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读田老师博文的感想

已有 2363 次阅读 2011-3-10 07:16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统计学, 医疗, 中西医

读田老师博文的感想。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09/2011 16:45:36

《科学的技术与经验的技术——兼论中西医学的差异》的定位镜某不是很明确。在过去,在《哲学研究》上发文章是要有“稿费”的。但是发“论文”一般不但没有“稿费”,甚至还要倒贴钱。

“科学的技术”与“经验的技术”分类是个很常识的做法。依镜某的理解,田老师应该就这个剖面深入下去,给出个具体的case,而不是归到“恰如马克思所说”的说法上去。“恰如马克思所说”这个路数应该说是师承了国人作学问的传统方法。有趣的事情应该是在田老师所说的“考虑这些外部因素,则经验的技术与科学的技术还会有更多的不同”当中。因此“本文对此不做讨论”的说法应该说是有意回避或者说是逃避学术的探索。当然,田老师可以不接受这类“指责”,如果这篇文章是“挣钱”的话。如果这篇文章是“贴钱”的话,镜某的意见不妨认为是个“同行评议”的见解。

从技术的两项基本元素“工具”和“技能”分析经验的技术和科学的技术的方法应该说是个过时了的陈腐思考。这样的思考不仅仅是表现在田老师一个人身上,而是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属于“先天不足”。这个“学派”缺乏对科学的技术以及经验的技术现场的了解和研究,或者说对于量子力学的思考还仅仅停留在“波粒二相性”的层次。

量子力学的思考的另一个侧面是微观宏观的剖面,也可以说是“统计性”的问题。电子双狭缝干涉条纹的演示连接在这里Double slit experiment, electrons forming interference pattern。图案a,b,c都看不出来干涉条纹。只有到了d的时候,干涉条纹才“显示”出来。这个结果被认为是20世纪最精彩的实验,也是个“多了就不一样了”的典型范例。

所谓“统计性”是说个体的样本特性与样本集团性质乖戾。在这样的思路上,技术与技能是相对立的两个轴。技能是指个体性的,而技术则是集团的、统计性的特性。技术的硬件是装置(设备),软件是操作者。在人类历史上,使用牲口(大型动物)的技术属于一个“范(模)式变换”了,与近代的“摩托化”相当。驾驭马的“技术”中,装置就是嚼子和脚蹬。一个人会骑马一般说来是个人的技能,如果会骑马的人数不多的时候。对汉人来说,会骑马可以算是个“技能”,而对蒙古牧民而言,这就不算什么了。开车也是如此。当年开车是个技能。今天会开车的人多了,也就不算是个个人技能了。

田老师“科学的技术的发展则使个体的人的价值降低,人之间的差异缩小,成为科学技术系统中的符号”的提法实际上正是描述集团特性与样本个性的乖戾。但是田老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统计性”的特征,从而主张“在摄影技术的演进过程中,工具的成分越来越重,技能的成分越来越轻”。显然田老师的这个“说法”不会被艺术主流观点认可。因为对摄影艺术所施行的“工具”和“技能”这个剖面“错位”了。

人们对集团特性与样本个性的乖戾应该并不陌生。所谓“(甘)作齿轮和螺丝钉”的说法就是用集团的意识压抑个体思想的一个典型思考了。

虽然田老师所属的“反科学”一派的认识层次不够高,但是能够比较敏感地意识到现代科技对(个体的和集团的)人的异化乃是很值得称赞的。相反,所谓“科学派”的主张和思考往往是不值得一提的幼稚。但不幸的是:往往“幼稚”的提法是最具有煽动力的,也是最煽情的。

对田老师“中医科学化的内在悖论”的提法,镜某很是认同,虽然这样一来就又要得罪一批人。这也是个个体集团的乖戾问题。这样的事态人人都经历过:集团的医生、医疗界都不好,而具体到自己的执刀医、自己选的医院那就都是“第一流”的了。

在对医疗的看法上,田老师使用了统计学、统计性的思考。比如这段:在这样的仪器面前,病人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个标本,可以分解为一系列按照统计“正常值”排序的数据和图表。大夫所要面对的首先也是这些数据和图表,不是具体的病人。西医的知识体系逐渐建立在标准格式的数据上,人的个体差异在这个科学的技术面前被抹平。同样的数据,根据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必然开出同样的药方来。于是,计算机可以取代大夫,根据数据制定治疗方案,这就是计算机医疗专家系统。这时,医生反而成了计算机和病人之间的中介。如果田老师能将这个思考“移植”到对前面的部分(科-技与经-技)的考察,那就会是另外一个思想革命(范式变换)了。

对于一个体人,集团统计性适用的界限在哪里?医学界里提出了“量体裁衣”的治疗概念。从测量DNA得到适合这个个体人的药物。在镜某看来,如果承认“中医科学化是内在的悖论”的提法,那么其翻版就是对今天“量体裁衣”的治疗概念的否定。也就是说,今天“量体裁衣”的治疗概念也是个内在的悖论。

在对医疗问题的认识上,田老师虽然用了统计学的思考,但是将此思考用于对中西医的考察,镜某认为是有些适用错位。医学、生理学里有个“伪药”效果。这个剖面才应该是中西医疗问题的“主战场”。药物、物理治疗有支配性意义的领域,比如说感染症、外科处置,中西治疗并没有任何冲突和矛盾。问题在于药物、物理治疗的效果与“伪药”效果在分量(统计量)上相当的时候应该如何思考。是认为“伪药”效果也属于有效治疗呢?还是把“伪药”效果排斥在有效治疗的概念之外呢?这才是理解中西医疗问题的本质。

同样是“恨”,镜某对田老师的“反科学”派是恨铁不成钢的“恨”,而对“科学”派则是比较单纯的“恨”了。同样的无知,不过表现的手法不同罢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420632.html

上一篇:立委微博:恨和抱怨不是最可怕的,市场学家如是说。
下一篇:《幸福来敲门》中的“坎儿”
收藏 IP: 12.94.77.*| 热度|

4 武夷山 李小文 吴吉良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