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受邀去湖北襄阳市及其下辖的枣阳市参加“孟浩然新田园诗研讨会”,并到当地标志性景观学习采风。
实地参观和在书本上阅读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够亲身感受到孕育了伟大人物和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那方水土,呼吸着当地的空气,耳濡目染着山川的灵秀,可以令人文思泉涌,诗兴大发,正是:诗歌作伴好还乡,便下襄阳向枣阳。
襄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人才辈出,其中有一位帝王,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他的故乡就在枣阳,枣阳也因此被称为“帝乡”;另有一位唐朝大诗人孟浩然,是中国田园诗的标志性人物,研讨会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在当地,我可以感受到人们对光武帝的崇拜、景仰和引以为豪。
在枣阳的汉城广场上,有一组光武省亲的大型群雕。光武帝乘坐在六乘龙辇之上,前面仪仗队开道,文武百官分列左右随行;后面是皇后阴丽华的四乘凤辇,开道的好像是太监,分列左右的是宫女。这组雕塑气势恢宏,把当年光武帝威加四海、衣锦还乡的大场面表达得淋漓尽致。刘秀没有起家之时,曾经定下“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人生目标,没想到多年以后,目标超额实现,不仅娶到了阴丽华,而且自己还成了皇帝。
进入汉城参观,我观看了《光武帝校场点将》、《光武登基大典》两场实景演出,不能不说主办者煞费苦心,演出也十分精彩,重现了一代帝王人生巅峰场面,让观众随之热血沸腾。
采风期间,我们还参观了无量台、白水寺等景点,无一不承载千年厚重之历史,激发人们怀古之诗情。
枣阳之行,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光武帝,深为叹服,于是想写一首关于光武帝辉煌人生的七言诗。
但如何写才能够出新呢?如果从赞扬光武帝的丰功伟绩方面来写诗,肯定有太多的题材,比如舂陵起义、昆阳大捷、扫平关中等等,但是我觉得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帝王文化的扬弃,是值得我们诗歌创作者思考的一个很大的命题。
在采风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细节:光武帝对家庭、对部下、对老百姓都非常仁义,他对原配妻子阴丽华的感情始终如一,做到了白头偕老,善始善终;他对部下知人善任、有情有义,保全了开国功臣二十八将;他对老百姓更是仁慈有加,深知民间疾苦,在他回乡省亲的时候,以帝王之尊向乡亲们敬酒,乡亲们在他面前或立或坐唠家常,十分随意,毫不拘束。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但是光武帝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明君”的好名声,比如毛主席就称赞他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南怀瑾评价说:“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我认为,作为一位帝王,光武帝是非常成功的,但作为一个人,他更成功!光武帝具备很多非常优秀的品质,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知民苦、勤学习、施仁政、爱人才。这些品质,对于后人来说,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很有借鉴意义。
为什么光武帝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虽然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但是到他这一代已经沦落为庶民了。他从百姓中起家,深知民间的疾苦,所以爱民。他热爱学习,在太学里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古今之变。他当上皇帝之后,广施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江海没有风浪,人民生活安定。他还招揽人才,会用人才,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使国家政治清明,实现中兴。总而言之,一个皇帝能够具有开明阔达的胸怀,何愁不能使天下归心,实现太平?!
找到了光武帝人性中的闪光点,这首七律就从我心底流淌出来了。
赞光武帝
多少帝王淹没了,史留光武有贤名。
兴于匹庶知民苦,勤在经学辨世情。
载运仁风江海定,揽延才俊四方清。
开明达阔能如此,天下何愁不太平。
与刘秀相比,孟浩然的人生就处于另一端了。他的一生在出仕与归隐中挣扎,以一介布衣终其一生,但最后以诗歌名满天下。
李白对孟浩然非常崇拜,曾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当真是个风流人物,更是一位具有高贵人格的风流人物。
他常怀忧民之心、满怀报国之志,他想出仕却从不奴颜婢膝。他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和对亲友充满深情,他的“喜”乃是与自然同乐之“喜”,他的“悲”乃是与山河共情之“悲”。他“游不为利,期以放情”,曾不避嫌地南下寻访因“坐事”被贬岭南的友人袁瓘、张子容,且不惜财力千里赴会与崔国辅的山阴之约,最后因为好友王昌龄到来,欢饮至病发而死,可见其对待友谊之情重。
我们现代人,是诵读着孟浩然的诗作成长的。他描述春天的样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他描述村庄的样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他描述江河的样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他的诗作使我们能够真正感受到淡泊明志的崇高境界。
正因为孟浩然让我如此感动,我也想写一首七律诗来描述他从思想矛盾中突出重围,实现自我价值的非凡人生,但如何在短短的七律中赋予更多的内涵,我想到的最佳方式就是用典。
为了在诗中嵌入孟浩然的典故,我精心挑选了几个曾经在孟诗中或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句中出现过的好词或意象:“欲济、登临、月照、孤舟、孤帆、远影、有问、迷津”。
“欲济”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登临”出自《与诸子登岘山》“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月照”“孤舟”出自《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孤帆”“远影”出自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问”“迷津”出自《早寒江上有怀》“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诗中还要出现留下孟浩然足迹的几个地方:“长安、襄水、鹿门”,“长安”代表“功名”,“襄水”代表“家乡”,“鹿门”代表“归隐”,孟浩然的一生就在这三个地方兜兜转转,形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地域标识。
串起这首诗的线索就是孟浩然的生平,以及他思想变化的逻辑轨迹,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一首“用典故、发深思”的叙事诗。
叹孟浩然
自古田园多隐士,高才当属孟山人。
几曾欲济长安路,未待登临满眼尘。
月上孤帆襄水浅,舟随远影鹿门深。
幸得有问迷津返,千载犹传不朽文。
这首诗的大意是:自古以来,田园就容纳了很多隐士,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等等,孟浩然也是其中具有高才的一位,连李白都是他的迷弟。虽然孟浩然是隐士,但是也曾经几次想去长安谋取功名,可惜的是还没等到登科,就碰壁多次,弄得自己灰头土脸。没办法,孟浩然只好又坐船顺着襄水回到故乡。夜色降临,初上的月亮挂在孤帆之上,更显得孟浩然失意落寞。在月光之下,襄水波光粼粼,淡泊清浅,同时也隐喻孟浩然出身布衣,根基很浅,并不适合官场。小船悠悠荡荡,船影和人影渐渐远去,背景是云蒸雾绕、深不可测的鹿门山,也许那里才是孟浩然最终的归宿。在人生的来来往往中,孟浩然经常问自己又问别人:是直接归家隐居,放弃仕进之路,还是再继续奔走,为理想再做一番努力呢?幸运的是,他终于迷途知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千年之后依然在人们中间传诵。
写完这两首诗,自己的思想也仿佛经受了一次洗礼:刘秀和孟浩然,一个是帝王,一个是隐士,一个创建东汉,一个隐于盛唐,他们不同的历史际遇造就了迥异的人生,但共同拥有一个故乡——襄阳!在时空交错中,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翻腾碰撞,他们在世时拥有的权力和财富,可谓天壤之别,可是千年之后,这两位同乡在历史上的地位却不分高下,令人感叹!
诚如孟浩然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个人,要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痕迹,并不靠权力和财富的大小,而是看他能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现在的我们,对他们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学习和继承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贡献新的力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