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ond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wonder

博文

让田园诗词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芒

已有 3205 次阅读 2024-5-8 09:33 |个人分类:诗论|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0 引言

千百年来,田园诗词中所描述的小桥流水人家以及湖光山色,无不让世人向往。以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杜牧、王安石、苏东坡、范成大等为代表的著名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词,传诵千古,经久不衰,成为中华文化之瑰宝。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可是环顾神州大地,还有多少田园诗词中所描述的美丽村庄和景象依然如昨?走入曾经的桃花源、杏花村,我们是否还能找到曾经的诗意和乡愁?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唐代诗人崔护所写的著名诗歌,源于西安南郊樊川一带的桃溪堡村,总是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村里一探究竟,可惜的是,千年之后的桃溪堡村,桃花不知何处去,满眼二层小楼、水泥村道、路边麦地构成的寻常风物,再也不见诗句中所描述的引人遐思的景象,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再如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唐朝大诗人王维晚年在此留下了《辋川集》等诸多山水诗名篇,可是现在,辋川二十景已不复存在,再也难寻“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中幽静空灵,充满禅机的唯美意境,只剩下一棵相传为王维手植的千年银杏树,见证着后人们在此扼腕叹息。

这种现象,恐怕已不是个案,而是当下乡村普遍面临的现实。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在逐步沦为一种奢望,我们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中闻不到乡村振兴的真正味道,只有从田园诗词中所描述的鸟语花香,鸡犬相闻中,感受乡村大地的柔软和温度。

在乡村振兴的宏图大业中,推广普及田园诗词,不是钻故纸堆,而是实现重塑乡村精神家园,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铸魂之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 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耕读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无论是隐居还是出仕,永远不忘教育后代,要不忘农业,不忘农村,不忘根本。农业在各行各业中一直处于最受尊重的位置。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业从业者的事情,而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形成全民族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推广普及田园诗词,可以让更多的人感知农业之艰、乡村之美和丰收之乐,感受祖国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从而自发自觉地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之中,奉献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1.1让广大青少年知农爱农

唐代诗人李绅所作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浅显易懂,却道尽了农业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实为孩童知农的启蒙篇。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离人们越来越远了,不仅是城市中的青少年,而且农村的很多新生代,不知稼穑,不分五谷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非本文所能阐述。但是在国家农业图书馆的农业科普实践中,我们以田园诗词里面的传统农业为题材,以田园诗赛、科普小课堂、微电影、沙画表演等各种形式,让北京市的中小学生走近传统农业,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孩子们对田园诗词描述的场景非常喜欢。比如杨万里《插秧歌》所云:“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范成大以打谷场上的稻谷脱粒的场景为例写道:“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些热火朝天、辛苦万分的插秧和收获场景,在孩子们眼里,更像是一种游戏,好玩有趣。

在科普课堂上,他们或临摹或想象,把耕牛、农田、庄稼和农舍等田园诗词中的事物和景象,绘成图画,做成文创,写成小诗,比如犁田的场景,孩子们用以下诗句来表达:“春天,空气都是湿漉漉的。我们看鸟在绿色里飞,一声声鸟鸣,把春天的脚印叫绿了,把早晨叫得敞亮了。每天一早,农民伯伯就赶着牛去犁田了。犁蹚过去,泥土翻起来。农民伯伯把牛鞭扬起来,落在牛身上,轻了,牛不走,重了,又不忍心。”这样的诗句童趣盎然,充满诗情画意。

虽然城市的孩子们不可能去从事农业耕作,但是通过学习和诵读田园诗词,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知农、爱农甚至学农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1.2陶冶广大农业从业者的性情

现在有志于农业的从业者,已经不仅仅是农民或学农的人,跨界到农村发展的企业家、艺术家比比皆是,新农民、新民宿等新鲜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其实,每个人心中都向往田园,而人们对田园的美好向往,不能不归功于田园诗词的魅力。

