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教育 服务化学教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ronggui 开博宗旨:面向未来教育 服务化学教学,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化学教与学。

博文

[转载]“老板”与“学徒”关系探讨

已有 4524 次阅读 2007-10-10 12:56 |个人分类:科研研究

还在国内的时候,碰到一个好的老师一般都会令人尊敬,所谓的“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等等来形容一个老师的高尚人格。到了国外来之后,听到更多的是教授“nice 不 nice”,“牛不牛”,以及“tough 不 tough”,“变态不变态”,“mean 不 mean”,等等之类对教授的评价。这到底发生什么了?

在这个社会里,由于利益的驱动下,大学教授俨然成了一个独立小公司里的“老板”,手下的学生成了自己廉价的“雇员”,或者说用旧时代的“学徒”来称呼,会更确切些。

“老板”与“学徒”的互动,关系到“老板”的业绩和“学徒”的前途。“老板”希望自己的“学徒”卖力干活,出好东西,也就是发好文章,甚至有助于拿到更多的资金;而“学徒”则希望能够学到东西,自己的付出能够对将来有帮助,找到好工作。但是,要知道,“学徒”之所以是“学徒”,是要边学边做,不是机器人,更不是“民工”,不用说是什么“奴隶”了。怎么用好“学徒”是一个管理问题,更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如何互相作用的过程。

“老板”希望招到好“学徒”,而“学徒”希望到“牛老板”手下干活,读学位。天总不能如人愿,一厢情愿的思想总是那么难于实现,这就说明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作用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如果不认识到,往往会把自己的事情搞糟了,却认识不到自己到底出错在哪里。

哪个“老板”都喜欢“好学徒”,而哪个“学徒”都想避开“坏老板”。那么,怎么才能成为或者是做一个“好学徒”,怎么做一个“牛老板”或者“好老板”呢?对于“学徒”来说,要求相对简单一些,而对于一个“老板”则有更多更高的要求。

对一个“学徒”,大学毕业了之后,具备了什么样的素质,也就决定了是否是个“好学徒”的特质。经过了大学教育,“学徒”的综合能力是否得到质的提高,可以通过这些要求来衡量:是否学会了思考,是否有一定的独立能力,是否有交流能力,也就是口才能力,等等这些基本能力,还得加上是否有了相当功底的专业知识能力,对于理工科学生还需要是否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等等专业能力。

如果一个“学徒”空有一张优秀的“成绩单”,而没有别的可以证明综合能力的证据,对于理工科来说最重要的证明是研究经验,这样的“学徒”还没经过考验,不知道是“真金”还是“假银”。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一个“学徒”经过研究锻炼,真的喜欢上从事研究,一份付出就会有一份收获,而不是消极怠工,为了混一张文凭,等待大学毕业。当然,也有一些人为了出国而攒资本的,只要真的喜欢自己干的事情,慢慢的也就走上了正道,未来也必将修成正果。这里面要注意的是混杂其中的专业“伪学徒”,这些人借助专业好出国而混在其中。如何识别他们是一个难题,但也不能说没有踪迹可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里不便泄漏“识魔术”。

对于“好老板”的要求,不光要学术有专攻,项目有前景,做人也要合理。一个从事学术的“老板”,如果本身的学术功底不行,难免会误人子弟,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也就难于达到自己预期的学术成就。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如果不专心投入,而想别有所图,自然也就享受不到其中的乐趣,更不用说成就感,所从事的职业也就沦为生存方式。

作为一个“老板”,名誉,即 reputation,是相当的重要。这包括两个方面,专业领域同行间的名誉和在“学徒”中的名誉。每个领域的圈子都很小,大家不时要碰面讨论学术问题,彼此之间要互相尊重,而不能有了成就而傲气十足。更重要的一点是,很多“老板”忽略了自己作为一个“老板”在“学徒”中的名誉问题。作为“老板”,采取家长作风,而不考虑“学徒”作为弱势群体的感受。这也难怪,中国奴隶封建社会那么长,谁的骨子里多少都还会有那种“皇帝”对待“臣民”,或者“地主”对待“民工”,或者“奴隶主”对待“奴隶”的作风。这种意识对做学问没有任何益处。在学术面前,应该讲究的是平等和彼此尊重。“老板”要懂得“学徒”的付出,内心里是需要获得承认,而“学徒”对“老板”的项目也要用心去做自己的贡献,给了机会,不要错过。

如果出现这种“老板”踢走“学徒”极端行为的消极因素在哪里?表面上是踢开了一个累赘,却会伤到自身的名誉。从“老板”角度考虑,不能怪“学徒”不好,而应该怪自己当初把关不严,没有掌握好“识魔术”;既然招来了,却不懂变废为宝,没有点石成金的本事,责任自己承担。踢走一个“坏学徒”会吓走“好学徒”。怎么说呢?因为“好学徒”在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不愿意与有污点的“坏老板”为伍。有前车之鉴,难道还要冒风险自己再次去试验?一个聪明的“老板”如果能够认识到这点,在碰到“坏学徒”的时候,能够利用这个机会因势利导,为自己的名誉造势,相信日后会得到回报的。关键是要把眼光放长远,而不是在跟一个弱势“学徒”争胜负,结果永远只有一个两败俱伤。

“老板”控制“学徒”也是不智行为,当然反过来“放羊”也不可取。做学问是需要动脑,而不是干农活,更不是机器所从事的重复性生产活动。脑力行为是要创造,创新还没有的东西,需要“学徒”有个活跃的大脑来投入,而没有状态的大脑是创造不出新鲜的事情来的。如果一个“老板”把脑力劳动作为体力劳动来做,那么这样的“老板”必然不是一个聪明的“老板”,而是更像一个“工头”,所从事的项目也就没什么创新含量可挖掘,充其量也就是按别人设计好的盖一栋了无新意的“楼房”,说得白一点,也就发一堆填充数据库的文章。

聪明的“老板”需要注意的是怎么保持“学徒”的大脑状态。“学徒”是人,不是机器,是需要休息和调整活跃状态。“不让马儿吃草,又要让马儿快点跑”想法是违背生命规律的。任何对“学徒”的行为方式都要站在“学徒”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不能采取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作风。

同时,“老板”也是在培养“学徒”。一个“学徒”毕业离开了“老板”,怎么的一个“学徒”也许跟“老板”没什么直接的切身利益关系,但终究会间接关系到“老板”的名誉和成就。这就要看“老板”一生的成就怎么衡量的。是顾着自己的利益,还是受人以渔,倒过来自然也影响“老板”的声誉。“学徒”在外,是“老板”的招牌。不要等到了退休年龄,才发现自己没有培养出什么有出息的“学徒”,鳏寡一人。相较于同行面前,脸面肯定无处挂。不觉得这样的一生有遗憾,甚或者在培养“学徒”方面很失败吗?

总之,老师沦为“老板”是学术的不幸,“学徒”不该为了“老板”而卖命。毕竟,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要试图控制他人的命运,因为这样做,必将徒劳无功,害人不利己,甚至可能引火烧身。搞学术只是表面功利行为,做人更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更高一层次的哲学问题。做学问跟做人要同步并进。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777-8676.html

上一篇:[转载]关于提高英文的问题,要多从专业的角度去努力
下一篇:很多大学的博士论文!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5 2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