少量广温性灌草丛),其次为零星草丛,各占该区牧地的59.3%和29.5%。
表1 北方温带牧地大区各类天然牧地面积统计表(万hm2)
东北半湿润温性 北部半干旱 西北干旱 华北半湿润半干旱
草甸草原和草甸区 温性草原区 温性荒漠区 暖温性灌草丛区 合 计
------------------ ---------------- ----------------- ------------------ ----------------------
面积 可用面积 面积 可用面积 面积 可用面积 面积 可用面积 面积 可用面积
温性草原 2075.6 1817.3 3472.2 3075.0 1620.8 1474.0 49.5 41.3 7218.1 6407.6
高寒草原 26.8 22.1 614.9 560.3 641.7 582.4
温性荒漠 785.7 611.9 4772.5 3348.8 5558.2 3960.7
高寒荒漠 156.1 116.3 156.1 116.3
温暖热性草甸 1346.2 1125.5 551.1 472.3 1340.9 1166.1 103.0 85.6 3341.2 2849.5
高寒草甸 504.6 459.2 504.6 459.2
暖温性灌草丛 130.5 124.7 65.2 55.6 823. 6 750.1 1019.3 930.4
沼泽 204.7 159.8 6.4 5.1 26.6 24.4 3.1 2.8 240.8 192.1
零星草丛 358.8 269.9 148.7 130.1 28.6 25.6 409.7 388.3 945.8 813.9
合 计 4115.8 3497.2 5056.1 4372.1 9065.0 7174.7 1388.9 1268.1 9625.8 16312.1
注:温性草原包括括温性草甸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三类;高寒草原包括高寒草甸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三类;温性荒漠包括温性草原化荒漠和荒漠二类;温暖热性草甸包括寒温性、温性、暖热性和广温性草甸四类。(下同)
(二) 青藏高寒牧地大区
本大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行政区域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南部、祁连山山地和环湖盆地,四川省西部及云南省西北角,土地面积200.0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20.8%。该大区有天然牧地12713.5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11086.4万hm2,分别占本区土地面积的63.6%和55.4%。天然牧地类型以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占绝对优势,各占本区牧地面积的45.4%和40.6%。依据水分条件和主要牧地类,将其分为东西两区:东部半湿润、湿润高寒草甸区和西部半干旱、干旱高寒草原区。(表2)
东部半湿润、湿润高寒草甸区的天然牧地面积占本大区牧地面积的47.5%。牧地类型以高寒草甸占优势,达74.2%,其次为温暖热性草甸和高寒草原,各占10.4%和9.0%。
西部半干旱、干旱高寒草原区的天然牧地面积占本大区牧地面积的52.5%。牧地类型以高寒草原为主,占69.2%,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次之,各占19.3%和8.1%。
表2 青藏高寒牧地大区各类天然牧地面积统计表(万hm2)
东北半湿润、湿 西部半干旱、干
润高寒草甸区 旱高寒草原区 合 计
------------------------- -------------------------- -------------------------
面积 可利用面积 面积 可利用面积 面积 可利用面积
温性草原 50.5 47.0 185.3 170.1 235.8 217.1
高寒草原 543.2 482.0 4620.7 3855.9 5163.9 4337.9
温性荒漠 15.2 13.8 15.2 13.8
高寒荒漠 52.6 23.4 544.2 419.6 596.8 443.0
温暖热性草甸 628.1 555.0 18.7 17.5 646.8 572.5
高寒草甸 4477.3 4140.6 1292.1 1202.3 5769.4 5342.9
暖温性灌草丛 36.4 29.0 36.4 29.0
暖热性灌草丛 30.3 23.3 30.3 23.3
沼泽 35.2 27.5 2.0 1.1 37.2 28.6
零星草丛 88.4 78.3 88.4 78.3
未划类型牧地 93.3 93.3
合 计 6035.3 5406.1 6678.2 5680.3 12713.5 11086.4
(三) 南方亚热带和热带牧地大区
本大区位于秦岭、伏牛山、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行政区域包括湖北、湖南、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贵州省(区、市),四川东部(含重庆)、云南的大部、安徽、河南、江苏、陕西和甘肃5省的南部。土地面积245.9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5.6%。该大区天然牧地面积及其可利用面积分别为6944.0万hm2和5701.0万hm2,各占土地面积的28.2%和23.2%。本大区以零星草丛面积较大,占天然牧地面积的37.8%,其余类型依次为暖热性灌草丛和热性灌草丛(含少量广温性灌草丛),分别占30.2%和16.4%。主要依据热量条件,将本大区分为华中湿润暖热性灌草丛区和南部湿润热性灌草丛区。
