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卷全球的开放知识浪潮以及迅猛发展的数字媒体,让学术出版产业必须认真思考面向未来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商业出版在开放环境中的生存发展之道。
目前,从科技图书出版全局看,开放获取出版物总量不足2%,仍属于小众模式,仍处于试验阶段。但是开放知识运动对传统科技图书出版的冲击和颠覆力不容小觑。
面对开放知识浪潮的冲击,很多传统学术出版商选择了防御性的、敌对性的策略,尤其以爱思唯尔为代表——几十年与开放阵营和学术共同体的对抗,让这家学术出版巨头成为很多人眼里的“科学公敌”。在2016年,爱思唯尔更是极具争议地将在线同行评议的专利据为己有,试图将开放封闭之争拖入专利战场。
当然,也有出版商,一方面采取更加开放合作的策略,积极参与数字创新;另一方面,在数字发展的进程中,有目的地影响产业未来方向,制衡开放知识运动。在教育教材领域,商业出版巨头培生虽然也备受批评,但它的策略更倾向于和教育机构合作共赢,尤其是共同致力于数字教育创新,并通过与教育界的良性互动逐步建立付费教材的基础地位,边缘化开放教材。
必须看到,无论爱思唯尔还是培生,包括其他科技出版巨头,在数字时代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思路与模式的自我革命与自我颠覆。科技图书出版需要深刻思考开放知识运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在全球互联和开放资源的语境下重新思考出版价值,挖掘新商业模式。从2016 年的发展趋势看,学术传播服务是科技出版商值得关注的一个增长点。
可发现性(Discoverability)是数字时代科技图书出版的核心。我们处于内容过剩时代,每年上万种科技图书新品种问世,如何让图书产品获得研究者、学生和普通读者的关注成为科技图书产业的首要课题。图书消费不同于快餐碎片阅读,需要读者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情感,所以读者,尤其是高层次的学术读者,在选择图书时非常慎重。
目前,基于GoogleScholar 等搜索引擎优化和跨平台传播的图书促销模式,虽然能让图书“混个脸熟”,但是曝光率并不等同于可发现性,甚至开放获取图书引以为荣的下载量也不等同于阅读量,更不能与图书的影响力画等号。科技图书界需要新的推广模式、新的评价体系,来帮助作者、读者与作品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2016年有两个动向值得关注。一个是基于替代计量指标(Altmetrics)的图书质量评价体系正在形成,这一体系相比传统的引用率更加全面。
除了前文提到的KU Research 的开放图书影响力评估方法,Altmetrics机构2016年发布了图书的替代计量数字勋章(Altmetrics Badges for Books)―这一工具可以追踪、监控并汇总图书和图书章节所获取的网络注意力(Online Attention),并帮助作者、编辑和读者建立更为全面并且即时的数字指标,用以反映图书的影响力。可以预见,与基于图书搜索的“脸熟”模式相比,建立全面的图书价值和影响力评价指标,并以此指标为基础帮助作者推销作品,帮助读者选择图书,将成为未来科技图书可发现性的核心。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动向是学术公关(Academic Public Relations)的兴起。学术出版价值链正在发生变迁―作者正在成为图书出版,乃至学术传播产业的客户和收入来源。在开放知识时代,出版商可以向作者提供更具附加值的知识传播服务,超越“出版或出局”的学术评价体系,重新回到以传播为导向的出版体系中。
如前文所提到,欧美大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正在深刻变革,越来越看重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社会影响、经济转化(Commercialisation)以及公众参与(Public Engagement)。近一两年,越来越多的欧美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学术传播和公众参与机构,聘请新闻出版界的专业人士,来强化大学学术成果的传播效果。在这方面,传统学术出版商拥有强大的渠道优势和人才储备,应该可以大有所为。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商业出版与开放知识的竞争合作将是科技图书出版的主旋律。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二者在理念上泾渭分明,两大阵营间的人才流动却极为频繁。
2016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开放与商业阵营各自组织了多场讲座研讨。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在开放知识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具有传统出版背景;一些成功的、具有鲜明特色和颠覆性创新的开放出版平台,其创始人往往是资深出版人。
可以说,传统书业是数字知识生态的重要人才基地。关键问题是,传统出版的陈旧体系束缚了业内精英的创新潜力,他们只有在更广阔的数字生态和开放知识体系中才能发挥聪明才智。
当然,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开放领域的活跃人士,近年来有回流传统出版的趋势。他们在传统出版业的角色往往与开放商业模式有关,致力于推进商业出版与开放阵营的合作,这是一个积极的产业融合信号。
本文刊载于《科技与出版》杂志2017年第2期,聚焦于科技图书出版与开放知识浪潮之间的对立与融合,并梳理2016 年欧美学术专著、大中专教材和专业图书出版领域的发展动态。原文较长,在此分为为四篇博文发布,略有改动;本文是终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