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经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hong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江学者

博文

纺织教育的快餐文化趋势

已有 4435 次阅读 2009-10-18 12:5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纺织是国家的庞大产业,重要性没有必要再强调了。
        纺织教育是培养从事纺织行业的专业人才,也即为纺织品设计,纤维、纱线和织物等原材料采购、检测,纺织制造,纺织品营销、纺织产业链管理等输送专业人才。用句俗话,专业的问题必须由专业人士解决。让对纺织没有任何概念的人来进行上述工作,可能会有短时间的灵光一现,但是总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
        现在纺织教育是大纺织的概念,这是与纺织工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一致的,很难想象单一的学习棉纺、毛纺、绢纺、棉织、毛织、丝绸、染整等专业的学生,现在还能很快顺利地适应毕业后的实际工作。现在不是计划经济,毕业生面临的对象不是单一的棉纱或棉布,随市场变化,我们面临着各种不同纺织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任务,还要做出快速响应,适应稍纵即逝的市场商机。
        我们能不能想象,象汽车生产一样,欧洲汽车不以市场变化而变化,而是以一贯以来的高品质占领高端市场;日本车以适应市场不断追求新奇而取胜于本国以外的国际市场;美国车以广阔的国内市场为支撑,追求恢弘大气而赢得消费者。我们的纺织品能不能这样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呢?对应于纺织教育,是否也有不同的侧重?
        目前的纺织教育,给学生以较多的课程和较宽的知识面,相对来说深度要弱很多。以前的纺纱、机织或纺织材料要有两百多学时,现在是绝对不能想象的,学生哪里有那个兴趣去听啊。于是,每门课是浅浅的内容、泛泛的讲过去,一门接一门,对于面上的知识是了解了,没有对很多问题的本质给学生交代清楚。很多老师,也是缺乏很好的纺织实际生产和管理、营销知识,照本宣科,确实是催眠课。于是学生希望少讲点,给个体面的成绩,草草打发每门课,现在是功利性很强的社会啊,结果比过程重要很多;老师也是乐得轻松,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耕耘一下自留地,科研经费是直接有利于自己的收入啊。于是,也就酿成了现在纺织专业教育中的快餐文化。
        也许纺织专业课没有数学专业课那样需要静心的推理,凭经验和稍加背诵就可以取得一个体面的分数,快餐文化也是具有非常滋润的土壤。假如学生在大学的培训中有较好的实践训练环节,快餐式的教育是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是现在实践训练环节的缺乏把这个快餐式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补充给严重弱化了。
        曾碰到许多纺织专业人士,说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不知道基本的纺织流程、机器型号、检测手段和仪器、营销的实例等,因为现在的实习是走马观花的参观形式,哪家企业、哪家公司愿意学生来实习捣乱啊?学校建实习基地,可是设备的型号早就是企业在若干年前就淘汰的旧设备,让学生如何上手?如果学校具有每年国际纺机展上的最新设备,哪学生能不适应形势吗?
       曾在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制衣学院的实验室(地下室)看到庞大的设备规模,机器的新颖性比我们经过3期211建设的实验室要好很多。他们也是面向都市经济的快餐式教育,可是在许多的实际训练环节上迅速取得新知识,并迅速站在纺织的前沿。
       纺织教育毕竟是实践性很强的,如果还是在书本、电脑屏幕上纺织,不有效增加实际训练,就像在书本上耕田、在澡盆里游泳一样,出去的学生将实在有点弱不禁风。
        所以,纺织教育的快餐化是趋势,但给学生以最前沿的实际训练更是必不可少。每个教师的研究应该精深、应该有体系,但是给学生的教育就要快餐化,要给学生面上的知识、而且是最新的面上知识、最新的实际锻炼机会,这样才能适应纺织市场的瞬息万变。
        两个想法:1 我们的纺织能象国际汽车市场的分块一样,找到属于我们的领地,是欧洲式的、日本式的还是美国式的?或者兼而有之?欧洲式的,我们就应该加强专业教育的深度,以不变应万变,形成中国纺织的“宝马、奔驰”;日本式的,就应该在纺织品设计和营销上下功夫,把我们的企业开到国外去,直接面向当地的市场,以灵巧快速取胜,让中国纺织的“丰田”开到每个世界角落;美国式的,就应该立足于我们的消费大众,设计出我们的品牌,在祖国大地上的纺织象美国“通用、福特”一样,形成中国风格。2 东华大学独处上海松江佘山旁边,这里是纺织鼻祖黄道婆的故乡,东华大学也被网友们戏称为“国立黄道婆高专”,这里有浓厚的纺织历史底蕴,就像茅台镇的茅台酒酿造微生态环境能酿造出国酒茅台,这里也应该称为中国纺织精品教育的“茅台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84-263322.html

上一篇:纺织学院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情况
下一篇:中国纺织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
收藏 IP: .*| 热度|

2 马丕波 金利民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