华中湿润暖热性灌草丛区地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大致分布于秦岭、伏牛山、淮河以南,北纬24°以北,邛崃山和横断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其天然牧地面积及其可利用面积分别为5360.4万hm2和4436.9万hm2,各占大区牧地的77.2%和77.8%。牧地类型以零星草丛面积最大,暖热性灌草丛次之,分别占本区天然牧地的41.7%和37.0%。
南部湿润热性灌草丛区地处南亚热带和热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区在福建省位于戴云山、博平岭以东,在广东和广西大致位于北纬24°以南;西部区位于哀牢山以西。本区天然牧地面积为1583.6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1264.1万hm2,分别占本大区牧地面积的22.8%和22.2%。牧地类型以热性灌草丛占优势,其次为零星草丛,各占本区牧地的67.8%和24.6%。(表3)
表3 南方亚热带、热带牧地大区各类天然牧地面积统计表(万hm2)
华中湿润暖热性 南部湿润热性
灌草丛区 灌草丛区 合 计
-------------------------- --------------------------- ---------------------------
面积 可利用面积 面积 可利用面积 面积 可利用面积
温暖热性草甸 199.4 168.7 6.2 5.4 205.6 174.1
高寒草甸 98.1 81.3 98.1 81.3
暖温性灌草丛 771.6 603.4 771.6 603.4
暖热性灌草丛 1981.9 1551.8 113.6 88.2 2095.5 1640.0
热性灌草丛 65.2 48.3 1074.1 839.1 1139.3 887.4
沼泽 8.7 4.1 0.6 0.6 9.3 4.7
零星草丛 2235.5 1979.3 389.1 330.8 2624.6 2310.1
合 计 5360.4 4436.9 1583.6 1264.1 6944.0 5701.0
注:1.热性灌草丛包括湿润型和干旱型热性灌草丛二类。
2.台湾省和香港、澳门地区资料暫缺。(下同)
2.3 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天然牧地资源的垂直地带分布
亚热带和热带的地区天然牧地资源的垂直分布明显,平原和丘陵地区通常以零星草丛为主,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成片天然牧地的比重逐渐增加。如以1500米(中、南亚热带和热带)和1200米(北亚热带)为界,低于这个海拔高度的低山丘陵区,零星草丛可占该区天然牧地的52%,而高于这个海拔高度的中高山区,则基本上为成片牧地。海拔从低到高,依次出现热性灌草丛、暖热性灌草丛、暖温性灌草丛、温性典型草甸和高寒草甸。
中高山地带共有天然牧地1864.2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1490.1万hm2,分别占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天然牧地面积和可利用面积的26.8和26.1%。(表4) 从省(区)的分布看,以云南和四川面积最大,各占本地带牧地面积的46.5%和39.0%,其次为甘肃、湖北和河南,依次占5.1%、4.0%和3.1%,其余7省均小于1%,江苏、江西、广东和海南4省没有中高山牧地。从类型分布看,以暖热性灌草丛面积最大,暖温性灌草丛次之,分别占本地带牧地面积的42.6%和35.7%,温性典型草甸和高寒草甸仅各占16.8%和4.9%。从自然区域看,中高山牧地集中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西部高原山地,约占95%,其中,甘肃、四川和云南的天然牧地以中高山地带居多,分别占各省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天然牧地面积的100%、73.8%和64.2%。其余省区的天然牧地均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
表4 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中高山地带天然牧地面积统计表 (万hm2)
暖热性灌草丛 暖温性灌草丛 温性典型草甸 高寒草甸 合 计
-------------------- ---------------- ----------------- ------------------ --------------------
面积 可利用面积 面积 可利用面积 面积 可利用面积 面积 可利用面积 面积 可利用面积
云南 515.2 375.9 265.9 194.2 84.2 62.3 1.7 1.2 867.0 633.6
