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科学”不能这样玩——说说科网上的“三种人”

已有 3788 次阅读 2012-6-6 20:42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科学, 科网

“科学”不能这样玩——说说科网上的“三种人”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05/2012 04:15:58

科网是个“公共场所”,来来往往有各类人。他们都是 “慕名而来”,为了这个“科学”的名字。对各类人都评论,那是要累死人的。所以镜某不去做,就先说说有代表性的“三种人”。这“三种人”作为网客的存在,没有任何问题。成为问题的,是对这样的网客发表的“奇谈怪论”,科网、科网的管理层需要如何处理。

第一类人是“民科”一类的网客。这类人一般比较容易识别,因为一般人是不会这样标榜自家的工作的。[原创]重大研究:引力场的数学建模的(诺贝尔奖级文章)

作为一个“公共场所”,需要有些常识性的规范。比如说“打广告词”里,不准出现一些“不良”的提法、说法。“诺贝尔奖级文章”的提法,就是属于“犯规”说法的事例了。

第二类人是“诉苦诉冤”型的一类(21世纪人类科学史上最大的学术冤案)。这也是个异数。镜某很同情王老师的“冤情”,正经阅读了王老师的论文。对王老师的评论是:论文设计不佳。理论的部分就不去论了,最重要的是您“看到”的东西不够规范。比如说电镜用的标准尺的模板,有100nm的或几十纳米的标准刻度,样品厚度可以薄到几十个纳米。要拍照片,需要拍这样的观察对象,而不是淀粉颗粒什么的。这些标准的模板能拍出来了,别人说什么也都没有力量了。不客气地说,作为装置的论文,你在网上的东西很不规范,因此也就没有地方可以发表。

王老师也不会看懂这类意见吧。要说“冤情”,《关于老年人对年轻人的压制》的博文不错。至少在宏观上看,这类“压制”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年轻人都听话则不能成事儿,但都不听话则要出事儿。要紧的是听话与不听话的平衡。

第三类人是“标新立异”型的,比如科学创新:推开窗户,你才能看到另一个世界。居然能登到头版,被那么多人叫好,显然是不正常的事态。

这类不正常的事态与黄老师的《再谈科技评奖争议的程序公正》是相似的问题。学术上的不同意见也要有个“手续”问题。《科学创新:推开窗户,你才能看到另一个世界》显然是打着科普的旗号贩卖私货。该文章的“结构错了”。对于该文的“结论”,镜某的态度是“回避”、不论。

编辑部、网管们理解不了该文的内容可以理解。但是,应该能够读出来该文是对所谓“主流见解”的挑战吧?读不懂没有关系,不是有什么“委员会”么?他们都是什么意见呢?

有那么多推荐人来“助威”,也是个“悲剧”。也许是看着几张彩图、看到华君武的漫画“动心”了。

为什么说该文章的“结构错了”呢?首先,BCS理论虽然得了炸药奖,但是它并不是个完善的物理理论,应该说仅仅是个物理模型。圈儿里的人都知道它的意义和不足。而主张
Quote

我有信心,那怕是文科出身的编辑MM,她们读此博文后也一定会不停地点头:我终于懂了,BCS理论果然是麦道夫骗局!究竟是我无理取闹?还是BCS强词夺理?请各位做个公正和科学的判决,我相信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
的方式,是把学术争论引到大众斗争层次里的做法,是属于“犯规”的行为。作为一个职业科研人员,对这类“犯规”应该是“很可耻”的事情。

第二,学术争论的另一个结构定式是:不要过多地言及对手的“不是”、不足,重点是要突出自家学说的特点、长处,尤其是要重点突出自家学说能够解释迄今的理论、模型不能解释的、或解释不精密的现象、预测迄今没有被观察到的、被忽视了的新事态。显然,这样的描述不能认为是预见了新事态:
Quote

随着节节攀升的Tc,科学家开始发烧了,国内外多位著名超导专家甚至喊出铁基超导体可能实现室温超导(Tc=300K)。本人根据自创的超导理论和多个实验小组提供的材料晶格常数,第一时间在arXiv上发出了很不和谐的声音:1111系列铁基超导的Tc不可能超过60K!5个年头了,虽然几十种相关的超导材料被先后发现,它们的Tc止于57K,这才是科学的魅力!
显然“科学的魅力”在这里,是被“误读”了。

对这样的文章,有博主说科学网还是科学网么?但是这个声音比起那篇“怪文”来显得很微小。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记不得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但是作为科学网,能否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579367.html

上一篇:专业的“民科”话题
下一篇:看样子是人类出了问题。过度竞争摧残全世界少年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14 孙学军 戴德昌 刘全慧 曹聪 陈安 陆俊茜 吕喆 张婷婷 李宇斌 赵明 戎可 刘旭霞 张天翼 zhouqiang15898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