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mirror - 评所谓科技创新以及大学为谁服务

已有 2997 次阅读 2010-7-26 15:23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大学, 科技创新

所谓的“笔杆子”就是擅长如此作文的一类人。这类人不灭,也就没有将来的希望。 (10236)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y 23, 2006 04:17AM 


  “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的认定,显然是不符合中国的现实。还应该老老实实地讲:仍然处在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的阶段。这个阶段恐怕至少还要20年。道理其实也很简单:中国一个单位能量的投入只能创造发达国家1/3的价值。如此状况下讲创新、讲赶超,显然就是无视现实。 

  军备竞赛是美国人拖跨苏联的一个手段。美国产业的军和民,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是同根的、互利的。而苏联的军,是独轮的、畸形的,与民用是排斥性的关系。几年时间问题不大,几十年下来就挺不住了。 

  今天,美国人又要用“科技”竞争的手法来打国人的算盘了。曰:科技创新。设备买洋人的,试剂买洋人的,论文也要投洋人的。更有甚者,在一流的学生也留不住的状况下,还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只怕是洋人门要笑岔气儿了。 

  科学技术,只有用在产业上,才能发挥作用。这是有科学技术史证明了的。一讲大学为产业服务,就有人吆喝大学办企业,就有如何如何帮助企业发展的“光辉事迹”。就如同这篇社论的作者一样,摆脱不了这个被固化了的思路。 

  其实大学为产业服务的根本,在于他能为产业输送很好的劳动力,为报社输送些会讲道理的记者等等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消化先进技术,培养一批不“意淫”的科技人员,国人的产业、国人的大学才能有个光明前途。 

  讲得更具体些,北大、清华的牛,并不在于有多少学生在外国当教授,而在于能占有多少国人地方大学里的师资比例。“新东方”就很好么,可算是“洋文产业”了,据说是北大的人办的。清华的师资有一半到曲阜师范,那里的教育档次就可以上去了么。原来曲阜师范的教员可以去教县高中么。 

  清华的学生、博士可以到企业里去么。应该以有多少人到海尔里就职为荣。那时,海尔的产品就不会象今天这样容易出故障了。 

  学生们不愿意去企业,问题不应该怪学生。问题的责任在科学界、教育界还有各种企业。甚至可以讲问题在出现如此社论的“氛围”。 

  学术的尊严是要靠自己打造出来,而不是靠“维护”就可以出来的。这篇“社论”自以为是在为科技打气、呐喊,殊不知,演出了一出为科技“出殡”怪戏、丑戏。“科技代表大会”没有再召开的必要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347453.html

上一篇:“代替论”是个结不开的扣子(mirror)
下一篇:mirror - 纪检的程序是个“胶皮囊”:
收藏 IP: .*| 热度|

2 吕喆 刘广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0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