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秋云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专业方向:文化人类学 文化社会学

博文

如何理性、辨证地看待河南周口的“平坟”事件

已有 5266 次阅读 2013-1-2 21:04 |个人分类:社会问题探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office, 经济效益, 河南周口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河南周口平坟事件在舆论上吵得纷纷扬扬。有以“客观”立场出现,找一些干部和村民做深度报道的;有写联名公开信,义愤填膺表示谴责和反对的;有以“民意调查”形式反映“民意”的;有制作视频在网上讽刺调侃的;有从经济效益角度挖掘“平坟”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林林总总,观点虽不完全一致,但贬众者,褒者寡则确定无疑,甚至有人上纲上线后直抒胸臆:“平坟运动可以休矣!”

但在看了大多数相关报道和评论后,我发现该事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被忽略了:是“平坟”,而不是“掘坟”!所谓“平坟”就是把坟茔上高出地面的封土堆基本摊平,而不是非得要把地下深埋的尸骨挖出来重埋。用当地干部的话说,即使被“平”了以后,高出地面二三十公分的坟茔也还是可以认得出来的,上面种上树或庄稼并不妨碍纪念。当然,近十几年里在大田中浅埋的坟茔在“平坟”过程中有可能会有迁葬的问题。媒体上的相关报道和评论有意无意之间把“平坟”和“掘坟”两者混淆等同起来了。从河南省周口市牵涉面这么广、持续达数月的“平坟运动”中几乎没有一件群体性事件发生,可见村民对“平坟”性质的认知还是清楚的。

本来是农村建设中一件有创意的事,竟然引起这么大的争议,这是地方当局始料不及的。当地官媒把此次“平坟”的目的宣传为“复耕”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河南是我国的产粮大省,小麦的主产区,又是一个人口大省,人地矛盾长期以来十分突出。在一望无垠的麦地里时不时地冒出一小堆一小堆或三三两两杂乱分布、杂草众生的小坟包,确实占用了耕地,影响了机械化的连片耕作,也的确影响了河南对外宣传的整体形象。但学者们不依不饶追究的好像不是“平坟复耕”本身,而是怀疑周口市政府会平坟搞来的土地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拿来换工业用地指标,以获得大笔土地财政收入。这种怀疑也不是空穴来风。据《财经》杂志记者左林的调查和估算,周口市近年建设用地拍卖,按土地区位不同,每亩价格在数十万元到百万元不等,如果周口市“平坟腾出的土地能顺利转化为工业建设用地指标,“平坟”新增3万亩的土地总价值将以百亿元计,而周口市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仅为48.7亿元。两相比较,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

在当今全国各地竞争性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尽快地让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快速上一个台阶一直是困扰我国中西部地区各省,尤其是种粮大省的大问题。201111月国务院发布文件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以后,“抓住机遇谋发展”更成了河南省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使命所在2010年河南全省城镇化率只有37.7%,比全国平均水平49.68低了12个百分点排在全国倒数第五位。城镇化发展需要土地,而根据河南自身的建设规划,每年土地指标缺口50万亩以上。在外生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或社会中,政府都必须经历一个在经济发展中起积极主导作用的阶段,“按部就班”、“无为而治”几乎没有存在的空间。因此,“平坟增地”可以说是河南省地方政府“在现有条件下谋发展”中被逼着想出来的办法之一,虽不值得鼓励,但其积极施政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得到肯定。

当然,河南周口的“平坟”事件并不是没有可诟病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通过行政强制手段,以搞运动的方式限时“平坟”。这又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一些没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平坟”目标的坟茔实施机械构机“平坟”;二是使用软暴力强制公职人员带头回家“平坟”。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行政权力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霸道作风在新世纪还有待于大的改变。

“平坟”问题,不仅仅是土地利用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若说河南的“平坟”事件一定会损害乡村民间孝道、仁爱、忠义等价值观念和礼仪体系的建设,那是对当今乡村世俗化社会的不了解和偏颇猜度;但若以为用行政强制方式即可一举摆平,那也是异想天开。一个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封闭半封闭社会向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多元化的开放型社会转化的过程。思想和文化方面的问题,只要没有触犯法律,只能用劝说、引导和奖励的方式来解决。对于那些思想上没想通或不愿意参与“平坟”的人,政府可以不给奖励、不予晋升、不给评优,但不能停止其工作的权利,更不可“越苞代俎”加以处理。一句话,实行现代政治文明的政府应该是包容性的政府,应该允许并依法保护那些在“平坟”运动中甘于被边缘化的人自我选择的权利。

                                       2012122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40-648963.html

上一篇:我所见过最牛、最雷人的村庄牌匾
下一篇:社会科学研究生专业阅读的七个问题
收藏 IP: 221.234.237.*| 热度|

2 李万峰 李学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