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w2000200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w20002000

博文

高考志愿的选择:医学专业浅谈

已有 3638 次阅读 2022-6-22 10:55 |个人分类:观点评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国内高考刚刚过去,正是选择志愿的时侯,家中亲戚来咨询专业的选择,无意中看到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几位专家的访谈有以下一段:

 

某某:医学是比较稳定的一个学科,因为它的整个体系是逐渐建立、逐渐扩展,也有自身的行规,所以医学的变化不会太大,但知识会更多,技术更多。医学作为一个职业的意义是变化很小,医学是你只要努力学都能学得过去,跟数学是不一样的,跟计算机码农差不多,认真努力工作就能把这个事情拿下来,之后就能看病。随着你看病的资历越深,你的经验就会越好,越来越厉害。

对于家庭来说,我是觉得每个家庭的20个人里面平均要推一个人去学医,要不然以后到一定时候你心里很不安的、全家都不安。另外,医生不怕退休年龄。清华或农大毕业后成为高级公务员,但退休的年龄不是人人都能适应,而医生在那个年龄被很多人请去帮忙。

很多人会抱怨医生是不是很多苦,我觉得医生不苦、但比较累。医生这个职业的意义很多人其实没有搞清楚,它对于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其实是很清晰的。

家中亲戚曾咨询问病让我深为感慨,他去一家医院体检,某院对他说心脏有问题,让他带八万元去住院做开心手术,在审阅了所有检查和详细询问了病情后,我发现这是一个根本不必要的手术。另一次是他肾结石腰痛,被急症室找来神经科医生做诊治,开了一堆不相关的药,白白花钱还治不好病。

让人更感慨的是作为国内一所知名医学院的院长,对医学发展的如此见识,远不如九十年前的文化启蒙前辈,当年胡适曾有一篇文章谈到当年美国的医学教育改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院长佛来克斯纳在欧洲调研后,提出了一个以哈佛和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为模板的改革计划,当年美国医学院多如牛毛,大致相当于现在社区学院的两年制的电脑证书专业,合规认证过程中,几百所“医学院”团灭,只留下二十所左右,洛克菲勒基金会曾帮助这些医学院达标。以上可见,某院长对医学院的认识还停留在上百年前社区学院证书专业的水平。

笔者是八二年高考生,当地高中的第一名,化学当地第一名,全省第二名,数学物理是当地前三甲,数理化的综合实力,在全省也是名列前茅的,当时很多人惋惜,觉得我很不幸选择了医学院作为我的第一志愿。四十年后,成为了美国内科学院的会士,我又觉得很幸运,也许当年选择北大清华,多半是读化学或化工专业,那我就无缘也无法想象这一路碎石般的专业生涯竟是如此有趣,充满挑战而又丰富多彩。

我是国内接受的医学教育,包括基础和临床。我的生物医学的科学思维和专业学术训练则是在美国完成的,曾参与和完成过一些有趣的科研项目,比如核酸疫苗的创新改造,结肠癌基因的发现等等。随后我在美国接受了系统和严格的临床训练成为一名内科医生,接下来在一所非主流的医学院教了十多年的临床,带教过医学生及参与过教程编排,同时参与领导和管理一家医院,并创立了睡眠专科和实验室,在医学专业学会的某委员会干了四年,参与联邦医保的制定。更有趣的一段经历是参与医学院的招生,对医学院候选人进行面试和筛选,在招生委员会混了三年。现在我已经躺平了,除了任职两家医院的医疗主任,推掉了所有其他职务。

记得在国内上第一年的临床课的时候,讲补液和电解质平衡的是一位外科老师。这堂课引起了我对补液的好奇心和兴趣,思考了两个星期,我觉得可以设计一个自动补液器,用模糊数学和逻辑推导出一个临床模型(模糊逻辑的应用在一些高档家用电器如日系电饭煲还能看到)。当时还没有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概念,大学图书馆没有任何相关资料,我的中学同学在另一所大学读数学研究生,在他的帮助下,借出来几本模糊数学的参考书,钻研了一个多月后,我发现几乎不可能做任何模型。更不可思议的是,一年后我们被告知,那位外科老师的课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是错误的,在加重病房,补液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型程式,而是根据生命体征,整体病况,即时的电解质肾功能检测来做出决断的,即便以今天人工智能的水平,仍有相当差距。

