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如何评价一个大学教师是个实在话。被评价的困惑、评价的亦困惑。
首先有个文科、理工科的区分的问题,其次还有教育成本分担的问题。教育成本是社会承担大头还是个人(家庭)承担大头呢?这是个大问题。学校、学生和教师是这个“分配”游戏中的一个参与者。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获取其他途径的经费,来帮助学生受教育,显然这可以是个好教师的标准。比起这类教师来,能编写教科书的更属于佼佼者了。
所谓SCI研究论文本身,有价值的东西不多。其“核心价值”在于学生的参与。学生通过这个参与得到教育。这个参与显然是要付出费用的。比如说学生参加学会、在学会发表,所需费用谁来负担?让学生自己负担的,就不算是好教师了。科研费的一个用途,大约在于培养学生。这种倾向在研究生、博士后更为明显,其潜流在本科阶段也可以表现出来。
评价需要有个时间差、需要撇开利害关系。如今有计算机的数据库,可以搞追踪调查。一年级的课程评价可以在听课学生到了二年级、三年级的时候再评。甚至是毕业后也可以评。当然要这样做需要给学生一些“物质刺激”。也可以抽一部分奖金,在10年后、退休后按评定来发。也可以给教师分配一些推荐入学的名额,比如1/4个名额等等的。当然推荐进来的学生成绩要反馈到推荐者的利益上,这样就可以控制教师们的行动。总之,在有计算机数据库的时代里,这类追踪调查、评价的工作是可能的。但是这种评价体系本身也需要校方投入经费。这个经费是否能被认可,是个需要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