臧克家曾在诗歌《海》中毫不隐晦表达自己乡村田园的偏爱:“乡村 / 是我的海,/ 我不否认人家说 / 我对它的偏爱。/ 我爱那:/ 红的心,/ 黑的脸,/ 连他们身上的疮疤 / 我也喜欢。/ 都市的高楼 / 使我失眠,/ 在麦秸香里,/ 在豆秸香里,/ 在马粪香里,/ 一席光地,/ 我睡得又稳又甜。”

诗是情的产物,田园诗词情发于中而形于言,诗人们见景生情,触物思人,每一首田园诗词,都融入了诗人的喜怒哀乐、生活领悟和人生追求,注入到原本无情的梅兰竹菊、风花雪月当中,从而深深打动千万人。

耕牛是传统农业中最重要的劳动工具和农民最忠实的朋友,也是诗人们吟诵的重要意象。宋人李纲在《病牛》诗中写道:“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梅尧臣在《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五首)其十《耕牛》中针对耕牛被涸泽而渔式地役使发出这样的感慨:“破领耕不休,何暇顾赢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粟。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诗人赞美耕牛普济众生、公而忘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同情耕牛的悲惨处境,同时又一语双关,借耕牛的表达了对农夫命运的关切与同情。

从事农业工作是辛苦的,无论是农民、基层管理者、企业家还是科研工作者,当处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劳作中,诗词可以从心灵上给与人们慰籍和希望,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当代引起广泛共鸣,说明了诗词的力量。有不少农业科研工作者,非常喜欢田园诗词,他们甚至把自己的科研实践用田园诗词的方式书写出来,发表在文学刊物上,追求一种科学与文学的交融,让原本单一的科研工作绽放出人文的光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工作者在2021年集体创作了长篇现代田园诗歌《乡村振兴,农科人的追求与梦想》,并在当年7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建党百年庆祝大会的升旗仪式上,由科学家队伍深情朗诵,开篇诗句这样写道:“我从祖国的乡村走来/把梦想装进行囊,/向田园之上,/寻找心灵的方向。/翻开乡村变迁的画卷,/汗水浸透的这片土地,/风把麦浪吹起,/尖尖的麦芒中央,/书写着丰收的喜悦和希望。/我开始寻找这最出彩的细节,/画中最美的风景线,/是中国农科院坚持‘国家队’的使命和担当。/无数农科人坚毅无畏的身影,/是画卷最华丽的底色。/一个个因他们帮扶而改颜换貌的乡村,/是画卷中最亮的高光。”

诗歌的作用,不亚于一篇高水平论文,可以极大振奋广大农业战线工作者为乡村振兴奋发图强的斗志。

2. 有助于传承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生态文明

2.1农业典籍里面的田园诗词

笔者所在单位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有一本农业典籍《御制耕织图》,这是我国一部很重要的农业典籍,是康熙皇帝命令画家焦秉贞,参考了南宋以来的各个《耕织图》版本,运用最新的透视画法,花了整整六年时间才绘制完成,其中耕图与织图各23幅,共计46幅图,每幅画作配有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46首七言诗,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旨在向全国推广当时最先进的耕织技术。

康熙帝为这本典籍专门创作的诗作中,有23首是和当时的耕作技术有关的,是名副其实的田园诗。其中一首描写水稻初秧的诗:“一年农事在春深,无限田家望岁心。最爱清和天气好,绿畴千顷露秧针。”写景叙事,既有艺术价值,又有科学价值,对于普及农业耕作技术起了很大作用。

2.2田园诗词里的养殖业

除了种植业外,田园诗词中也涉及很多畜禽养殖题材。

唐人陆龟蒙在《五歌·放牛》中有江草秋穷似秋半,十角吴牛放江岸。邻肩抵尾乍依隈,横去斜奔忽分散的诗句,鲜活地勾勒出吴地(今苏州)养牛放牧的场景。

白居易在《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中描写养鱼的诗句也很精彩:“淙淙三峡水,浩浩万顷陂。未如新塘上,微风动涟漪。小萍加泛泛,初蒲正离离。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