从我在中美两边的经历来看,如果说医学院教育相当于本科,医学院毕业是不能挂MD的,只有完成了规定住院医生(Post Graduate)的训练,拿到了专业证书才能算MD。而国内医学院教育的水平相当于本科前的高中或中专水平,这其中多方面的缺陷,要经过一个痛苦和艰难的“补课”过程。只有当事人明白,若干年后,反思当年国内的医学院学习,高中时候的综合数理化的素质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浪费,这与两边培养的目标不同有关系。国内专注于培养有技术的医务工作人员,职业变化小,有技术和经验积累就会越老越厉害。而这边是培养医疗卫生的领导人材,专业技能只是基本功,生物医学领域的更新突破日新月异,需要终身不断学习才能保持状态,不勤奋会很快陈旧过时,越老越没有优势。

非常感激博士导师,他给了我非常棒的科学思维和学术研究启蒙,知识不过是证据的逻辑推理,新知识的拓展离不开新证据的发现。但是实验室的思维和临床思维完全不同,佛莱克斯纳的医学教育改革是将两者合而为一,近百年的发展,才能看出这步改革的高明和厉害,美国继承和超越老欧洲,成为了医学领域的领导者和创新前沿。如果医学教育仍旧是当年证书码农式的训练,学点技术,会看病,经验积累越老越厉害,那么生物医学绝没有现在的成就。在美国,许多顶尖的研究者是医生,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是一不是二。许多成功的海归学者由于局限于实验室学术经历,将学术研究和实验室思维误当成了临床思维,这只会误导临床实践,导致许多荒唐和脱离现实的后果。比如以晋升逼初中学术能力的临床医生出文章,后果便是论文作坊的大肆流行,大批垃圾假论文被曝光撤稿。更严重的是搞学术的包括许多海归,只具备高中水平的临床训练背景,以实验室的思维去带教和指导临床实践,背后的临床事故人命大多不会像假论文撤稿那么高调曝光。

美国有一百七十多所医学院,包括三十所左右非主流医学院(DO),医学院教程基本和主流医学院(MD)一致,除了保留残留的类似中医推拿的原始实践以外,主体都是以实证为基础,有相当水平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基本是当年改革模型的翻版。在任教的十多年间,医学教育模板进行了至少三次彻底的改革,每次改革从教程和教学方式都完全改过,我参与的最近一次,正尝试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辅助教学。医学院资格采取的是认证制度,如果不跟上主流发展,很可能下次认证就被淘汰了。

医学院入门也是一门学问,候选人是否合格,筛选因素包括成绩,医学成熟度,其他方面综合才能。成绩是最基本的门槛,反映了将来的学习能力,一般入选的学生多是大学的top 5%;医学成熟度和综合素质的考评,除了个人综述,简历和推荐信外,面试印象是最重要的。我见过有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因为面试不行而被淘汰的。当然,筛选是为了保证毕业质量,不是有钱付学费就能过关的。医学教育是难度强度不断递增的过程,到了住院医生学习难度和训练的强度只有更大,见过不少由于不能承受而被淘汰的。

曾经参会九四年冷泉港的生物医疗研讨会,初创生物公司组成联盟游说联邦医保的策略演讲让我很开眼界。二十年后,参与联邦医保的制定,加深了我对医学产业和社会的互动机制的理解,其背后有对社会人群的效益和复杂的经济精算。医疗卫生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深不见底的大海,生物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疗法和医药产业,诊断系统仪器设备等等,最终都离不开专业医学社会的实践和应用。没有一个严苛筛选,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社会,就不可能有良好的高质量的医疗卫生系统。电子消费的快速发展如智能穿戴设备,正在逐渐渗透到医疗领域,而人工智能正发展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新药新疗法的创新会大大加速,这些都与专业医学社会密切相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525-1344022.html

上一篇:在美国抗疫(COVID 19)的经历和思考
下一篇:焦虑让您彻夜难眠?如何睡好觉?一点小TIP
收藏 IP: 104.15.194.*| 热度|

2 白龙亮 王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