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要一日三餐?
我们的居民膳食指南强调三餐应合理,究竟该如何才是合理的三餐?还有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要求一天吃三餐的?只有文明社会才定时进食,在原始的狩猎-采集族群生活中,由于食物的产量多寡难以预料,他们的饮食也全无规律,有时能一天吃多顿到极饱,但另一些时候则一整天不进食也没关系。
一日三餐可能是我们最习以为常的事情,曾有典故介绍三餐的来历。
应该是很久远的年代了,男人天天劳作,却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食品,有时候,他们三天吃一顿,有时仅五或六天才吃一顿,所以总是饿。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事,可怜人类,于是玉皇大帝便下令水牛,也就是天上的水牛星,下界跟人们说:“为了使你们精力充沛的劳作,你们可以每隔三天吃一顿饭。”不过,那水牛误解了玉皇大帝的命令,他迅速下至人间,并向人们宣布说: “玉皇大帝说你们可以一日三餐,不再挨饿了”。
当他返回天上,将情况汇报给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勃然大怒,将水牛贬到人间帮助人类耕地。我让你告诉他们,人类应该每隔3天吃一餐,但你现在给他们一日三餐。水牛也因此惹怒了玉皇大帝,被贬到人间,并帮助人类耕作。
传说总归是不靠谱的,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两宋百姓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正式开始三餐制的。在此之前,按礼仪天子一日四餐,诸侯一日三餐,平民两餐。
那么一日三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规律性地进食,本身就是“从混沌到有序”的一种文明化规训过程。所以孔子在《论语》中才要强调“不时不食”(不到适当的时间点就不能吃饭)。最初,一日两餐似乎是相当普遍的情形。据考,中国上古便是如此,“商代人为两餐制,一餐是在上午进之,约当今7-9点间,称为‘大食’,一餐在下午,约当今15-17点间,称为‘小食’,两餐就食时间约定俗成,又被纳为时辰专名。
由两餐而演化为如今习见的一日三餐,最早或见于古埃及。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在食物供应匮乏的时代,能多吃一餐,本身即是经济状况较好、乃至社会地位优越的表现。古埃及普通人本早晚各一顿,但富裕者逐渐在下午加一餐。
现代人的一日三餐科学性源于,人们吃的混合型食物,这些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的过程分析人体必须等胃把所有食物消化完,再次产生饥饿感时才能安全就餐。一日三餐是我们多数人早已习惯的就餐方式,整个消化系统的消化腺、消化道功能都是按此有节奏地运行着。
每天进餐的次数与间隔时间应根据消化系统的功能和食物从胃排空的时间来确定。一般来讲,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固体食物排空快,小块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较短,而含蛋白质和脂肪多的食物停留较长,一般混合食物胃排空时间为4—5小时,因此两餐间隔应以4—6小时为宜。这种同步配合,既避免了饥饿感,又不至于使消化器官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使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也更充分。可见,自古以来沿袭的一日三餐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有利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现在也有些提倡一日两餐,或过午不食等。保证一天的紧张学习和工作,机体需要不断从食物中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如果只吃早餐和午餐,那么午餐后至第二天早餐的间隔时间太长,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容易导致低血糖反应;如果只吃早餐(或午餐)和晚餐,大脑得不到及时的能量补充,就会出现精力不足、反应迟钝,影响工作或学习效率。如此看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日两餐是不能满足机体对能量和营养需要的。此外,对于一日两餐者,要想提高能量的供应,每餐的饮食量势必要增加,血液长时间地集中在消化器官,会使人昏昏欲睡,工作或学习注意力无法集中,而能量一时用不完就会变成脂肪储存起来。等下一餐来临时,由于过分饥饿又会吃得过多,容易导致肥胖。
二战期间,德军的饮食量配给模式是:早餐约占17%,午餐占50%,晚餐占33%,可见午餐才是日常用餐的中心。我们现代人三餐模式逐渐变为:早餐约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否三餐还会继续演变?
参考文献:
http://www.baijiajiangtan.org/zhongguowenhua/10981.html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4838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