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教育 服务化学教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ronggui 开博宗旨:面向未来教育 服务化学教学,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化学教与学。

博文

[转载]关于提高英文的问题,要多从专业的角度去努力

已有 3389 次阅读 2007-10-10 12:45 |个人分类:科研研究

光知道一些应试英语的基础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那种教育方式基本上是属于纸上谈兵。

我想这里大多数是在读或者已经MS,PhD,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感受和经验。我所说的也不一定合适,但我说出来了,有助于我进一步在脑子里加工,而获得进一步的感受和提高。

我在高考的时候语文也才考73/120,语文经常是拖后腿。英语也就在70%的水平线上。自己一直觉得无论中文,还是英语,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提高。通过在blog上写长篇的文字,自己得到的感受是再也不惧怕写中文文字了。在没有锻炼之前,觉得写几百字的短文都无从下手。所以,脑子不锻炼,也就写不好文字。

而英语问题,个人觉得国内研究生英语教育是有很大的问题。我没在国内上过研究生,但了解一些情况。研究生该上什么样的英语的问题,大家不防讨论讨论。

在国外,除了全英语教学之外,对专业的训练基本上是作业(当然得用英文写),写报告,做presentation,还有teaching。

上课是否听懂了,一般很难说清楚,藐视听明白了,其实不然,那么作业可以来检验。但在国外的作业经常是跟课程没多大的相关,要自学很多新内容,还有很多老师根本都没提过的知识,更需要查找文献来做题。有时候,作业也没有固定的答案,纯粹是一个符合逻辑的问题。

对综合能力的考验是写报告,有时候自己写,有时候几个人一起合作写。这些我都做过,跟人合作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每个人的背景不同,怎么协调好,这是所谓“team work ”的问题。尽管会磕磕碰碰,但经历下来,最后还是有很多收获的。不经历这样的training,将来在工作上要求时,有时候会觉得很束手无策,为了立杆见影的表现,自然更加紧张。

上过的不少课,我最头疼的是考试,因为年龄大了,不喜欢坐下来背东西,而有报告,做presentation的课程,却感到异常轻松。做presentation是个口头交流能力的要求。经常看到刚从国内出来的人,在这方面没有经验和技巧。其实,这个不要看得高不可攀,几个要点掌握了,可以游刃有余。通常字体选:arial,这是默认的字体,大小:title 28~38,sub-title:24~28,整个presentation的字体和大小要保持一致的美观。每张slide不要出现完整的句子,而是要用关键的短语(phrase),要做到self-explanation。尽量要多些图或者分子式,忌讳全文字的slide,也不要每张slide做得满满的。

做报告时,侧面一定角度对着听众,既可以看slides,也可以不时跟听众eye contact。绝对不能只盯着slides念,也不要担心自己口语不好,slide可以帮助听众理解你在讲什么,只要你的关键术语没说错,别的小错问题不大,脸皮厚点,心里别慌,大胆讲下去。但是,很多人是照着slides念或者按事先准备好的背,这样给人的感觉很不好。适当的在每张slide中间有些停顿,给听众理解的时间,同时给自己缓口气,千万不要百米赛跑一样,非得赶着讲完。

总而言之,英语口语的锻炼最好的办法是做TA。刚开始的时候,面对大学生,会紧张,但要相信自己在专业领域里比他们强,慢慢的在交流中,学会了怎么说好英语。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信心,这才是敢说的根本。没有自信心,心里一旦打颤抖,也就影响了自己的表达。

回到题目来。作为MS,PhD的expert,平时英语表达宁愿专业些,也不要太随意。这么说的目的是在学专业知识的时候,附带一个提高英语的任务。为什么很多人在讲自己做的课题的时候,无法用流利的英语表达出来?根本原因是没有把自己专业的英语融入进去,还只停留在普通英语表达上。这一点尤其要注意观念上的转化和有意识的去实践。万事开头难,但不去做永远都会觉得难(这跟我写这篇文字一样,如果我老觉得自己写作水平差,不好意思写出来给人看,也就不敢写了,那么我永远也得不到锻炼,永远也没有得到提高的机会。只要多锻炼了,经过思考和反馈,慢慢也就熟能生巧了)。

还有一点是,为什么要从专业角度去努力提高英语?因为,普通英语学了那么多年了,来回学,方法都一样,不太容易获得大的长进。而且,到了MS,PhD阶段,学以致用的要求是现学现用。如果再抱着一本普通英语,恐怕来不及了。这个时候,提高英语难度也大了,用专业来促进英语,协同并进是一举两得的收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777-8675.html

上一篇:最后68秒发生了什么?揭开首位宇航员空难谜团
下一篇:[转载]“老板”与“学徒”关系探讨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5 2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