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诚鸿先生的研究工作是从木材解剖开始的。1944年大学毕业后,在我国木材解剖学前辈唐耀先生领导的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馆工作。那时我国正值抗战时期,四川虽未沦陷,可是经济十分困难,喻诚鸿先生还需不时去中学任教帮补收入的不足,因而研究工作大受影响。直至1947年调入上海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后,工作和生活条件才得以改善。他在调入植物研究所不到一年的时间便用英文发表了两篇木材解剖的论文,第二年(1949年)又发表了两篇论文,这充分显示出喻诚鸿先生青年时期的才智过人。喻诚鸿先生从1948-1956年一直从事木材解剖研究工作,他研究过的木材种类是多方面的,从商用木材之解剖,到活化石植物水杉木材的研究;既研究过裸子植物的木材,亦研究过被子植物的木材(如双子叶植物的木材)。他不仅注意积累木材解剖的资料,还注意探求一些具体种的分类位置。他十分重视“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植物自然分类系统”,认为这是“植物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他进一步指出“这种系统的确立,对改造植物有机体来说是有很大意义的”。他深刻地认识到弄清木材解剖特征的进化趋势就能为建立“比较完善的植物自然分类系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证据,因此他在木材解剖特征的进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供了3篇有分量的文章和一本译著。喻诚鸿先生丰富的木材解剖论文和译著为后人研究木材结构特征,木材解剖特征与分类学的关系以及木材解剖特征的进化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还利用他精通的木材解剖知识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他与资源室和形态组科研人员共同研究,解决了生产上提出来的问题—关于白木香树是怎样形成药材沉香的。当时印度(亦是生产沉香的大国)学者认为,真菌感染只能提高香脂的品质,并断言沉香树结香取决于树龄,25年以下的树是不结香的,30年以上树龄者,不论有无真菌感染均能结香。我国古代本草早己提及结香问题,其中明《本草纲目》就曾指出,白木香树之腐朽处能结香,刀斧砍伤处亦有香结聚,与当今产区流传的“有伤有疤就有香,有蚁就有香”的说法是一致的。研究小组在喻先生指导下弄清楚了是受伤的白木香树木材受真菌感染,菌丝分泌酶类,使木材形成香脂。他们据此肯定了群众“开香门”(在树上打洞)的做法,并补充了在“香门”要接种菌丝,以加速沉香的产生。这一研究成果1980年获广东省科委科技进步四等奖。同年喻先生在泰国召开的第四届亚洲药用植物及香料植物学术讨论会上报告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会议的一致好评。
Yu C. H. Anatomy of the commercial timbers of Kansu. Bot. Bull. Acad. Sin., 1948,2(2): 127-130.
Yu C. H. The wood structure of Metasequoia disticha. Bot. Bull. Acad. Sin., 1948,2(2): 227-23.
Yu C. H. Anatomy of six coniferous woods of Sikang. Bot. Bull. Acad. Sin., 1949,3(4): 150-152.
喻诚鸿. 关于水杉的命名. 科学, 1949, 31(2): 57-58.
喻诚鸿. 东北产工业用木材的解剖研究 I. 双子叶植物木材. 植物学报, 1953, 2(1): 201-230.
喻诚鸿, 陈舜翘. 东北产工业用木材的解剖研究 II. 松科植物木材. 植物学报, 1953, 2(3): 395-408.
喻诚鸿. 次生木质部的进化与植物系统发育的关系. 植物学报, 1954, 3(2): 183-196.
喻诚鸿, 李澐. 喙核桃的木材解剖及其在分类学上的位置. 植物学报, 1954, 3(3): 321-329.
(苏)耶曾柯-赫墨列夫斯基等著, 喻诚鸿译. 木材解剖与双子叶植物的生态进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5, 35pp.
喻诚鸿. 铁油杉的木材结构和它在分类上的位置. 植物学报, 1956a, 5(2): 243-248.
喻诚鸿. 在野核桃木材中的径列条. 植物学报, 1956b, 5(2): 249-251.
喻诚鸿. 木材解剖在植物分类研究中的意义. 植物学报, 1956c, 5(2): 411-423.
喻诚鸿, 张汝炜. 毛竹机械組织的排列. 植物学报, 1963,11(4): 308-317.
广东省植物研究所(喻诚鸿, 梁元徽). 初步揭开沉香结香的秘密. 植物学报, 1976, 18(4): 287-292.
喻诚鸿. 裸子植物次生木质部的进化趋势. 植物分类学报, 1981, 19(2): 179-185.
(作者:吴七根 梁元徽叶秀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2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