宋人黄升在《酹江月·戏题玉林》中有禾黍秋风、鸡豚晓日,活脱农家趣之句,描绘出种、养结合的生动图卷

王安石在《后元丰行》中亦有鲥鱼出网蔽洲诸,获笋肥甘胜牛乳的美妙描写,反映了种养业结合的丰富品类。

2.3田园诗词中的生态农业

田园诗词对生态农业的描写也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郑燮在《由兴化曲至高邮七截句》中写道:“一塘蒲过一塘莲,荇叶菱丝满稻田。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勾画出兴化垛田水美土肥、粮丰鱼跃的优美生态景观。

清代高官阮元在《吴兴杂诗》中用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样的唯美诗句,同样将湖州水乡灵动的自然风光和粮经共栖的层状生态农业景观地展示给读者。

晚清科举状元张謇在《从孙观察公奉差淮安纪行十六首》中亦有湖田处处鸭阑遮,一片菱花间藕花。养得鸭肥菱藕足,年生计抵桑麻这样针对苏北水乡水陆互养式立体农业景观的生动描写。

这种因地制宜的生态构建、多种经营的种养结合,既可满足观瞻审美的需求,又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放在建设生态农业的今天,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吸收借鉴的。

在我们不断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当代,有必要回过头来学习古典田园诗词所描述的中华传统农耕文明,也许祖先留给我们的还有我们未曾发现的美玉和珍珠,曾经对我国乃至世界农业文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又一个源泉。

3. 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3.1为特色农产品文化赋值

自古以来,诗与酒就是密不可分的,而酒就是很多地方农业特色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曹操的《短歌行》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但其中流传最广的名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更是给予了杜康酒价值连城的文化赋值。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人们记住了杏花村,也记住了“杏花村酒”。

苏东坡的《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宣传惠州的枇杷、杨梅和荔枝呢?

千百年来,诗人们不吝笔墨赞美祖国各地的特产美食,他们留下的海量田园诗词,值得各地去挖掘和开发,美好的诗句就是最好的宣传词和广告语。

3.2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漫长的农耕历史长河中沉淀下了海量的意象丰富的乡村文化,田园诗词不但是记录这些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珍贵的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加以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既是保护文化多样性激发公众文化自觉的需要,又是汲取先人智慧、传承历史价值的必要。

有一份关于田园乡愁景观载体元素的网络问卷与现场问卷调查表明,针对问卷问题最能勾起您乡愁的乡村要素”,在“非物态元素”方面,人们对于乡愁的感知主要集中在然田园景观与趣味活动体验层面,而对于乡村文化类景观要素感知度相对较弱。大家对插秧”“捕鱼过年”“舞龙等农事活动与节日活动兴趣度较高,所以田园诗词中记录的农耕技艺、节日习俗、乡风祖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范成大写过一首诗《晚春田园杂兴》,有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两句,其中湔裙指古代的一种风俗,即农历正月元日至月晦,女子洗衣于水边,以避灾祸,平安度过厄难。

还有如春社、祭祀、上巳节等民习俗在田园诗词中也较多出现这些文化习俗是民族文化长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除了保留现存的风物,还需要从田园诗词中不断发掘逐渐被人们淡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 有助于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

4.1从田园诗词中提炼出来的生态景观要素

田园诗词所塑造的意象中,有小桥、流水、炊烟的婉约江南,也有草原、孤烟、大漠的广袤西北,它源于乡村的生态、生产与生活空间,包含山水、田野、街巷和美食等各种物质形态元素,江南之乡、傣族之乡、客家之乡等截然不同。 

古典田园诗词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大量有关田园乡愁意境的描绘。

有一项调查,从西周、东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清,跨朝代选取了包含陶渊明、杜牧、王维、范成大、苏轼和王安石等33位古代著名诗人、词人在内的共70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田园山水诗词,对景观元素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诗词中出现的景观物态元素中,关键词出现频数较高的是“小桥、村舍、鸡犬声、夕阳、桃花、炊烟、小巷、小溪、明月”等元素。

