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科研生活:避免碌碌无为的感觉 精选

已有 45591 次阅读 2015-6-30 09:44 |个人分类:读书偶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避免, 碌碌无为

邵鹏博士的博文“顶尖大学里,彻底的失败者,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02703-901228.html  ”一文提出了一个很好地问题,那就是不管是什么学校出身的,每个人都曾经有自己的梦想,都曾经有达到人类杰出地位之可能,可是时间流逝,大多数持有这种可能前景的人并没有如其所愿,于是很多人都有一种碌碌无为的烦恼。事实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受到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所困扰,这种心情并不美好,很多时候甚至还转化为负面情绪和负能量,更甚者走向了精神崩溃。那么什么是碌碌无为?为什么会有碌碌无为的感觉?如何才能走出碌碌无为的感觉?下面是个人浅见。

所谓碌碌无为按字面解释是,表现平庸,没有作为。实际上,由于社会资源所限,绝大多数人都必然是表现平庸,作为上也不能都是惊天动地,因此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没有碌碌无为的感觉,社会总有幸运儿,因此也不是所有人都会有碌碌无为的感觉。之所以产生碌碌无为的感觉,可能来自于如下几种原因:

原因一、跟周围相比,地位相对不高,成绩相对不明显。这是一种相对比较而得到的结论。事实上,只要人还不断的劳动和生活,就不可能一点作为也没有,说不作为是过分的,碌碌无为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比于有些有较大作为的人,可能就显得作为不充分。

原因二、跟自己的理想比,自己的作为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几乎每个人都会在幼年时期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期待,有些人可能会将期待更明确为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辛勤劳作的效果逐渐水落石出,没有自我预期那般好,就产生所谓的自我碌碌无为的感觉。

原因三、跟自己的能力比,自己的作为没有体现能力。很多人曾经很聪明,曾经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曾经在很高的平台上,这些潜在的优质资源在很多情况下最终都会转化为个人价值的社会体现。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成绩跟这些资源的潜在势能相比显得偏低,也会产生碌碌无为的感觉。

人一旦产生碌碌无为的感觉,就可能会陷入焦虑,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感觉很无助,这种心情对于生活是非常有害的。及时认清自我认知的准确度,走出碌碌无为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要走出这种心态,个人以为,正确认识如下几个问题很重要:

一、正确选择自己的方向,走自己的路;

  所有的人在这个世界理论上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但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压迫大多数人服从集体的选择而非个人的真正合适的路线。于是就出现了各种错位的人生之路。不适合学某个专业的同学为了热门而选择了这个专业,不适合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因为待遇和社会地位等原因选择某项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质,这些潜质并不能在所有的领域内都能轻易得到发挥。如果非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内拼命,那只能是平庸的结果。选对了道路就可能感觉到很轻松,甚至很惬意,选择不正确,就处处觉得别扭。这种别扭感往往就是道路错位的现象。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纪录片,一个从事极限运动的人在别人看来非常危险,事实上他也在我看过他的纪录片不久,因为一次穿着翼服飞行失败而死去。这个人可以徒手爬上特别陡峭的悬崖,可以徒手光脚走悬挂在两个悬崖间的钢丝,可以穿着像翅膀的衣服从山上向下滑翔。每一项运动都让人心惊肉跳。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在回答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极限运动时,他很坦率,他说他能感觉到自己内心的躁动,如果做普通的工作,他将控制不住自己,可能很快就沦为罪犯。只有从事极限运动,让他找到了安静。

 从事科学研究,尤其是数学研究也是需要特殊天赋的。有天赋的人可以比较轻松,而天赋不足的人尽管很努力,但是效果不好。华罗庚说他读书从来就没有觉得不自然,而不自然恰恰是大多数学习数学的人共同感觉,这就是天赋的差别。

 要避免碌碌无为,或者避免有碌碌无为的感觉,最好就是自我选择自己的路,而且是一条跟他人比有差异的路线,避免挤独木桥,避免扎堆,扬长避短。那个一辈子研究中途岛上信天翁的科学家因此成为信天翁乃至动物界的大牛,那个常年待在丛林里与猩猩一起生活的女科学家也找到了自己的感觉。这些都是自我选择的,最终也可能成就了自己的梦想。而错误的路线(可行的路线可能很多,而错误的路线也可能很多)必将带来大的阻力。

二、明确认识自我能力,适可而止;

 人的能力先天是有差别的,不管在任何领域,都是如此。这是人的不公平一面,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机会。我们总强调有自知之明,其实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缺少自我审视的能力,我们只能依赖外界对我们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这种评价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科学,也并不正确。那些盲目攀比的行为导致的感觉并不真实,仅仅是虚荣心的投影。前不久,一个大连女孩在毕业不久从一个很好地工作岗位上自杀了,就是因为她一直活在她父母的压力中,对自己的能力缺少认同,在压抑了20年之后,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虽然她是被迫做了各种选择,即便如此,也可能说明她并没有自我认可。对自己能力过高或者过低的认知都可能导致悲剧。因此,学会自我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认知自我,并且恰当的评价自我,这还是个难题。

