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留言:曾求教于“大牛”,或问道于“海归”,皆无所获。则就学名校、留洋外国,意义何在?
笔者回曰:“教科书是已经有定论的东西,当然都是差不多的那些。平时简介的,基本也是那些东西。真正创新的思想,第一:要到他们发表的文章中去找;第二:要熟悉了以后才会谈。… … 越是正式的会议,越难听到有新思想的新突破。反而是非正式的场合——informal workshop,会议中或者summer school的tea break,有时甚至就是dinner chat,反而可以听到很多有启发的思想和观点。”
前日陈省身先生百年诞辰,杨振宁先生撰文纪念,曰:
“费米(Enrico Fermi,1901-1954)那个时候常常跟我们几个研究生到饭堂(cafeteria)去吃午饭。… … 一天,费米带了一位矮矮的、瘦瘦的法国人到饭堂,那天多半是费米和那位法国人交谈。… … 说那天韦伊主要是讲他猜想物理学家的一些新粒子可能与几何学/拓扑学里面出现的一些分类现象有关。。。后来果然韦伊和陈省身先后接受了Stone的邀请,创建了芝大数学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辉煌十年。”
看来尚需加上“Lunch chat”。
又:
国庆期间一友人来访,忆及往事。言其去南开讲演,提及:“今有抽屉一排,虚掩其一,余皆阖之;此即Chern Class之一例也!”陈先生在座,闻言大喜,邀之同席。席间论及数学与物理之关系,陈先生叹曰:
“物理行于前,而数学瞠乎其后。为何?皆因物理可先于逻辑,而数学则必基于逻辑。”
读杨先生文,有:
“陈先生说:“有一年我跟内人去参观罗汉塔,我就感慨地跟她说:‘无论数学做得怎么好,顶多是做个罗汉。’菩萨或许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罗汉谁也不知道那个是哪个人。所以不要把名看得太重。”等语。
可知陈先生之谦和,一以贯之也。
先生百年华诞,特以此文记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