如王建诗作《雨过山村》中“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便是通过对“鸡鸣、竹林、清溪、板桥”等元素的描述而展现的一幅优美静逸的雨中村居图景,以此寄托诗人心中的浓浓乡愁。

4.2基于田园诗词生态景观要素的乡居建设

在乡村村舍改造中,大拆大建的现象屡见不鲜,或者按照地方政府的一张图纸千篇一律,或者是村民自发建设千姿百态,而新建起来的村庄往往是“不土不洋,非中非西”,尤其如文前所述的一些曾经出现在田园诗词里面的名镇名村,因为建设者缺乏对田园诗词文化的了解,导致本来流传千百年的文化品牌价值,不但没有得到传承和发扬,反而被白白毁掉,丧失了本来可以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令人惋惜。

为了尽量减少此类悲剧的重现,更需要推广普及田园诗词,因为田园诗词依附于自然生态、田园生产及乡村栖居空间,本身就是乡愁情感之“意”与景观物象之“象”交融的产物。

乡村振兴中的乡居建设,更应该重视人与乡土、人与栖居环境之间的联系,关注乡村文脉传承、乡土记忆延续和土地归属感承载,促进并引导不同地域田园乡愁景观特征的挖掘、传承与表达,以“立象尽意” "以物载情”等表达方式,通过唤醒人的精神情感,实现认知主体审美与移情的完美转换,从而建设成为寄托乡愁情感的生态宜居的乡村类型。

5. 有助于构建和谐文明的乡风

5.1树立热情好客的乡风

孟浩然在《过故人庄》记载,“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既刻画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又叙述了一段老友相聚情,把农庄生机盎然、质朴隽永和友人接人待物的好客气质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

再如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5.2树立家庭和睦、人与自然友好的民风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一种多么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气象。

杜牧在《商山麻涧》中的佳句:“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秀眉老父对樽酒,蒨袖女儿簪野花。”将乡村里飞禽走兽的悠然、云蒸霞蔚的风光、耄耋老叟的怡乐和清纯少女的容妆勾画得淋漓尽致,动物与人类的友好,农家父女和睦相处的场景不禁让人心驰神住。

同样传神的还有郑燮的《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疏篱外,桃花灼。池塘上,杨丝弱。渐茅檐日暖,小姑衣薄。春韭满园随意剪,腊醅半瓮邀人酌。”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活刻画得惟妙惟肖。

灵动的田园诗词,不仅描述了清新的生态和秀美的风光,更记录了恬静闲适的生活情趣,饱含着浓郁炽烈的乡土气息,是塑造文明乡风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6. 有助于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6.1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

在城镇化大潮席卷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离开世代生活的乡村,迁居喧嚣嘈杂的城市。因为耕种谋生是辛苦而清贫的,远不如城市带来财富增值的速度快。

年轻人不断进城,加速了村庄的空心化老龄化,而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是第一位的,没有年轻人的回归,很难实现乡村的振兴。如何吸引年轻人的回归,除了产业的兴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内心世界的回归。

近年来,进城务工的年轻人生活改善了不少,但是随着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高流动性和生活的快节奏化,往往又让他们缺乏归属感和家园感,不少年轻人又在寻思回到家乡创业发展。

台湾诗人杨唤写过一首题为《乡愁》的期望回归田园的短诗,深刻表达了这种思绪:“在从前,/我是王,/是快乐而富有的, /邻家的公主是我美丽的妻。/ 我们收获高粱的珍珠,/玉蜀黍的宝石,/ 还有那挂满在老榆树上的金币。/ 如今呢?/如今我一贫如洗。/ 流行歌曲和霓虹灯使我的思想贫血。 /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 我不知道该走向哪里。”

其实农村生活是复合的、多元的。既有耕作的辛苦,也有丰收之乐、天伦之乐、文娱之乐。

当历时一年的忙碌,范成大在《浣溪沙·江村道中》描绘了这样一幅丰收在望的景象:“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多么令人欣喜和高兴。

