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先生问了这样的问题[
www.sciencenet.cn],同时也给出了个答案:
引用:
有三个原因:(1)缺乏对原创实验方法的探求;(2)缺乏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沟通和组成合适的团队;(3)缺乏奖励机制。
依镜某看,“科研仪器”本身就是科研水平的标志。水平低自然就没有“原创”的机会了,连“跟踪”世界一流也都是呼哧带喘的呢。从某个研究室的立场看,能买来的仪器还是买来的好用。“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人读不懂这个穷人过日子的道理。造船比买船要贵。但是如果要打造国产的造船业,宏观上看就要有人去“吃亏”造船。大约航天领域就是个“吃亏”也要去做的领域。对这个领域的投入,国人还是有理解的,也是因为那些东西买不来的缘故。
“缺乏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沟通和组成合适的团队”的说法或许要扩充到加工制造的现场。据镜某的“肤浅”的观察,各环节的脱扣是个致命的问题。不客气地说,这个行业是个“农民工”+“技校”工程师+“国产博士”研究人员的组合。这样的队伍要改编成可以打仗的正规军,相当不容易。饶老师们的目标不过是为了写些“一流论文”,因此敢淌这潭水。真要是从做仪器、设备开始,恐怕就要另论了。
所谓对科技的投入,说白了,就是要把“农民工”提升到“技校工”的档次,把技校工程师提到“清华”工程师的档次,把研究人员提到“洋博士”的档次。难就难在把“农民工”换成“技校工”的档次和“清华”的工程师的问题上,因为数量庞大。这才是“为何不见原创国产科研仪器”的根本原因,某些蠢才们把“技校”都整编没了,搞得一般工科大学生连个三视图也不会画。
创新、开拓市场的事儿,的确如韩先生所言
引用:
最最重要的,最先要实现的,就是要去“想”。
想并不花钱,只怕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