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南泉院士简介
楼南泉,浙江省杭州市人,1922年12月生,卒于2008年1月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楼南泉同志从事科研工作五十余年,先后承担许多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防军工以及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建国初期,他与合作者主持了水煤气 合成液体燃料研究项目,研制出的催化剂超过世界水平,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六十年代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固液火箭推进剂的制备及燃烧的研究,获国家国防科研 荣誉奖。1978年他率先在国内开辟了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在短期内建设成了两套具有国际水平的交叉分子束装置,作出一批可喜的成果,其中一部分已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4年又获得中国 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因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于1994年获国家计委等三个部委联名颁发的“金牛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奖。在国内 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培养研究生30余名。
物理化学家,浙江杭州人,1922年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于1983年-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同时被选为化学部常委(1991年-1998年)。
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开拓者之一。
1978年,楼南泉率先倡导在国内开展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并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组建和领导了国内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建立了我国第 一代分子束反应实验装置,开展分子束反应动力学和分子传能的研究。1979年,他和曾宪康研究员首次代表中国化学家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分子束 会议,第一次把中国人的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报告传递到国外。会上,他被聘为国际分子束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常任)。随后,他又带领全室人员建成了具有国际 先进水平的交叉分子束装置,并在研究中应用了先进的激光技术,作出了一批创新成果,其中部分成果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上述研究工作获1987年国家自然 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近年来开创我国应用飞秒激光技术在几十万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尺度上观测原子分子反应过程,取得前沿创新成果。
最近和博士生孙志刚一道,探讨出用数值理论研究超强超短激光场控制化学反应通道的方案,并在 NO分子里德堡态电离反应途径(经飞秒实验证实)和OClO分子光解离反应通道控制上,实现了前沿创新研究成果。
上个世纪60年代,和张存浩院士一道,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固液火箭推进剂燃料及其药柱配方、发动机燃烧及模拟高空点火方案的实验研究,获国家国防科研荣誉奖。
建国初期(1952年-1957年)在张大煜所长指导下,和张存浩院士共同主持,在国内首次开展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直至工厂实际放大并试运行获得成功。我国石油自给后,这项成果成为国家的一项技术储备。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科学时报 作者:潘 希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