四川 275.2 239.4 187.0 155.9 197.9 179.0 67.7 54.0 727.8 628.3
贵州 10.1 7.6 5.3 4.1 15.4 11.7
甘肃 51.1 44.4 22.5 21.6 21.5 20.6 95.1 86.6
陕西 9.8 8.8 1.5 1.3 11.3 10.1
河南 57.8 4.3 57.8 54.3
湖北 73.5 51.6 2.0 1.5 75.5 53.1
湖南 9.8 8.9 9.8 8.9
广西 2.5 1.8 2.5 1.8
福建 1.3 1.1 1.3 1.1
浙江 0.7 0.6 0.7 0.6
合计 794.9 618.8 665.0 525.7 313.4 269.8 90.9 75.8 1864.2 1490.1
注:1. 本表与表2—5的数据由刘建华提供的资料统计得出。
2. 中高山地带指:中、南亚热带和热带1500以上,北亚热带1200m以上。
3. 未包括近期难以利用的高寒沼泽1.3万hm2。
4. 行政区域:云南省不包括丽江专区、怒江和迪庆自治州;四川省不包括甘孜和阿坝自治州;安徽省不包括宿县和阜阳二专区以及淮北和淮南二市;陕西省为汉中、安康和商洛三专区;河南省为南阳、信阳二专区;甘肃省为陇南地区。
2.4 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大片天然牧地资源的分布
此处的大片牧地指每块在666.7 hm2 (万亩)以上的天然牧地。大片牧地可以形成规模经营,为建立各种形式的畜牧场提供了牧质基础。所以,在以牧地分布零散为特点的南方地区,大片牧地资源对于畜牧业生产,特别是对商品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农业部主持的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调查资料统计,我国亚热带和热带牧地资源分布的主要16个省(区、市),共有万亩以上的大片牧地9622片,计1864.3万hm2,占该地区牧地总面积的26.8%。表5的数据表明,各省区均有万亩以上的大片牧地,其中以云南省遥遥领先,其片数和面积分别占全区的42.2%和43.8%,其后依次为四川、湖北和广西,其他各省区所占比例均小于7%。大于10万亩的特大片牧地,共有379片,仅占总片数的3.9%,但其面积却占大片牧地总面积的22.4%,且集中分布在滇川和川鄂交界之地,占特大片牧地面积的84.7%。万亩以上的大片牧地有两个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即滇川黔鄂湘中高山分布区和滇黔桂粤低山丘陵分布区。据统计,中高山分布区的天然牧地面积共1447.0万hm2,其中大片牧地面积占49.0%,远远大于全区大片牧地占全区牧地总面积的27.1%的比例。同时,该分布区的特大片牧地的片数和面积,分别占全区牧地的60.0%和54.5%,而其土地面积仅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5.5%。可见,这一分布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雄厚物质基础。低山丘陵分布区的天然牧地面积共784.9万hm2,其中大片牧地面积占29.1 %,这亦为大力发展养殖业,特别是养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表5 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大片天然牧地资源统计表(面积:万hm2)
1—5万亩 5—10万亩 >10万亩 合 计
--------------- --------------- -------------- --------------------
云南 3486 454.3 390 174.9 181 186.8 4057 816.0
四川 1199 151.6 121 56.0 84 111.6 1404 319.2
湖北 842 116.2 81 38.0 55 69.4 978 223.6
广西 863 114.6 89 40.5 35 36.8 987 191.9
湖南 560 62.9 31 14.0 7 9.5 598 86.4
河南 368 39.6 27 12.2 17 18.6 412 70.4
江西 257 30.5 9 4.1 1 1.4 267 36.0
贵州 215 23.0 215 23.0
海南 94 13.7 12 5.8 106 19.5
福建 141 16.6 2 1.0 143 17.6
安徽 137 15.8 137 15.8
广东 94 10.6 5 2.4 1 0.8 100 13.8
浙江 79 6 3.1 85 12.3
陕西 80 10.6 80 10.6
江苏 49 6.4 4 1.8 53 8.2
合计 8464 1075.6 775 352.8 383 435.9 9622 1864.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64-339461.html
上一篇: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一)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下一篇: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三)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