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学整体性、学科体系性、教学系统性

已有 4112 次阅读 2013-12-23 18:3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虽然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算不上是发达国家,但是,就重视程度而言,肯定是最重视自然科学的国家之一。这种高度重视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人们迫切的等待回报或是好消息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首当其冲的高校,也就自然的必须承担起其义务。然而,虽然高校自身一个劲的发出各式各样的喜报,然而,其引进人才的迫切需要及对人才的定义却自觉或不自觉的在否定自身培养的人才。这种形式与内涵的不协调是大家所熟视无睹的。

      显而易见,高校必须改变面貌。那如何改变呢?第一轮,用多种量化的指标体系进行的数字化评估。其基本的立足点是: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这类指标形成一个系统,从而,这类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执行下来后,论文数上去了,教学质量未见明显提高。而且,校内的各类矛盾升级,道德水准滑坡。

      因而,无论有多大的反对意见,必须对高校进行整顿。但是,又不能直接的用行政手段搞细节,也就只能选择搞评估了。换一种评估。

      这个新评估虽说还没有完全出台其全貌,但是,先入为主的批评已经出现了。本博文认为,下面三个问题是根本问题,能否解决就看如此评估了。

      我国高校的第一类错觉是出在对科学整体性的认识上。科学整体性是一个全局性概念,他指的是各类具体学科的内在本质的同一性。虽说对这种整体性的具体内容有多方面的不同意见,但是,对其存在性是肯定的。一般地说,我们说科学的整体性是就一个国家范围内而言的。但是,在很多高校,把科学整体性(科学的抽象同一性)等同于本校覆盖全部学科的形式化完备性,评估中用的也是这样一个指标(学科齐全率)。妄图在一个大学内实现科学的整体性,有这种可能性吗?你可以覆盖全部学科类别,但是,如果这类学科在你这所高校并没有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系统,而只不过是各自独立的存在,则科学整体性就谈不上。

      第二类错觉是源于对学科体系性的认识水平错位。学科的建设不是出于本校自身对学科本质的把握深度和广度,而是出于满足“市场需求”。原则上,就算是有某种“市场需求”,你一个学校能在很短时间内组织起相应的学科群体吗?你既然过去没有这类学科,那么一个门外汉如何能在短时间内组织(招兵买马)起一个有水平的学科群体,并使之运作正常呢?只有一个办法,按企业化模式运作。企业化模式运作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产品数量考核制度+成本(核算)最低化原则。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我国高校基本上是按企业化模式运作的。学科的体系性全盘让位给“市场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错觉也出现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上。

      第三类错觉是源于对教学系统性的认识水平错位。教学基本上以行政方式确定,形式上的近乎完美性有效的掩盖了专业知识及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学习上的缺斤少两。教科书、教师队伍、学习时序、及考核成绩基本上脱离了系统性传授专业知识及学科理论的目标。使得教学质量显而易见的下跌。引起各方的不满。

      以上三类错觉能否由新一轮的评估加以纠正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教授治校不见得是一个出路,原因吗大家心知肚明。但是,用510年时间把这类基本问题解决后,教授治校可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752226.html

上一篇:年终算帐: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下一篇:科学研究上没有捷径可走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2 郑小康 郑学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1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