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同为地球物理测深手段,电磁法的不懂地震学,地震法的不懂电磁学是普遍现象。但是大家经常需要在一起讨论,相互之间却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了能对地震学有个基本的了解,最近学习地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
本人主要研究电磁测深,但也做过地球动力学粘弹性体三维数值模拟,有一定的力学基础,学起地震学感觉并不是非常的困难 。但一些概念,一时半会还难以吃透。】
一、射线追踪的基本理论
尽管波动方程是一切弹性波问题的理论基础,但从处理过程上看,射线理论似乎与波动方程毫无关系,其基础是斯涅尔定理,主要研究波在各种分界面上的反射与折射。由于不考虑波的物理衰减问题,其数学处理过程较之于有耗媒质的电磁波要简单,但在物理概念上并不简单。
射线参数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如果地球是各向同性的、横向均匀的,只有深度方向速度结构有所变化,则射线参数是个常数。由于射线参数是水平慢度,因此,如介质的速度特性发生变化,则入射角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维持射线参数的恒定。
走时T、震距X、时差都是射线参数p的函数。在强速度梯度带,走时T可能出现3次往返现象,因此是射线参数p的多值函数;震距X是p的单值函数,但不是单调函数,即气逆函数是多值的;时差t由走时和震距组合而成:
(p)=T(p)-pX(p)
这是一个很简单但很巧妙的变换。(p)不仅是单值函数,而且是单调函数,其导数为震距X的负数。在数学处理上,(p)也显得比T(p)和X(p)更为简单。
如果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则地表接收会出现影区,即在地表可能接收不到低速区折返的射线。一些波可能被低速区捕获,产生波导。
为了利用水平层的射线追踪理论处理球形地球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展平变换,将球形问题转换为平面问题:
Exp(-Zf/a)=r/a
Zf是变换后水平模型下的速度,r是离地球球心的距离,a是地球半径,r=a-zs, zs是相对于地球球面的深度。
通过这个变换,球形模型中的速度在水平模型下变换为:
vf(zf)=(a/r)vs(r)
二、震相的命名
Pg、 Sg:地壳中向上返回地面的P波、S波;
PmP、SmS:莫霍面回返或反射的P波、S波;
Pn、Sn:莫霍面以下、地幔最顶部传播的P波、S波;
SmP:入射到莫霍面的S波转换为P波回返或反射到地面。
全球震相:利用以下缩写的组合表示震源到接收点射线的连续线段,如PKiKP表示震源发出的P波射线经过地幔、外核,在内核边界上发生反射后。又穿过外核、地幔返回到地表的一束射线。
P:地幔中的P波;
K:外核中的P波;
I:内核中的P波;
S:地幔中的S波;
J:内核中的S波;
c:在核幔边界(CMB)的反射波;
i:在内核边界(ICB)的反射波;
主要参考书:《地震学引论》[美]Peter M. Shear著, 陈章立译,赵翠萍、王勤彩、华卫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