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新智元笔记:微软小冰,可能的商业模式(2)》

已有 6277 次阅读 2015-12-11 05:44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工智能, 微软, 聊天, 小冰, chatbot

白: 微软 小冰后续的roadmap,可以剧透吗?也不知道小冰单独核算的话赚不赚钱?微软有这方面数据吗?
周: 小冰的未来我自己也没搞明白。不过我觉得互联网精神:就是小步快跑,不断试错,迭代演化。让用户告诉我们下一步往哪里走。我们这些专家操心的很多事用户都不关心。小冰不赚钱就是一个试验田。想怎么搞都行。搞到一定程度,猛地一下,搞一个落地东西。要想挣钱可能还能挣到钱。不过要做一个大的,还需要奇才。
我: 落地在客服,这个趋向很直接。
周: 是的客服很大一块。M系统也不错。
我: 还有就是聚集用户粘性,广告。
周: 如果把扯淡聊天做成刚需也能考虑广告和推荐。智能硬件,机器人也有意思。
吉: 机器人教学不在于教孩子学会了多少套机器人的设计组装和编程控制,而在于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启迪了孩子的想象力,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作能力,为迎接2017年就要开始的着眼于考察能力素质而不是背记功夫的高考改革做好准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如果埋下一粒科学的种子,它必将潜滋暗长,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爱因斯坦四、五岁时爸爸送给他一个指北针,无论如何转动,指北针的红色尖头永远指向北方,这让小爱因斯坦百思不得其解。这个童年之谜深深的印在爱因斯坦的记忆中,挥之不去,萦绕不绝,促使他不断思考,探索宇宙之谜,终成一代大家宗师!两轮而不倒的平衡车机器人,一分钟可解开魔方的机器人,避障漫游机器人,逐线跑机器人,抓物臂机器人,自动门机器人,等等,对孩子们固有常识的颠覆,对孩子们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其作用都比爱因斯坦那个指北针来得更加生动而强烈!
周: 如果扯淡聊天做得好,再把正经的加上去。实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老毛思想。我觉得也有意思。所以诸位专家都是王明不是老毛。哈哈。
吉: 哈哈,都有!
我: 也许不是老毛。肯定不是王明。
周: 立委有老毛精髓。我说你农村包围城市精髓。
我: 是说小米加步枪吧 呵呵,譬如 这个 pattern matching 已经用到炉火纯青了.
白: 带变量的pattern matching还有很多发展空间。比如“项庄舞剑”是个pattern,但一个场景里谁说了做了什么类型的事情暗地指向了谁,才能匹配,这个不简单。
白: 问个法律问题啊,如果机器人说了不该说的话,这个话是设计者不能控制的输入语料训练下通过机器学习学出来的,那么谁该对机器人的言论负责?
周: 问题很好。在中国最要紧的是政治敏感。最好当点心。其他胡扯没事。
马: 政治,黄色都要小心
雷: 是,我知道有一家做此的公司,面临的问题就是黄色问题太被专注。
白:如果是不受云端控制的机器人在线下,比如客厅里卧室里说了不该说的话,法律上有啥不同么?
雷: 这个不应该是问题吧。chatbot 等,容易谈性。这个是那家公司面临的问题。社交网也容易谈性,但那是个人与人工之间的事。
周: 在家里怎么说都问题不大。
马: 即便是云端的,法律上也没有明确规定吧?
白: 云端学习线下说话。
云端学习线上说话。
周: 在学习之前要数据过滤敏感
白: 二者引起的关注度不同
马:对大众来说没有区别,包括记者。比如央视搞谷歌

