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与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xiang 本博客的主要内容为学术出版,数字出版,和开放获取。

博文

电子书包:商业利益与道德血液

已有 3288 次阅读 2011-4-25 18:38 |个人分类:数字出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教育, 电子书, 数字出版, 教材, 电子书包

教育出版始终都是中国出版业的经济支柱。一直以来,中国出版业无法从大众市场获取足够利润,整个出版业近80%的销售额和利润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教材及教辅出版。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业似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很多出版平台、IT公司、出版社雄心勃勃,似乎要在利用数字出版来打开一般图书市场——让十几亿大众读者自愿掏钱买书。可是,几年下来,真正赚钱的平台有几个?老百姓掏自掏腰包购买的电子书有多少?虽然出版数字化了,中国出版业的异化格局并未改变——来自大众市场图书的收入无法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于是,很多公司不得不再次打出教育这张牌,“电子书包”成了让出版人垂涎欲滴的肥肉,更有人称之为“出版业的最后一座金矿”。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出版业能否淘得此金矿?能否独占或占据大部分利益?还有,最关键的一点,这产业能否流淌道德的血液?

 

中国的教材体系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不同。中国在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奉行的是统一教材、统一教纲,统一考试制度——教材虽有多个版本,但是大同小异。在大学阶段,国家指定高等教育教材清单,这也是一个由政策约束指导的体系。可以说,中国出版业一直在教育系统的领导下进行教材出版。教辅出版方面,出版社一直依赖知名教育机构,无论是新东方这样的教育巨头,还是散布于全国各地的知名中学、知名补习班。出版社实质上是介于教育机构与读者之间的一个中介——教辅的策划编写,甚至发行都依赖于教育机构。

 

这些与西方国家的教育出版体系有天壤之别,西方教育出版巨头,比如培生、剑桥大学出版社,自身拥有教材编辑写作能力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能力。更重要的是,西方教育体系提倡教材多样化,甚至不指定教材,而由任课教师安排学生直接阅读文献,提高独立学习能力。所以,中国教育出版是服务于指定教材及大纲的狭义出版;而西方教育出版是出版教育相关读物的广义出版。在中国教育出版产业链上,出版社并没有强势话语权,尽管在印刷时代,由于出版管制、印刷发行等客观因素使传统出版业享受了大部分利润。这就是第一个问题,数字转型后,出版机构还能否在这个产业链上淘金?

 

电子书包将导致教育内容与印刷介质的分离,从而打破传统出版业基于印刷介质、书店发行的垄断优势。电子书包出现之后,借助数字媒介,教育系统可以直接发布教材,教育机构可以直接开启网络互动教育,而出版业作为合法中介的产业链位置将被边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出版业应该是电子书包最大的反对者,而不是倡导者和支持者。相反,阅读器硬件厂商、互联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多媒体IT公司,还有教育机构,他们对电子书包的概念与产业前景会有更多憧憬——因为他们将是教材电子化的最大获益群体。

 

出版商作为内容提供者,在电子书包时代将受制于教材盗版的盛行——除非你搞成苹果那样的全封闭系统。只要你的系统是开放的、内容是兼容性的,盗版在中国将无可避免。很多作家为了蝇头小利盯着百度文库,其实百度文库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全国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共享免费资源的平台。如果电子书包推出,类似平台将是电子教材的掘墓人。这是第二个问题,出版业能占据多大的利润份额?

 

电子书包在西方国家的推广一直不顺利,主要原因是产业伦理与商业道德问题,也就是我们温总理所讲的,电子书包是不是“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原则上说,教材都应该免费,甚至教育都应该免费,这是很多国家、很多大学、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倡导的。我国的教材定价原则也是成本定价。到了电子书包时代,由于教材的复制是数字化的,那么基于免费原则,电子内容就不应该收取任何费用。但是从出版商的商业利润角度讲,免费不现实。在我国,教育支出已经成为一个家庭除了住房之外的第二大负担,电子书包的硬件成本加上教材、教辅等电子内容的价格,势必成为普通家庭的巨大经济负担,从而引发社会不满。这些都是政策制定者要权衡的。

 

另外一个道德争议,就是要不要强制及如何强制。在西方国家,电子书包受到很多家长、学校与教育工作者的反对——比如,电子书包诱惑孩子沉迷游戏,计算机交流引发儿童自闭症,互动软件降低孩子的想象力和阅读力,等等。因而,政府无法强制推广没有达成共识的项目。在我国,可以说,只要政府默许了推广,就等于强制。试想,国内教师对于学生一言九鼎的权威性——某小学,住在隔壁的孩子不能回家吃午饭,因为学校为了赚钱统一订做盒饭。连回家吃午饭的自由都没有,一旦推出电子书包,很难想象,会有多少中国学生能选择“NO”。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电子书包的道德血液取决于政策制定者,而非运营公司——因为一旦许可,将是一系列不道德的推广。

 

第三个道德争议与技术有关,核心问题是屏幕对青少年视力的伤害。在西方国家,平均近视率低于10%,政府尚且审慎之至。由于硬件厂商拿不出权威的医学鉴定,电子书包计划在美国很多州搁浅。而国内学生的近视率几乎达到100%,也许,我们政府因此就“死猪不怕开水烫”了。客观讲,一切电子设备的辐射以及强光刺激,都会对青少年身体产生伤害,这是电子书包无法回避的争议。无视这些,为了利益强制推行电子书包,有违商业伦理与道德。

 

有些数字出版圈的朋友与我谈起电子书包,我往往送他们句玩笑话,“电子书包到了你们这帮奸商手里,早晚得弄成毒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咱好歹也是文化人,坑谁别坑孩子。”


-------------------------------------------------------------------
概念解读:“电子书包是针对教育行业特点,推出的一套包括从课前备课阶段、课中授课阶段、课后辅导阶段,到教育资源支持等环节的完整的教育行业解决方案。具体而 言,未来“电子书包”的核心将是使用电纸书技术的电子课本,它既能满足阅读的需要,又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是一种个人学习终端。”

本文已由《出版商务周报》刊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3928-437220.html

上一篇:科学网应该从速推出微博服务
下一篇:出版业,我拿什么尊重你——有感于2010年度畅销书排行榜
收藏 IP: 131.181.35.*| 热度|

1 deartra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