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19年11月1日周五。开卷有益!欢迎您来到《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第151期!没有天生的专家,唯有每天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实践和提升!
上图:2019年11月1日周五,高绪仁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暨徐州二院骨科膝肩髋关节专家门诊为肩关节疼痛、肩袖损伤的患者进行规范化体格检查。
今天有人问我:“高主任您好!韩国肩关节专家Kyung Cheon Kim是怎么用关节镜下双滑轮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的?”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昨天在《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第150期我们分享了美国牛仔肩关节大师Stephen S. Burkhart2007年发表的的肩袖双排修复Double-Pulley双滑轮手术技术。但是,Stephen S. Burkhart内排和外排之间没有用缝线桥技术连接起来。
韩国的肩关节大师Kyung Cheon Kim发表了他们的关节镜下双滑轮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既使用了双滑轮技术,又使用了缝线桥技术,从结构上显得肩袖被修复和压附地更加完美。
韩国的肩关节大师Kyung Cheon Kim具体是怎么进行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的呢?
首先进行肩峰下滑囊清理暨肩峰下减压。准备肩袖的足印区。
上图:准备好肩袖的足印区骨床。
贴着软骨缘置入两枚5.5mm直径的带两根线的带线锚钉。前内侧锚钉置于足印区的前内侧,第二个锚钉置于第一个锚钉后面1.5-2.0cm处。
上图:贴软骨缘置入两枚带双线的带线锚钉。
从外侧入路观察,用Banana Lasso逆向过线器穿过肩袖抓住前侧锚钉上钉眼同侧的一根蓝线和一根白线穿过肩袖组织。然后用同样方法再重复3次,将四组线都穿过肩袖组织。
上图:通过4次带线,将内排两个锚钉上的四组线都穿过肩袖组织。
将第2组和第3组上的蓝线从外侧套筒拉出来。用针穿上第三组上的蓝线后,从第二组上的蓝线中间刺过去。
上图:将第2组和第3组上的蓝线从外侧套筒拉出来。
上图:用针穿上第三组上的蓝线后,从第二组上的蓝线中间刺过去。
从前侧套筒向外拉第一组里面的蓝线。从而将第3组上的蓝线拉着穿过了第一颗带线锚钉上的针孔。然后将第一颗带线锚钉上的蓝线扔掉。这样第2个带线锚钉上的蓝线就穿过了两个带线锚钉的钉眼。
上图:从前侧套筒向外拉第一组里面的蓝线。
上图:将第3组上的蓝线拉着穿过了第一颗带线锚钉上的针孔。
这样,后面带线锚钉上的蓝线就穿过了两个带线锚钉。将后面带线锚钉上蓝线的后面游离的线头也拉到前面的孔中去。
上图:第2颗带线锚钉上的蓝线在两个带线锚钉之间了。
上图:将后面带线锚钉上蓝线的后面游离的线头也拉到前面的孔中去。
前面锚钉上的两根白线两者之间打个滑动结。后面锚钉上的两根白线之间打个滑动结。将白线打好内排结之后分别拉到外排,用外排钉挤到外排的孔里面去形成suture bridge缝线桥结构。
上图:前面锚钉上的两根白线两者之间打个滑动结。后面锚钉上的两根白线之间打个滑动结。
上图:将白线打好内排结之后分别拉到外排,用外排钉挤到外排的孔里面去形成suture bridge缝线桥结构。
最后,将穿过两个钉孔的蓝线拉出来,打个非滑动结。然后剪线。完成双滑轮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
上图:suture-bridge缝好之后,将穿过两个钉孔的蓝线拉出来,打个非滑动结。
上图:完成双滑轮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
此种方法快捷方面,内排压的也非常好,值得推荐使用。
“借问肩痛去哪里,路人遥指高绪仁”。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肩关节的问题,欢迎您登录高绪仁好大夫在线网站进行咨询!网址链接https://gaoxurendr.haodf.com/ 谢谢!
高绪仁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骨科关节病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组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关节外科膝肩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手术品牌专家
参考文献:
Kyung Cheon Kim,Kwang Jin Rhee,Hyun Dae Shin.Arthroscopic double-pulley suture-bridge technique for rotator cuff repair.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8) 128:1335–1338
关键词:肩袖损伤 双滑轮缝线桥技术 Double-Pulley Kyung Cheon Kim 韩国 高绪仁 江苏省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徐医附院 徐州二院 骨科 肩关节 关节外科 肩关节疼痛 肩膀疼 肩痛不等于肩周炎 肩周炎 冻结肩 肩关节粘连 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腱 炎症 损伤 撕裂 肩关节镜微创手术 反式人工肩关节及置换手术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