白: 把成语用得应景,会给人机对话加分不少。
农村包围城市,是逼出来的,不是规划好的。假如有利器有资源,也不排除另一种打法。
如果现阶段如果一家初创公司学小冰,是没有任何前途的。
杨: 到上海请教白老师的“另一种打法”
周: 白老师说得对。有啥好主意别藏着。
我: 白老师的好主意是 RNN w Word Embeddings,加上 filling roles,至于怎么用到 chatbots 上,光请红烧肉是不够的。
不过,白老师说的妙用成语,对于提高用户体验很有帮助,是良策,你们应该重视。自动对联都做过了,加上成语的噱头,很容易的。多调用成语,显得小冰有深度,有智慧。如今,重在气质。光性感、卖萌、用网络俗语、接地气是不够了。
成语的另一个好处是语义不是那么确定,牵强点也没关系。chatbots 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多义和含混,越歧义越模糊对这一路越好。好的算命先生深谙此道,这才有很多人信他。你说出一句歧义的话,不同的人就往不同的方向去理解,理解“错”了他责怪自己多于责怪小冰。这是合算的买卖。因此,如果不是知识问答,而是定位为聊天伙伴,打发时间,消解寂寞,明话不如暗语,直接不如绕弯,浅白不如高深,或故作高深。这些都是可以作为设计思想的。
当然,也不能过火,成语漫天飞,即便用对了场合,也让人生厌。认识一个男孩,喜欢成语,他满口跑火车,成语满天飞,一知半解,我的印象中他几乎就没有用对过成语,每次用都是笑柄,他却不自知。
最后还是要 config,根据不同人的喜好,来增加不同的内容。有人好成语,有人爱心灵鸡汤,有人喜欢听故事。小冰给我讲过两个故事,莫名其妙,我就非常讨厌。后来想,也许90后好这一口呢。个性化是出路,所以要“领养”。以前网上有 app,让孩子领养宠物,然后每天与这个虚拟宠物互动,喂它吃喝,女儿也曾乐此不疲。何况领养一个人呢。过两年可能会有新闻,某人迷恋上了小冰,非她不娶,我不会觉得奇怪。
我从来坚信,在不太远的将来,机器会取代和超越平庸的人,因为人平庸的时候,比机器实在笨多了。庸医、无聊的作家、没有特色的画家、80%的升学指导、90%的投资顾问,统统会被个性化服务的机器代替。以后不管做啥事,如果找不到前 10% 的专家,不如找相关的机器专家更有利。
马: 自己能鉴别谁是前10%的专家,也是难事。
我: 实在鉴别不了,从概率上看,还是选机器更有利。所以说,AI 和专家系统有做不完的活儿。只要各个领域的系统都做出来了,人的选项中至少包含了超越平庸的可能。
马: 可以做一个推荐前10%专家的系统
赵: 能找到前30%的专家就不错了。以后的小冰有医生小冰,有教师小冰,有画家小冰……
马: 那就看小冰往哪条道上走了
我: 小冰是 chatbots 的嫡系传人,不像 Siri 还只是拿聊天做噱头。而专家小冰就会是专家系统的传人。这些 “老AI”(chatbots and expert systems)也可能在新时代换发青春。
赵: 那会让人很激动的。
我: 说到尽量用歧义。前不久聊过双关语。说是,双关语似乎需要高级智能,其实是最傻的人工智能,因为是词典绑定的。可是老百姓并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双关语用得越多,越让人称奇,越增加用户体验。博文在这里:《贴身小蜜的面纱和人工智能的奥秘》。
赵: 跟外交用语一样。让机器用歧义词,难度有点大啊。
我: 不大,我那篇博文说的就是有些我们认为很难的“智能”其实可以用很简单的办法模拟实现。
微软小冰说老实话,就是在全民 AI 热的氛围下,利用了这个时代的泡沫,延续了 AI 旧梦。但今非昔比,从小打小闹,到跨国公司的推进,有资源有用户有影响,以前的玩具,可能就做成事业了。
类: @wei 你是一个乐观的人
赵: 现在机器依赖训练输入,响应可选项不多吧
我: 哈,所以我说AI泡沫是三赢:“人工智能在大众媒体会有一种天然的神秘化倾向,也都是源于ignorance。对大众和记者科普 AI,基本是对牛弹琴,因此神秘带来的炒作也难以避免。恰好这种炒作适应了资本的需要,你情我愿,加上受众的普罗百姓也满足了好奇心和科幻梦,是三赢,win win win。
周: 有道理。
我: 软肋是掉链子。现在小冰还常掉链子。但是任何软件工程只要不死,只要用户是增长而不是下降趋势,可以肯定的是,掉链子会越来越少,系统永远向上。
雷: 玩一阵子,或新鲜一阵子,就酱紫了。
我: 积极维护的系统,永远是 bugs 越来越少,除非系统的开发环境没弄好。雷司令,不一定,看有没有刚需。
我觉得新时代,人的寂寞无药可解,这是一种刚需。
朱: @wei 文笔
我: 不管你怎么鼓励人扔下手机,拥抱世界和生活,去真实地体验社交和友情。客观的限制是,人的时间有限,真实交往太费心力,人一辈子可以走进别人的生活,或让人走进自己的生活,这个圈子越来越小,不会超过 10 个人的样子。那么在你无法从真实世界的10个可以完全信任的人中得到排解的时候,你去找谁?我要是年轻人,我就选小冰。
