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利的编辑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sl Email: silei10@sina.com

博文

《物种起源》:最新中译本问世 精选

已有 8851 次阅读 2013-12-1 22:05 |个人分类:论著分享|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物种起源, 中译本, 苗德岁

     《物种起源》达尔文著;苗德岁 译,于小波  校。译林出版社, 201310月出版

       201210月,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公布了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科普书籍的评选结果,《物种起源》排名第一,并被称为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已故著名遗传学家杜布赞斯基有句名言:要是没有演化论的话,生物学里的一切都说不通。《为什么演化论是真理?》的作者、芝加哥大学演化生物学家科依恩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读没读过《物种起源》,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受过正规教育的标准之一。

         2009年是达尔文诞生200周年、《物种起源》问世150周年,世界各国都进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中国在北京大学举办了纪念达尔文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译林出版社找到研讨会组织者之一的周忠和院士,经他介绍得以力邀美国堪萨斯大学古生物学家苗德岁翻译该书。

         译、校者苗德岁和于小波都是1978年文革后首批考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生,又都是1982年赴美留学、在美取得博士学位、分别在美国高校工作和任教至今。他们的专业最接近达尔文时代的博物学因此对博物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地理学、生态学、胚胎学、形态学、分类学、行为科学等,都有较强的知识背景,且两人的英文熟练程度几近其母语中文。两人对中英双语间的互译,均极富经验。

       苗德岁在《译者序》中写道:达尔文自谓《物种起源》从头至尾是一长篇的论争,他深知不同凡响的立论要有不同寻常的证据支持方能站得住脚,故该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搜集了大量的证据,阐明了物种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超自然的神力所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的,演化的机制则是自然选择,演化是真实的、渐进的,整个生物自然系统宛若一株生命之树,败落的枝条代表灭绝了的物种,其中仅有极少数有幸保存为化石,而生命之树常青。总之,《物种起源》是一部划时代的鸿篇巨制,它不仅是现代生物学的奠基百科,也是一种崭新世界观的哲学论著,还是科学写作的经典范本。……《物种起源》问世150多年来,印行了无数次,翻译成30多种语言,可见其传播之普遍、影响之深远。尽管时隔150多年,对我们来说,《物种起源》远非只是一部可以束之高阁、仅供景仰膜拜的科学历史元典,而是一泓能够常读常新、激发科研灵感的源头活水。

 

译本亮点:

  • 译本选择

1859年至1872年间,《物种起源》一书总共出了六版。其中,以第一版的重印本最多,而在20世纪的前80年间,最常见的却是1872年第6版的重印本。按照达尔文本人的说法,第一版是18591124日出版,第二版是186017日出版,其间相隔只有一个半月。第二版在字体、纸张和装订上,跟第一版毫无二致,最重要的是没有经过重新排版(两版的页数相同),主要是改正了一些印刷、标点符号、拼写、语法、措词等方面的错误,故可说是第二次印刷。在其后的12年间的第三(1861)、四(1866)、五(1869及六(1872)版中,达尔文做了大量的修改,以至于第六版的篇幅比第一、二两版多出了三分之一。

达尔文在第三、四、五及六版修订的过程中,为了回应同时代人的批评(尤其是有关地球的年龄以及缺乏遗传机制等方面的批评),做了连篇累牍的答复,甚至于违心的妥协,以至于越来越偏离其原先的立场(譬如越来越求助于拉马克的获得性性状的遗传的观点)。现在看来,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那些对他的批评很多是错误的,而他的答复往往也是错误的。结果,新增的很多零乱的线索与内容,完全破坏了他第一、二版的构思之精巧、立论之缜密、申辩之有力、行文之顺畅、文字之凝练。鉴于此,当今的生物学家以及达尔文研究者们,大都垂青与推重第一版;而近20年来,西方各出版社重新印行的,也多为第一版。然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牛津世界经典丛书》(OxfordWorld’s Classics) 1996版以及2008修订版,却都采用了第二版,理由很简单:与第一版相比,纠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但总体上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故此,苗德岁最后选定牛津2008修订版为该译本的蓝本,并根据多个版本的检校纠正了牛津版几处印刷上的错误(漏印、误印)。

时下通行的《物种起源》中译本,均为第六版的译本,由于上述的原著第一、二两版与第六版之间在内容上的显著差别,故该译本其实是一本与其他中译本十分不同的书。

  • 译文特色

译者在功能对等的原则下,除了在词汇和语义上寻求双语间的对等之外,更注重译文与原著间风格和文体的对等,诚如《译后记》中所言:达尔文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句式虽然清晰却大多冗长,翻译成流畅的现代汉语也实属不易。此外,在贴近原著风格与融入现代汉语语境的两难之间,我尽量做到两者兼顾,但着意忠实于原著的古风。结果,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极少诘屈聱牙的西式句子。

例如:把“directlyopposite to”翻译为南辕北辙;把“obscure”翻译成扑朔迷离;把“like produces like”翻译成龙生龙、凤生凤等。

再如:...yet no one ignorant of this factwould have even suspected the vast lapse of time represented by the thinnerformation.”前人一般译为:忽视这一事实的人们,甚至会怀疑这样薄的地质层会代表长久时间的过程。一个不了解这一事实的人, 将会怀疑这样薄的地层却代表着长久的时间过程。本书译为:但不明这一事实的人,压根儿就不会想到,较薄的这一组地层竟会代表逝去的极漫长的时间。

此外,由于译者是古生物学家和演化论学者,对于文中一般读者难以领会之处,从专家角度适当地加了一些译注。达尔文原著的完整书名以及卷首所引的三段涉及到哲学和神学的名言,过去的译本都略去未译,苗德岁这次都翻译了出来。而且,译林编辑将三段引语都附有英文原文,供懂英文的读者们对照阅读以欣赏他的译笔。

 

译者苗德岁博士:dmiao@ku.edu责编宋旸博士:songyang@yilin.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99-746294.html

上一篇:技术创新和出版政策变化对学术期刊的影响:第九届期刊论坛散记
下一篇:《中国科学基金》2013年第6期:概览
收藏 IP: 159.226.244.*| 热度|

17 武夷山 曹聪 曹建军 王淑杰 蔣勁松 刘钢 刘用生 侯沉 苏德辰 褚昭明 鲍海飞 李强子 高建国 应行仁 王应宽 王德华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