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了太簇的两篇科普文章。
mirror
Date: December 07, 2008 06:10AM
《跳蚤的弹跳本领没那么神奇》是对隔壁论坛上“跳蚤大战”的一个总结。那是镜某的一个认识转折点:承认了有学不会的和教不会的人了。在此之前,镜某以为人是可以学会或者是教会的。有人认为太簇“写得太罗嗦了”,也有人“写的满好的,基本上各个方面都论述清楚了”。毕竟是众多人争论了许多天的话题,各类说法都顾及到就难免造成构文罗唆。
话题的引子是吃跳蚤肉《跳蚤肉真的值得吃吗?——请教齐国立教授》。跳蚤肉神奇不神奇?这是个问题。作者给出了一个结论说:
引用:如果有一只人体一样大的跳蚤,它的肌肉没的说,是最好的。它能跳多高呢?我的结论是,仍旧是一米;不会比一米高,更谈不上“跳到月球上去”。
其证明是
引用:论证很简单,可想象这只大跳蚤是由千万只小跳蚤组成,大家一齐跳,能跳多高,读者自己回答吧。
镜某对此证明很感叹了一番。以为如此明晰的证明,应该人人可以理解了吧?结果不是。有人愿意相信跳蚤肌肉的“奇迹”,因此也就相信了放大了以后就可以跳得更高推论。方博士的“当然,把跳蚤放大到人体那么大,也不可能跳到月球上去,最多跳个几百米高”是个有代表性的意见。小法“挑拨”说镜某不批判版主“最多跳个几百米高”错误说法,点燃了“大战”的导火索。
爱迪生是位美国梦、美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了。贫苦出身,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被大人们利用来教育孩子。因为大人们“需要”这样的故事,很多的细节就被“歪曲”了。比如太簇描写的版本就是一个常见的说法。
引用:爱迪生在带领部下发明灯丝时,象勤劳的蚂蚁一样,用穷尽法,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让他找到了合适的材料。
实际上爱迪生做的工作是优化炭灯丝。材料已经锁定了,剩下的是如何能产业化的问题。按照着个思路,爱迪生关心发电和输电的问题就属于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显然教孩子如何发财不是合适的题材。
交流优越于直流的说法属于市井的常识了。太簇文章里讲的就是这个问题。特斯拉被爱迪生雇用过,也为雇主出过点子。可惜那些主意没有被采纳,只好投奔他人。
如同“某某主义优越性”的提法那样,好像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某某主义”优越得大家吃不饱饭的时候,显然那个“市场主义”救了中国。如今美国闹次贷危机,大金融企业被“国有化”了,反到在资本主义的“大本营”里体现出“某某主义能够就美国”来了。真有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感觉。那么自从爱迪生败给交流电优越性之后,有没有“翻案”的可能呢?
在今天,直流输电又成了时尚的高科技了。当年交流可以用变压器升压后输电,长距离的欧姆损失会变小。但是到了100万伏的档次上,交流的峰值要达到140万伏。因此实际上绝缘的档次要达到这个档次才能使用,这就显得“吃亏”了。还有交流的电压和电流有个相位差,使得用电量与名目上的VA不吻合。另外几百公里长的电线也是很大的成本。交流输电要三根,直流的只要两根就可以了。但是要实现直流输电,需要有很好的变频技术。而这个技术是半导体产业发达之后才解决的课题。
一说半导体一般的认识都是家用的电器产品。其实这类“弱电”只是被百姓看到的地方。电力调配用的半导体器件也十分多。比如家电的冰箱、空调往往有调频的说法。这就是通过半导体器件(可控硅)来改变电力的频率达到改变马达的转速的目的。这样所可以比开和关的控制方法节省电力,但成本偏高一些。
如果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调频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比如好一点的日光灯照明就利用比较高的频率,减少闪烁的感觉。这算是个灯具的卖点了吧。电磁炉里也用到调频技术。能用所有金属锅的炉子比只能用鉄基锅的炉子的差价是来自电源调频能力的不同。
开关电源的叫法大约都听说过。实际上这也是一类调频的电源。因为高频的变压器可以做得更小些。因为使用了调频技术,由此产生的噪音也就不可避免。开关电源噪音大已经是个常识了。但是对于一般几百瓦乃至几千瓦的用电系统,0.1%的噪音水平不过是带来几瓦的损失,不会有什么破坏性的问题。但是系统电功率到了MW级,情况就大不相同了。MW级的开关电源的0.1%就是kW级。这个噪音就是破坏性的功率了。很可能将系统中的过滤器各个击穿。这类事情光靠计算机模拟也没有结论。只有被打坏了东西之后才有些长进。
因此,吃一堑长一智是刚够本,要长几智才能有提高。当然也有光吃堑不长智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好文,学习了。
调频技术就是变频技术吧,很多电动机都采用变频器连接,或者用变频电机,但是价格比普通电机高出很多,另外直流输电成本会不会高呐?目前这方面的资料也不多。或者我可查到的不多。
虽然是举手之劳,但是有必要么? (195079)
Posted by: mirror
Date: December 08, 2008 04:26AM
还是科普的话题。
有人问光子的大小,而且问得还很正经。虽是举手之劳,但镜某仍然没有这个心情。“学问”的另一个说法是学会问。能让人觉得愿意回答的问题就是好问了。
关于直流输电有人提问。其中有“很多电动机都采用变频器连接,或者用变频电机”的说法。镜某往往要求提问的人把握住所提问题的本意,因为许多时候提问人的表达有问题。
对多数人而言,更多的场面并不是要求知道某个技术的好坏、优劣,而是懂得划得来划不来的判断。判断划算与否最难的地方是时间的尺度上。因此,最有趣的事情是读MBA的“匣子”(case)。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好文。如果能够更详细就某个问题展开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