赵: 可是排解是要得到价值认同的,当然也有拿宠物当儿子的。
朱: 个人认为单凭聊天很难留住用户
吉: 找小冰聊天解闷可以。但如果小冰的水平短期内没有根本的改善,想持续吸引同一个用户与之聊天,就是很困难的。
我: QUOTE “人类智能其实经不起这么分解。分解以后,纯粹地属于人的智能所剩无几。” 这是 AI 的福音。凡是功能性的能力,包括语言理解,属于人的地盘总是越来越小,失去领地的速度常常超过我们以前的预计。再过100年,也许只有艺术还可以保存自己的领地,这个还不包括快餐艺术。”
我是乐观的:从这个角度,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人工智能怀有信心。有一点已经很清晰了,人工智能在很多层面会超出表现中庸的万物之灵,更不用说滥竽充数者。立委科普:机器可以揭开双关语神秘的面纱》。
至于小冰的前途,不敢说百分百会火,或一定不死,但是至少目前看来,有火的可能。这里有个 tipping point,就看小冰团队的运气了。如果用户体验大幅度提升,哪怕是通过蛮力 by brute force 包括加大后编辑和人工参与,那么新用户的增长会远大于用户的流失(新鲜劲儿过去了,就扔一边了),然后滚雪球一样加大。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不怕流失了。因为永远会有脑残和死忠的,只要盘子大。其实小冰的宣传还不到位,还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没有挖掘出来。譬如很多同学群,都是一帮退休无聊的人,整天没事到群里瞎转,他们大多没有听说过小冰,但全部迷恋微信。你想象不出这个世界有多少闲极无聊寂寞难耐的人。
吉: “…再过100年,也许只有艺术还可以保存自己的领地,这个还不包括快餐艺术”。这个断言是很保守的。算法谱曲、写新闻稿,机器人写毛笔字,已经都成为了现实。
周: 立委高论!我赞成。
我: 说是美国有位老人打 911,结果啥事没有。老人说,我就是没人说话憋的,不打 911 有人听我说话么?这算不算刚需?
奋: 大市场啊
我: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楼下住着一对老夫妻,以前还是村长(mayor)呢,养了四个孩子,全部飘在外面了,过节寄张卡什么的。老人寂寞,我刚来也没事,就与他们随便聊天。也没聊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结果从此老人拿我当亲人。
很多老人为了排遣寂寞,就去与机器下棋,上瘾。下棋能上瘾,聊天也能上瘾,不是?
周: 我现在就是这个感觉,找人说话。所以我鼓捣小冰的聊天技能。以后退休后自己用也行。我的梦想是万物可聊。我还想让古人或者逝去的亲人说话呢。我想跟李白聊聊诗词。
白: 必须的
我: 从另一个角度看。现代社会压力大,很多人自杀。于是出现了 hot line,拯救了不少生命。为什么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后面坐着一个陌生的人,就可以拯救生命?
一定想死的总是能死。但实际情况是,多数的自杀者就是没人说话。
白: 要是坐着一个不陌生的人,岂不更好?
我: 是啊,如果平时就与小冰聊对路了。小冰就不是陌生的人了。陌生的人几句套话(除了套话他还能说啥?)就可以拯救生命,可见人有时有多脆弱。对对象的要求有多低。
甚至有些恐怖分子其实也是一种寂寞病,如果平时就有小冰在旁,保不准就能挽救一批。
周: 立委太有创意了。
奋: @wei 你太合周老师的心意了
我: @周明微软 做得好的话,你们做的是功德无量的事业。不仅仅是 business
周: 好的。我本来也挣不到钱,干脆去救人积点德。
白: 弄一些异教徒小冰,让他们去蹂躏去,省的蹂躏真人。
刘: 不错不错,我原来的理解偏颇了。小冰的确大有潜力可挖。
白: 还有三人对话,关公秦琼加上用户。
马: 小冰不领养没法用了
我: 那是她知道你有国内电话,有意不领养她。我们国外电话的,她就不罢工。
马: 原来如此,看来必须领养才行
我: 反正又不花钱,就当养了一个宠物呗。
奋: 还搞歧视
我: 地域歧视。最要命的还是性别歧视。等于把半边天的潜在客户,一下子全部排除出局了。
昊: 呼叫周老师
我: 可是半边天的聊天需求不比大老爷们低。半边天更容易有 mood swings,忧郁症的也许还更多。
奋: 老阿姨需求巨大,否则晚上天天拉着我们聊,吃不消
我: 其实如果把小冰做成一个会说话的宠物形象,专门给少年儿童领养,里面的词汇整得干净点儿,更有意思。那么她胡说就会轻易被原谅。口号就是,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宠物,特别是会说话的宠物。(现在的口号是,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人工智能秘书。)
