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明乎?公开乎?
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从本学期初开始,上海某高校一教授实名举报该校校长涉嫌弄虚作假申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包括该举报教授的成果等被占用等情况,后来该高校官网发布“情况通报”予以否认,之后该举报教授委托律师事务所再次表明校方“情况通报”与事实不符。至此矛盾已经激化到死磕到底的地步。
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工作部门,说白了,在高校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教授们,谁都不傻,谁都不是好糊弄的,“揣着明白装糊涂”,只不过大家嘴上不说罢了。起码,最后一点斯文还是要维持的,谁也不会撕破脸皮去死磕。
高校是非常注意自身形象的,尤其是当前的网络和自媒体时代,高校尤其注意自身舆情,还专门有人盯着舆情变化。一旦事情闹到公开化,高校是比较被动的。因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高校永远是处于防守的地位,自身发布的任何“情况通报”都很难让社会大众相信,毕竟这是高校自身自说自话。高校自身也有律师或者法律顾问,依照高校的力量去处理一桩舆情之事,按照道理不是难事。
但是现在就是出现了一位个人死磕到底,“我将维权进行到底”。高校也在见招拆招,“学校保留进一步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学术上的事情和争端,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因为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士条分缕析地解决,文人间的事情更是需要高超的智慧才能妥善处理。
高校自身的学术委员会,毕竟是自身内部的部门,在处理这种事情上,假如是两个教师之间的学术纠纷,还能相对中立;一旦出现了教师个人与高校或者高校二级部门间的纠纷,再要充当“老娘舅”的角色,就不妥了。
社会舆论更是偏向弱者,现在出现了个人对校领导、对学校的单挑,校领导和高校更是难以摆脱这样费时费力没有实际产出的消耗。
这样的事情,透明化公开化处理,是最为紧要的。也许诉诸于法律是相对稳妥的途径。
弄到这个程度,即使个人赢了,今后也很难再与高校和谐共处了;即使高校赢了,今后这种声誉影响也是需要长时间才能消除的,而校领导更是尴尬。此次就举报人而言,是一个退休人员或者接近退休的人员,那更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但事情对于双方而言,都有损失。
学校层面向上级申报荣誉性的材料,难免有包装成分在里面。上报前的有很多公示环节,这是程序之必须,程序走完并不依意味着没有问题。一旦心有芥蒂,材料走到了上级层面,有人再举报出来,更是被动。
革命家陶铸曾说“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学校层面,尤其是校领导层面,不参与这种申报,是最好的办法;但有时非得要挂校领导的名才能争取回来的荣誉和资源,那必须透明公开。
文人间的那点事儿,还真不简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