宋人吴潜《望江南·家山好》:“家山好,负郭有田园。蚕可充衣天赐予,耕能足食地周旋。骨肉尽团圆。旋五福,岁岁乐丰年。自养鸡豚烹腊里,新抽韭荠荐春前。活计不须添。”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乡村生活感恩知止、自足自乐的情怀。

这些乡村生活美好意象的典型表征,在田园诗词里面比比皆是。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回味“雪沫乳花浮午盏,萝茸蒿笋试春盘”的清欢野味;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小园几许,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的生活场景孟浩然《裴司士见访》“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的淳朴乡风韦应物《游溪》“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的闲适生活韦术《春日山庄》“晚晴摇水态,迟景荡山光。浦净渔舟远,花飞樵路香“ 的山水逸趣,都是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的巨大精神动力。

6.2吸引城市人到乡村休闲旅游甚至定居

近年来,乡村旅游、住民宿成为一种时尚,有些企业家、文人墨客、艺术家,甚至在乡村定居,从而为乡村发展带来必要的人气、资金和流量。乡村旅游产业也在不断升级。北京部分乡村旅游从业者表示,在农民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下,乡村旅游已从零星走向集群,从农家乐、渔家乐发展为农业嘉年华、农业主题公园,已成为融合一二三产业与生产、生活、生态的大产业。

但是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有些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冒进跟风,造成千村一面、难引来游客,巨额资金“打水漂”;有些自然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的地方乡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凭空建造一些人工景观,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既浪费了金钱,又破坏了环境;不少古镇也缺少对本地特色文化的发掘,充斥各地都有的小吃和工艺品店,商业气氛过浓,游客很难找到乡愁。

回头想想,吸引人们来到乡村旅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除了乡村的美景美食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乡村田园生活方式,而能够领悟和表达这种生活方式的最佳载体,就是田园诗词,是诗词赋予了乡村田园灵魂。乡村文化旅游建设如果从田园诗词文化中汲取素材、灵感和创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诗人的视角是独特的,在常人看来并不出奇的景物,通过诗人的诗句,能够赋予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其中散发的农耕文化和衍生的民俗文化构成了它的特定审美对象,这方面最典型的佳作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情景交融,把田园丰收的美好、乡村之夜的宁静闲适描写得淋漓尽致。

贺敬之1940 年在延安用诗歌歌颂田园《生活》,“我们的生活:/ 太阳和汗液。// 太阳从我们头上升起,/ 太阳晒着我们。// 像小麦,/ 我们生长 / 在五月的田野。// 我们是小麦,/ 我们是太阳的孩子。/ 我们流汗,/ 发着太阳味,/ 工作 / 在太阳色的愉快里。 // 歌唱!/ 歌唱 / 在每个早晨和晚上。// 生活,/ 甜蜜而饱满的穗子,/ 我们兄弟般地 / 结紧在穗子上。// 我们——熟透的麦粒呀。” 

乡村文化旅游建设,可以整理提炼田园诗词中蕴含的农业文化意涵,因地制宜转化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本,通过场景再现、舞台展演、情景体验等方式,将这些文化资本打造成为带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满足满足人们对山水田园的审美需求和亲近自然、追忆乡情的情感需求,形成丰富的旅游价值。

7. 结语

综上所述,田园诗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隐含很大的经济价值,是连接城市与乡村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看似“无用之学”,实则是一种化平淡为神奇的强大力量。受笔者专业和视野所限,本文并不可能提出更多的具体实施措施,只是从宏观层面意义上尝试论述一二,期待更多学者、诗人和诗词爱好者,推荐选编优秀的古典田园诗词并提出推广普及方案,供各级地方政府决策参考。此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还应该鼓励当代诗人,不断创作符合时代特色的田园诗词和现代诗歌,讴歌新时代的乡村,为田园诗词的发展注入清流活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02524-1433125.html

上一篇:成见与成就
下一篇:帝王与隐士的时空碰撞
收藏 IP: 124.17.34.*| 热度|

3 孙颉 杨正瓴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