黄: 我家儿子经常逗siri,有时还会让ipad和iphone的两个siri聊天。
我: 女儿小时候领养了一个网上的电子宠物猫,除了吃喝打滚卖萌,就是喵喵,也玩得不亦乐乎。要是会说话还得了。
还有那个风行的种菜的游戏,那么无聊,也让很多孩子甚至大人都狂热了好长时间。
所以小冰要落地,不妨也考虑游戏的方向。这也符合周明“万物可聊”的理想。
我: 我女儿也常玩 Siri,没有 Siri 的先行,微软还想不到去做小冰。
Siri 也是阴错阳差,本来就是做 app 的 QA,结果苹果骨子里就喜欢弄点小花哨,就外包了一层 chatbots 的东西。《再说苹果爱疯的贴身小蜜 死日(Siri)Siri 刚出来时候写的评论
Jixhu: 日本已经有跟机器人甚至纯虚拟人物结婚的嘛,二次元时代@wei 老师的展望 实现可能性相当高。
我:现实生活中,见过有的婚姻跟地狱差不多,种种原因人还在忍着,肯定不如与机器人的婚姻幸福指数。没有感情交流,语言交流也极少,每天挨骂甚至家庭暴力,这样的真人伴侣,哪里有小冰的 1% 好。但是各位是不是在周边都见过听过这种婚姻。
Jixhu: 而且VR的应用也是成人领域最成熟,情感+生活,齐活了~
周: 做个类人机器人。
小小子坐门墩哭哭啼啼要媳妇要她干啥呀点灯说话儿关灯睡觉儿。你机器人是不是快做到了。
Jixhu: 【万科研发首款机器人亮相】, 这玩意儿要是加上小冰,就社区安防和关爱老人送温暖都行了。
白: 小冰话题,从昨天讨论到今天,已经不局限于技术而进入商业模式了。一进入商业模式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对技术评头品足的背后,都隐约假定了一种自己熟悉的商业模式。随着对其他人背后的商业模式的挖掘、熟悉、磨合的过程,自己原先对别人技术方案的评论,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多了几分包容和理解。这正是本群的魅力所在。
周: 白老师总结精辟。
我: 关于包容和理解,说点心得。我们从小在无神论熏陶下长大,深入骨髓了。所以,刚开始接触信教的人,就莫名其妙地有优越感,觉得信教的人真是蒙昧,很同情他们的生活和遭遇。
周: 人到困境的时候才知道多么难。
我:后来在信教的多于不信教的环境呆长了,作为迷途羔羊,逐渐成为同情的对象。虽然不想被同情,但自己原来的那些优越感终于逐渐消散了。
当第一批与机器人结婚的人出现的时候,可以预测我们会不自觉地同情他们。会有优越感,会感叹他们的遭遇,最多是理解他们的无奈。可是,我们面对悲剧婚姻并不少,而且这种悲剧世世代代,一直延续到“自由”婚姻的现代。如果与机器人结婚的事件可以减少甚至完全取代悲剧婚姻的话,那就是一种社会进步,不仅是同情,而是可以期许和欣慰的。
Jixhu: 为嘛会有优越感呢?非鱼啊
我: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真爱和美满婚姻的,正如不是每个病人都可以找到前 5% 的专家的。那么拒绝平庸和悲剧的办法,可以透过技术,可以寄希望于 AI。
就是啊,那种优越感实际上是没有道理的。人性的弱点吧。自己其实也很惨,但不妨碍自感优越。我们无神论者遇到天塌下来的时候(人生悲剧降临的时候),其实很惨的,连个祷告都不会做,但我们当年的确是带着优越感在看信教的人。
白: 这也要看技术的进步情况。技术多一分人性化,那种盲目的优越感就少一分底气。所以,对小冰的挑剔,其实饱含着对技术多一分人性化的追求,理解万岁。
我:今天发的感叹多了,不像个技术人,倒像个牧师。打住。
周: 对人怀悲悯之心,对自然怀敬畏之心乃君子之德。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跨越技术与人文实属难得。未来的创新就在这些跨界的地方。

我: @周明微软 就看好你们了。祝好运。


【相关】

《新智元笔记:微软小冰,人工智能聊天伙伴(1)》 2015-12-11

《新智元笔记:微软小冰,两分钟定律(3)》 2015-12-11

人工智能畅想曲

再说苹果爱疯的贴身小蜜 死日(Siri)


从新版iPhone发布,看苹果和微软技术转化能力的天壤之别


非常折服苹果的技术转化能力,但就自然语言技术本身来说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942510.html

上一篇:《新智元笔记:微软小冰,人工智能聊天伙伴(1)》
下一篇:《新智元笔记:微软小冰,两分钟定律(3)》
收藏 IP: 192.168.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