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科研:学会勇敢地合作

已有 9585 次阅读 2011-3-23 16:44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合作

记得读研究生的时候,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同一个导师门下的同学之间很少有真正的合作(简单挂名的除外,现在工科论文乱挂名的现象太严重了)。后来随着科研经历的进一步扩充,才发现,这不是学生之间的问题,整个中国学术界都存在着合作的障碍。前不久,读了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阿蒂亚写的小册子《数学的统一性》,他特别提到他的学术特色就是喜欢合作,他独立撰写的文章并不多,大多数重要的成果都是合作的。我以为这正是中国学术很不成熟的一面。在当今科学研究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我们尤其需要学会合作。
 
不合作的原因之一是署名纠纷。中国学者对署名是非常敏感的,包括老师和学生之间都要排先后,更别说和别的老师合作了。这中间有单位或者社会考核的时候对成果的认定简单化的从作者的排名上认定,也有赢者通吃的社会陋习决定的。著名的华人学者杨振宁和李政道关于诺贝尔奖的领奖次序的纠纷至今还是学术界的笑话。两个量级差不多的人本来应该合作的很好,但是就是由于署名的问题导致了无法就成果进行分享。
 
署名是有解决方法的。署名次序这个问题在欧美也不是不存在,但是大多数遵循一个字母排序法,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姓氏笔画。这样大家都不用操心排名。不过姓名以字母Z开头的自然就不大高兴,字母A开头的乐开了花。但是一旦这么定了之后,大家反而不重视了,因为知道你排名第一就是因为沾了父母的光,不是能力。他们更多的重视通讯作者。不然,丁肇中的课题组的论文作者达到几百人,还不知道要因为署名问题打多长时间的嘴仗,估计要是在中国,丁肇中只能去见马克思。
 
署名真的那么重要么?我们之所以很在意署名的次序,其实更多的在意科研成果带来的个人社会效益,比如带来名和利。不过就我个人看来,99.999%的中国论文是带不来什么像样的名和利的,最多就是发表出来了而已,并没有像样的影响力。说到底,不值得我们这么死气摆列的挣个你死我活。记得读书的时候我给自己一个说法,如果我和我的师弟们合作的论文能够获得国际上重要的承认,比如诺贝尔奖,别说第二第三,就是第100名,我也很光荣。问题是,即便我想在诺贝尔奖论文第100名署名,迄今还没有这个机会。所以,在这个心理下,我和师弟们的合作论文是很多的,我都不是第一作者。唯一一次,还是因为按照字母排序,我占了先,但是等到发表之后,顺序还是在后。不过我确实遇到了科研评估上的麻烦,很多地方填写论文的时候,要求填第一作者的文章,结果,我读研的时候,老师的姓名字母比我靠前,到了这个单位,学生在前。我自己独立撰写过十几篇论文之后,就是学生整理,结果算下来,我自己第一作者的文章不到10%。这个比例在中国应该是低的。
 
不能合作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中国学者普遍缺少问题。中国学者的基本功普遍较好,但是提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大多数时候是不知道解什么问题。有名的问题不敢接,没名的问题不好找。再加上心理不断地有成名成家的思想,好问题自然就更不好碰到。导致中国学者的科研举步维艰(对于理科来说尤其如此)。好不容易有个想法,自然就视为珍宝,不希望与人分享,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思路会越来越少,好成果就是得不到。(大脑很奇怪,越用越好,越不用或者用的不恰当,越是效率低)。在当今信息社会里,跨学科的课题是最有潜力的,可是跨学科课题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得特别深入,只有深入的合作才可能发挥各自的水平,作出更有竞争力的科研成果。阿蒂亚就是个典型,他涉及了好几个数学领域,(因为做统一性么),就找了每个领域的最好的数学家讨论问题,成果出的也较多。假如他一个人去做,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大打折扣。
 
中国学者的不合作还有虚荣心作怪。中国历来有文人相轻的传统。做学术研究虽然和传统意义上文人不同,但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传统还是影响很大。和别人合作,难免有个分工,在分工中有时候会需要有个主次之分。这种身份差别导致不少人心理不适应。我们的社会在团队合作上只有一个情况是成立的,那就是有个绝对的领导存在,在一个绝对领导下,很多人是可以合作的,假如没有这个领导,真正的合作寥寥无几。很多国家大项目看似合作,其实只不过是形式,是一种分配经费的办法罢了。真正在研究阶段,还是很少有合作的。
 
思想剽窃,似乎有点古老的话题。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是存在过思想的剽窃的。但是,现在互联网非常的发达,信息短时间内就可以传遍全世界,如果是真正的好成果,没有人敢去剽窃的。不管是投稿,还是跟别人合作,都不至于说被剽窃了思想。有这种担心的人可以彻底的放心。当然,一个真诚的合作伙伴很重要,选好人是关键。我给学生们说过,我的最好的成果一定是我自己做的。所以,即便学生的成果再好,也不会变成自己的。著名的小波分析专家mallat的博士论文发表的两篇著名文章(引用超过10000次),导师没有署名,是独立署名的。
 
总之,合作是学术研究的大趋势,假如我们不能突破心理障碍,还停留在署名、剽窃等不伦不类的想法上,只会让自己的青春逝去,一辈子得到的虽然是自己的,但是并不出色的成果,也不是什么令人高兴的事。勇敢地合作,只要做出好结果,即便有点点争议,也是有荣耀的争议,不能在什么还没有的时候,就吵着争利益。先把桃子摘下来,然后再讨论分配方案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425522.html

上一篇:跟马斯洛学习心理健康
下一篇:小波多尺度分析的发明:跨学科创新的典范
收藏 IP: 159.226.21.*| 热度|

30 唐常杰 谢鑫 姜宏斌 郭保华 廖聪维 罗晓敏 徐耀 金小伟 曹贺贺 罗帆 杨牧川 文双春 周起超 郭桅 黄晓磊 华力为 吕泰省 曹小晶 朱晓刚 沈栋 曾宇怀 孟津 鲍永利 vigorous liguoshuai xchen adinaliu jiaol lyb880919 pla

发表评论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