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人和业者倡导“书香社会”。从最近出版业展会看,其组织形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从以往侧重业内交流转向侧重市民参与。这一转型值得称道。从近期上海书展的效果来看,市民潜在的图书购买力与畅销书作家的现场签售可以产生超强人气,这让很多参会者振奋——谁说中国人不读书?图书还有明天!
然而,展会的火爆、作家亲临签售的长龙,代表不了一个市场的潜力,更说明不了我们是一个书香社会。无论从读者、从业界,还是从文化社会角度去分析,中国距离一个书香社会还很远。
我一向对统计数字不感冒,所以,前段时间关于中国人人均读书量远低于日本人的讨论,个人觉得没什么意义。因为阅读并不局限于书本,书香也不能由图书GDP来彰显。那么,什么是书香社会?我几年前去苏格兰旅行,投宿在一处家庭旅馆,女主人是个60多岁的老太太,她听说我是中国的publisher,立刻给我又打了一个九折。然后我们聊起出版和阅读,她向我展示了他家三代人的藏书,简直就是个小图书馆,其中还不乏稀有版本。细看藏书的内容,其实很泛泛,多是小说类大众读物,但是,一个普通家庭拥有如此的阅读氛围与传统,还是羡煞我这个中国出版人。当我说,我在研究数字出版的时候,老太太把手里的书深深搂入怀中,说,”oh, I love my books, don’t destroy them! (我爱我的图书,可别毁了他们!)” 那是一种普通读者对图书真诚的热爱,那是一种情感,而不是获得知识信息的理性消费。
从出版业界来讲,我一直觉得我们缺乏职业精神。中国出版业从政府管控到彻底市场化的转型太猛烈、太短促。结果,中国出版业除了官僚气和铜臭味之外,缺乏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中国出版人普遍缺乏作为一个社会的知识把关人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我在英国认识一家专门出版二战士兵回忆录的小众出版商,老板是两个二战老兵。我翻看他们的书籍,可以深刻感受到编辑的严谨。而他们很多书籍的平均销量只有几百本,多是赔钱买卖。即便如此,编辑一丝不苟,平均出版周期长达8个月到1年。在这帮可敬的老编辑们看来,他们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记录历史。所以,中国出版人不要抱怨读者不买书,先审视一下你的职业道德与水准,你有没有尽到一个职业出版人的责任?当然,我不是对个体业者求全责备。问题不在于个体,而在于体制。但是改变体制,要从个体做起。
关于文化社会因素,不想多谈。可以说,英国是一个尊敬出版人及其劳动的社会,而中国在很多方面,恰恰相反。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中国读者阅读的功利性很强;读者也存在着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低俗阅读需求强烈的问题。但是,中国依然有很大的读者群体,相信知识,喜爱阅读,能够领会图书传递的深层次思想。同时,中国从来不乏能够写出优秀图书的人才。遗憾的是,我们的出版业,作为知识传播的枢纽,没有能够真正连接起优秀作品和优秀读者。可以说,中国的书香社会是断裂的,断层的。
要打造中国的书香社会,出版业必须率先雄起,担负起职业出版人的责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