三、审时度势,判断路途的终点;

 有很多时候,我们有碌碌无为的心态更多的是对当前进展的不满意,并不是路线的错误,也不是毫无建树,仅仅是速度不够快。在中国的今天,持有这种心态的人比例很大,因为社会变化很快,发展速度高,每个人似乎都不能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速度。于是很多人就有发展速度焦虑。实际上,不是每个领域或者每个课题都会在特定历史时期都和其他领域或者课题有相同的发展速度,社会的发展遵循一定的先后发展次序,有重点,有先后。当我们处于某个相对滞后的领域,我们可能需要更耐心的积累

  有时候还可能是我们距离最后的成功还有点点些许的距离,好比马拉松还有最后一公里,但是由于缺少上帝作为裁判给出冲刺的哨声,我们因此对未来距离的长短无法做出判断,就可能产生一种恐惧,生怕自己走不到自己想要的终点。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重要的是判断自己的路是否真的值得走下去。华罗庚强调做科研,要懂得进攻,也要懂得退却。但是无论是进攻,还是退却,都需要做个相对准确的判断。好比长征中的四渡赤水,就是需要灵活的判断。这种人生的艺术并不容易把握。但是缺少这样的判断,进退都可能失据,都可能丧失机会。

四、调整自己的心态

 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很努力了,只是因为诸多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选择走当下的路。只是我们走在不得不走的路上,还不断假设走在其他的路上。我们不能说,今天已经从事某项工作了,还假设当年如果考另外一个专业会如何。这种不断地沉浸在不合理的假设中的做法最大的伤害就是自己。我的一个曾经的学生,因为科研遇到点困难,就陷入了焦虑。其实他已经焦虑多年。上大学的不如意(其实大学已经很好),课题的不顺利,毕业工作的短暂障碍,都让他不断回头想起一直很顺利人生的第一个不顺利的原因。并且将所有现在的不顺利都归结为那个不顺利。这样就背着越来越重的包袱,终于有段时间,他陷入了失眠,甚至更严重。迄今我也不知道他是否已经走出了这种心理循环。实际上,当我们走上了一条路,只要是合理的,就应该开心的走下去,既来之,则安之。此时,我们更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认识到生活的当下是一生的某一个静态的片段,未来还有很多美好的时光。我们只要能够让自己安静,就能够让自己幸福。很多时候,我们不幸福,并不是因为什么不好,只是自己不想幸福。

五、有张有弛,把生活当走路。

 现在要问在中国的大多数年轻人的感受,那就是累。紧张是一种常态,疲劳也是家常便饭。这是一种集体的焦虑。我们还没有学会休息,没有学会让自己慢下来,似乎多做一个小时就是多点成绩,似乎多忙碌一点就会多点安慰。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那些最消耗时间的人获得了最好的效果,而是那些张弛有度的人更能够得到更好地结局。最近看一行的《佛陀传》和泰戈尔的《人生的亲证》,都在提倡一种清静的生活方式。当然,清静的生活方式不是无为自私的方式,而是以自我身体达到最佳状态的方式进行自我的展示。看起来慢,实际上拥有更好的效率。那些急急忙忙,行事匆匆的人未必有好的效果。

 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但是这种境界并不能轻易达到,我们还需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智慧,在生活的步伐中不断地体验生活,不断的自我提高。只要我们是始终真诚的,只要我们始终追求非自私的目标,我想不管未来达到什么位置和层次,我们都不会悔恨和羞耻。选好自己的方向,认清自己的实力,判断当下的阶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建立有张有弛的生活方式,似乎就可以让我们避免进入碌碌无为的感觉,即便偶尔有这种感觉,也如傅雷所说,“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空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压倒罢了;所以你在战胜你外在的敌人之前,必先勇于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和堕落,只消你不断的自拔和更新。” 

ps.最近也在自我反思中,谨以此文自勉。

silong.peng@ia.ac.cn

2015.06.3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01631.html

上一篇:如何珍惜每一次挫折
下一篇:新时期读书的价值
收藏 IP: 159.226.181.*| 热度|

82 陆泽橼 魏武 徐旭东 赵少杰 黄永义 王洪吉 张文增 王德华 刘俊伟 吴桦 鲍海飞 李本先 李宇斌 刘自然 武夷山 施安路 秦占杰 许方杰 石宁 褚昭明 郑永军 李久煊 朱朝东 彭美勋 易奎 汪晓军 李冰 李雄 王磊 胡贵平 赵伟 谷加存 彭真明 李伟钢 陈洋 栾合密 朱长青 张大成 曹周阳 梅钢 尉石 刘杰 农绍庄 马闫 杨思洛 王国强 杨晓慧 李丽莉 逄焕东 梁洪泽 余世锋 韦玉程 韩涛 汤俊 杨顺华 郭景涛 罗帆 陈理 薄录吉 刘晓丽 孙斌斌 陈鹏云 胡伟 姚文 王成玉 王继慧 张海权 李卓亭 唐小卿 郭伟欣 insatiable liangliyong25 qzw sos139 rucjjj biofans enet37 qfyx zjzhaokeqin sypoplar xuqingzheng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